近日,广东一自闭症学生在报到当天被拒入学,引发关注。9月14日,新京报记者从学生家长处获悉,该学生已于12日通过专业评估,确定具备就读能力,目前已顺利办理报到手续。15日上午,广东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隶属省残联)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证实了该消息。
从拒收到接纳,事件本身引人深思。
学校最初的“劝退”,暴露出其面对特殊需要学生时的准备不足与能力焦虑,担心其难以管理、影响教学。这虽是现实顾虑,却简单粗暴地剥夺了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本质上是将责任完全推给学生家庭,违背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中“积极推进融合教育”的原则。
所幸,在舆论监督与残联介入下,专业评估提供了科学、公正的解决方案。专家认定学生“完全可以就读”“能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可能“有所作为”,这强有力地证明:自闭症并非学习的绝对障碍,其能力常被低估。学校的最终接纳,是回归理性和法治的必然。
然而,接纳仅是第一步。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体系更需深思: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他们被真正“平等对待”?要知道,“接纳”若停留在表面,缺乏后续保障,特殊学生仍可能面临课堂融入难、社交孤立等问题,平等受教育权也将沦为空谈。唯有构建从观念到行动的完整体系,才能让“平等”从口号变为现实。
首先,观念上必须革除“歧视”与“排斥”,树立“有教无类”的信念。残疾学生有权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这不仅是法律赋予的权利,更能在校园中搭建起“差异共融”的桥梁 。 普通学生在与特殊同学的相处中,能学会尊重多元、包容不同,培养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特殊学生也能在正常的校园氛围中,提升社交能力与自我认同感,为未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这种双向成长的价值,远非 “保证教学秩序” 所能衡量。
其次,行动上要构建坚实的支持系统。学校需配备特教资源教师、建设资源教室、为自闭症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IEP),并对普通教师进行特教技能培训。 比如培养教师识别自闭症学生的情绪信号、掌握简单的沟通技巧,避免因误解导致的管理冲突;同时,应建立同学伙伴支持体系,通过“一对一帮扶”“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关心特殊同学,营造包容的校园文化。这些措施并非“额外负担”,而是融合教育落地的关键支撑,能让特殊学生在获得针对性帮助的同时,不脱离集体,真正实现“同在一片课堂,共享同等教育”。
此事虽是个案,却具普遍意义。它提醒所有学校:推进融合教育,非“可选项”,而是“必答题”。唯有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建设,完善支持保障,方能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这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久泰平)
来源:中国吉林网长白时评出品
初审:张楠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