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圈又迎来了一场重磅对决。全景相机领域的霸主影石创新,正式官宣进军无人机市场,这一消息瞬间在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而作为无人机行业的绝对王者大疆,也即将推出全景相机,双方你来我往,火药味十足。这两大巨头的正面交锋,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谁又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笑到最后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7 月 23 日,影石创新正式宣布启动无人机业务布局,计划推出两个品牌的无人机产品,一个是影石自有品牌,另一个则是与第三方合作孵化的全新品牌。不仅如此,影石还将评估无人机行业内的投资机会。消息一出,外界纷纷猜测,影石这是要在无人机市场大干一场啊!
事实上,影石进军无人机市场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早有布局。早在 2020 年 7 月 1 日以来,影石创新就连续注册了多项 “无人机”“全景无人机” 专利,且专利布局持续深入,覆盖无人机结构、螺旋桨、动力系统等环节。今年 5 月中旬,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公布了影石创新申请并获得授权的两项无人机相关专利。此外,影石创新还完成了工程团队筹建等工作,为进入无人机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 月 28 日,由影石创新和第三方共同孵化的消费级无人机品牌 “影翎 Antigravity” 正式官宣亮相,并计划推出全球首款 “全景无人机”,将于 8 月开启公测招募。据了解,这款全景无人机可拍摄 8K 全景视频,机身重量小于 249 克。其拥有极简且智能化的飞行操控系统,带有负载检测,能自动规避违规改装风险,旨在为普通用户提供飞行乐趣和拍摄使用,大幅降低用户在构图、运镜和操控体验上的难度,拉平专业飞手与小白用户之间的差距。
影石创新创始人刘靖康在朋友圈中透露,进入无人机市场是五年前的决策。他表示,公司做无人机的起因包括看到客户需求未被满足,有市场增量空间,且会驱动公司成长。刘靖康还提到,五年前作出这一决策时,团队就已预想到此举可能刺激大疆进军全景相机领域,但即便要承担这样的风险,他们依然选择启航。在他看来,与强者同台竞技,能倒逼自身加速成长。
面对影石的来势汹汹,大疆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近期,大疆宣布将于 7 月 31 日发布首款全景相机,正式踏入影石的核心领域。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影石进军无人机市场的有力反击。
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的地位无人能及,其产品占据全球超 80% 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市场份额更是超过 70%。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大疆在无人机行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今,大疆推出全景相机,试图在影石的主场分一杯羹,其野心不言而喻。
大疆此次推出全景相机,也是其拓展产品线、进一步巩固自身市场地位的重要举措。随着短视频和 Vlog 内容创作的快速发展,用户对高维度视觉表达的需求越来越高,全景相机市场逐渐兴起。大疆瞄准这一市场机遇,凭借自身在影像技术方面的积累,推出全景相机,有望在这一领域取得一席之地。
影石和大疆的这场正面交锋,无疑是科技圈的一场盛宴。双方在各自的领域都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这场竞争究竟谁能笑到最后,目前还难以预测。
从技术实力来看,影石在全景相机领域深耕多年,拥有丰富的技术积累和专利储备。其在图像稳定、模组化设计、AI 剪辑等技术领域的优势,有望为其无人机产品带来独特的竞争力。而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的技术实力更是毋庸置疑,其在飞控系统、续航能力、拍摄画质等方面的优势,也将为其全景相机产品提供有力支撑。
从市场份额来看,影石在全景相机市场占据全球近 70% 的市场份额,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而大疆在无人机市场的份额更是高达 80% 以上,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双方在各自的优势领域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市场份额,这也为他们在新领域的竞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用户需求来看,随着航拍和内容创作的普及,用户对无人机和全景相机的需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希望产品能够具备出色的性能和拍摄效果,还希望产品能够更加智能化、易用化。影石和大疆都在努力满足用户的这些需求,影石的全景无人机主打智能化操控和用户体验,大疆的全景相机也有望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拍摄体验。
这场影石与大疆的正面交锋,没有绝对的赢家和输家。双方的竞争将推动无人机和全景相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用户带来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无论最终谁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这场科技巨头之间的较量,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吧!
对于非专业消费者而言,像无人机、全景相机这类低频使用的科技产品,“租” 比 “买” 更贴合实际需求,这背后藏着三层关键逻辑:
首先,成本账算得过来。大疆的主流无人机或影石的全景相机,单台价格多在 3000 元以上,两者配齐往往要花掉大半个月工资。但普通人的使用场景其实很有限 —— 可能是假期出游拍一次风光,朋友聚会拍一组全景合影,或是心血来潮尝试一次航拍 vlog,一年累计使用次数很难超过 10 次。按单次成本算,买一台用 10 次,每次成本至少 300 元;而租的话,单次租金往往只要几十到一百元,用完即还,不用为 “闲置的 99% 时间” 买单。更不用提产品更新换代快,今年买的旗舰款,明年可能就被新款淘汰,租反而能随时用到最新机型。
其次,避免 “折腾” 的隐性成本。非专业用户往往不擅长设备维护:无人机的电池需要定期保养,全景相机的镜头容易积灰,长期存放还可能受潮损坏。这些 “后续麻烦” 其实很消耗精力 —— 有人买了无人机后,光是研究如何合规飞行、处理内存卡存储,就已经劝退了大半使用热情;还有人搬家时翻出角落里的全景相机,才发现电池早已鼓包无法使用。租则完全不用操心这些:取货时设备是调试好的状态,归还后保养、维修全由平台负责,用户只需要专注于 “用” 本身,把省下来的时间花在创作或体验上。
最后,降低 “尝试门槛”,保留新鲜感。很多时候,我们对这类产品的需求是 “尝鲜” 而非 “刚需”。比如想试试无人机航拍的上帝视角,但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想体验全景相机的沉浸式拍摄,却担心功能太复杂自己用不来。租就像 “先试后买” 的超级升级版 —— 花几十元租两天,能直观感受设备是否符合预期:无人机的操控难度自己能不能驾驭?全景相机的剪辑软件是否容易上手?如果觉得不适合,随时停租止损;如果确实喜欢,再考虑入手也不迟,避免冲动消费踩坑。
说到底,非专业消费者追求的是 “用得上、用得爽、不麻烦”。对于低频使用的科技产品,租的模式恰恰精准击中了这些需求 —— 花更少的钱,省更多的心,还能灵活尝鲜,何乐而不为?
更新时间:2025-08-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