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对美国实施报复性关税生效只剩最后72小时,欧盟突然服软了,宣布暂停实施6个月,而中方早已一语就道破妥协的后果。那么,欧盟向美国服软的原因是什么?这将引发怎么样的后果?
当地时间8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宣布将两项针对美国关税的反制措施暂缓六个月,而这两项措施原本将于8月7日正式生效,针对的是美国钢铝关税、基准关税和汽车关税。而欧盟给出的暂停实施的理由是“与美国达成了协议”,将继续推进7月27日美欧之间的新贸易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上个月底特朗普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英国苏格兰会面,谈了新协议。美方承诺将对欧盟产品征收的部分关税下调到15%,这听起来是给了欧盟“台阶”,但问题是美国并没有全部让步,例如欧盟关心的汽车产业,关税依然维持在25%,烈酒和飞机等高附加值产品也没有获得减免。可以说特朗普是给了一点甜头,同时留下了不少钉子,这是一场典型的“以退为进”。
而且,冯德莱恩上个月能那么迅速地跟特朗普达成关税协议,本身就是带有一定的“投降”意味。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爆料,冯德莱恩之所以毫无抵抗地同意了这项不公平的贸易协议,是怕美国在援乌问题上撒手不管,更怕美国会从欧洲撤军,这也难怪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会说,“特朗普把冯德莱恩当早餐吃掉了!”
更关键的是,这场看似“休兵”的贸易战,其实只是被按了暂停键,随时可能会被重启,而欧盟也不是毫无准备。早上个月,欧盟27个成员国就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930亿欧元的报复性关税清单,包括飞机、汽车、大豆、牛仔裤等美国产品。
至于欧盟在最后关头选择向美国服软,究其根本还是两个字:不敢。毕竟现在的美欧关系已经不是盟友之间的平等磋商,而是美国单方面压价,欧盟只得被动接招。同时从特朗普对加拿大、巴西、马来西亚这些国家的态度来看,他完全不在意“伙伴”这个词的分量,只要能逼迫对方让利就行。
更重要的是,欧盟这次服软也暴露了它内部的问题,从7月初开始,欧盟内部就在讨论如何应对特朗普加征的高关税,但意见始终难以不统一,以法国为首的国家希望强硬反击,维护欧盟作为整体的谈判权威。但另一些国家更关注自身经济短期利益,就比如德国汽车业就极度依赖美国市场,不愿轻易得罪美方。正是欧盟这种结构性的妥协,最后形成的决定就是“不打先等等看”,拖六个月看看局势走向。
可问题是六个月后,情况会更好吗?以特朗普目前的态度来看,他根本不怕谈崩,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表态,美国现在的新关税政策“基本确定”,不打算再让步。而特朗普自己则明确说,这些都是“最终协议”,如果有人不满意,那就“自己想办法”。这个姿态摆明了就是谁想少交税,就得拿出真金白银,或者政治让步。
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政策也没有松动的迹象,格里尔强调关于稀土磁铁、关键矿物的贸易流通问题,是中美谈判的重点之一。中方坚持维护自身利益,美方则希望中国在这些高技术、战略物资领域“松口”。这说明,美国正在把关税当成外交武器,不光用来压中国,也用来分化其他国家的对华政策。
从这个角度看,欧盟的“服软”不只是一次贸易退让,更有可能被美国当作样板,推行到其他国家身上,特朗普政府就被爆料,将会用关税向盟友施压,迫使他们在对华政策上“选边站”。而欧盟这次暂停反制措施,会不会被特朗普理解成“政策成功”?如果是,那接下来就不只是欧盟,更多国家都会被美方用同样的方式逼到墙角。
而中国早就看清楚了,在特朗普刚开始打贸易战的时候,商务部就明确表示“绥靖换不来和平,妥协也得不到尊重”。而后中国也是践行了这一点,手里握着稀土产能、美债持仓和完整供应链三张牌,并通过一系列反制措施,逼迫美国坐回了谈判桌,叫停特朗普疯狂对华加税的行为。然而,欧盟直到现在还拎不清,一味地用真金白银向特朗普“上供”,最终换来的只是“暂停”而非“取消”的关税。
总之,欧盟在最后关头向美国“服软”,可能避免了一场眼前的贸易风暴,但这并不意味着风暴就不会再来,只是时间被往后延迟了。那么接下来六个月里,欧盟会怎么做,美方会不会得寸进尺,中方是否会再次被强行拉入“交易清单”,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焦点,同时各国的立场和选择,也将在这场以关税为武器的全球谈判中逐渐明朗。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