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路边摊泛滥成灾,顾客喊贵店主却喊亏,账本揭晓原因

最近路边摊比门店还贵这事儿,在网上吵得那叫一个热闹。

微博、抖音上,路边摊为何越来越吃不起的话题动辄上千万阅读,广东博主拍的视频里,一份牛杂41元比连锁店贵5块多,15块的柠檬茶居然比喜茶还贵2块。

可另一边,摊主们也在倒苦水,广州卖茶饮的小玲说15块一杯真没多少利润,佛山卖冰沙的潘先生算过摊位费一晚能到248元。

卖炒田螺的林哥更是陷入涨价没人买,不涨价赔本的死循环,最后干脆挂出了转让牌。

一边嫌贵,一边喊亏,这事儿真就这么矛盾?

或许有人会直接拍桌子说,这不就是宰客吗,没房租还卖这么贵,纯粹想趁机捞一笔!

也有人会疑惑,连锁品牌有规模优势都卖得便宜,路边摊凭啥卖高价?

甚至有人觉得,那些网红路边摊就是搞噱头,所谓的升级根本不值这个价,咱今天就顺着这几个疑问,好好掰扯掰扯。

没房租就该便宜,是不是故意宰客?

不少人心里都有个固有印象,路边摊不用交房租水电,成本就该比门店低一大截,卖得贵就是漫天要价,这话听着有理,但其实早跟不上现在的情况了。

或许有人没留意,现在城市里早就不是随便找个角落就能摆摊的年代了,为了规范管理,大多摊位都被集中规划在夜市营地或集市里,这笔摊位费可不便宜。

佛山的潘先生就说了,他所在的集市人流大,一晚摊位费加水电费能到248元,就算普通集市,月租金也得1800元左右,这还只是明面上的开销,藏在底下的成本更不少。

佛山卖茶饮的李女士给算过一笔细账,办健康证、餐车充电维修、电瓶损耗,每月得300-400元,每天打扫卫生的人工和洗洁精、抹布这些消耗品,每月又得50-100元。

更别提前期投入了,餐车、制冰机、冰箱这些设备一买就是一万五,你想啊,这些钱都得摊进每一杯茶、每一份小吃里,摊主总不能做亏本买卖吧?

就像卖臭豆腐的豆哥说的,以前8块一份,现在涨到15块,真不是故意涨价,而是物价、食材成本都上去了。

要是光看没房租这一点,确实容易觉得摊主在赚黑心钱,但把这些明的暗的成本都算上,就知道不少摊主其实是在被动涨价,不涨覆盖不了成本,涨了又怕丢客源,左右为难。

连锁品牌都卖得便宜,路边摊凭啥溢价?

有人拿博主视频里的例子较真称,连锁店同款牛杂35.5元,路边摊卖41元,味道还不如人家,这溢价哪来的底气?

这话戳中了关键,但咱得先分清,路边摊和连锁品牌的成本逻辑压根不是一回事。

连锁品牌看着卖得便宜,背后藏着规模优势的底气,他们能大批量采购食材,单份食材成本比路边摊低不少。

而且连锁品牌有统一的供应链,仓储、运输成本都能摊薄,更重要的是,连锁店虽然交房租,但能靠多品类销售、会员体系拉平单客成本,哪怕一样小吃赚得少,总利润也能保证。

可路边摊不一样,大多数摊主都是小本经营,一次进不了多少食材,拿不到批发价,新鲜食材的成本更是居高不下。

广州卖牛杂的小琴就说,为了用当天现杀的牛杂,每天凌晨三四点就得去进货,连花生油都是从老家拉的鲜榨油,这些成本都比用冻货、散装油的同行高。

而且路边摊大多靠单一品类走量,一旦销量下滑,只能靠提高单价来补窟窿,自然就出现了比连锁店贵的情况。

再说分量和品质,也不是所有路边摊都价高质次,小琴的老主顾就认她的新鲜牛杂,愿意多花点钱。

不过也确实有摊主像博主吐槽的那样,品质与定价严重不符,所以不是路边摊凭啥溢价,而是得看这溢价花在了食材、用心上,还是单纯的看人下菜碟。

网红包装就是智商税,是不是在收割情怀?

有人吐槽称,以前的路边摊讲实在,现在全搞些花架子,提拉米苏包层纸卖20多,烤红薯加俩料就叫爱马仕,这不就是收智商税吗?

不得不说,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这也是路边摊涨价里最该被诟病的部分。

有些摊主确实把网红思维玩得太偏了,心思没放在食材上,全花在了包装和营销上。

就像原文里说的街头豆芽炒牛肉,明明主要是豆芽,就加一点牛肉沫,居然能卖到30元,这溢价确实离谱。

还有些网红摊位,靠着高颜值装修拍照出圈,东西味道一般,价格却翻了好几倍,本质上就是做一次性生意,收割完好奇就跑路,这也难怪消费者觉得被坑。

不过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网红化的路边摊。

有些摊主的升级是真有价值的,比如有的提拉米苏用的是动物奶油、进口马斯卡彭芝士,比超市里的植脂奶油制品成本高不少,摆盘精致也是为了提升体验。

有的烤红薯选的是稀有的蜜薯品种,又甜又糯,加的麻薯、珍珠也是手工做的,这些确实值得一定的溢价。

关键在于区分真升级和假噱头。

要是食材、工艺没跟上,光靠包装和名字涨价,那就是妥妥的智商税;可要是真在品质上花了心思,愿意为更好的体验多花钱,也是消费者的自由。

只不过现在有些摊主把网红当成了涨价的挡箭牌,才让大家对所有贵的路边摊都产生了抵触。

说到底,路边摊变贵的矛盾,核心还是消费者和摊主的认知鸿沟。

消费者记得的是十年前几块钱管饱的老印象,没看到现在摊位费、食材、设备的成本翻了番,摊主盯着的是每天的成本账本,没考虑到消费者对路边摊性价比的心理预期。

至于那些靠噱头涨价的摊主,或许能赚一时的钱,但终究留不住客人,就像林哥那样陷入恶性循环。

而真正踏踏实实做品质、算明白成本账的摊主,就算价格比连锁店高一点,老主顾也愿意买账。

所以下次遇到贵的路边摊,别急着骂宰客,也可以多问一句食材来源,或者看看明码标价,摊主们也得想明白,涨价不是唯一出路,控制成本、做好品质才是长久之计。

毕竟路边摊的灵魂从来不是便宜,而是实在,不管商家卖多少钱,能让消费者觉得值,才算是一条能走得远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美食   账本   泛滥成灾   店主   路边   顾客   原因   摊主   成本   溢价   房租   连锁店   确实   消费者   品质   便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