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印巴战争,就不得不提到 1947 年那场改变南亚格局的印巴分治 。二战结束后,英国国力大不如前,对英属印度的殖民统治也摇摇欲坠。在印度人民不断高涨的独立呼声中,英国决定放弃这块庞大的殖民地。1947 年,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提出了《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按照宗教信仰划分为信奉印度教的印度和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
1947 年 8 月 14 日,巴基斯坦自治领宣告独立;8 月 15 日,印度自治领也宣告独立 。看似简单的划分,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在分治过程中,由于宗教信仰不同,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冲突和暴力事件。人们被迫背井离乡,无数家庭妻离子散,据统计,这场分治导致了约 1000 - 1200 万人被迫迁移,至少 50 万人在冲突中丧生。
而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更是为日后的印巴战争埋下了一颗威力巨大的炸弹。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它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阿富汗接壤,是连接中亚和南亚的重要通道。根据 “蒙巴顿方案” 的规定,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巴基斯坦,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归印度,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则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是保持独立。
当时,克什米尔地区 77% 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但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想保持独立,后来又倾向加入印度。这种复杂的情况,让克什米尔的归属变得扑朔迷离 ,也成为了印巴之间矛盾的焦点。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认为克什米尔是自己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互不相让,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战争的阴云逐渐笼罩在克什米尔的上空。
1947 年 10 月 27 日,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这场围绕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的战争,如同一把火,点燃了印巴之间长期积累的矛盾 。冲突的导火索是克什米尔土邦王公哈里・辛格的抉择,他是印度教徒,在局势逼迫下,最终决定加入印度,这一决定引发了巴基斯坦的强烈反对。巴基斯坦认为,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占多数,按照 “蒙巴顿方案”,理应归属巴基斯坦 。
战争初期,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份的阿福利德、瓦洛尔和马赫苏德部落,约数万人的武装力量率先进入克什米尔,他们的目标是支持当地穆斯林加入巴基斯坦,武装力量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占了木泽弗拉巴德、乌里、巴拉穆拉、吉尔吉特等众多城镇,迅速逼近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克什米尔土邦王公辛格惊恐万分,紧急向印度求援,并宣布与印度合并。印度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迅速派出先头部队 2 个步兵营,由新德里紧急空运到斯利那加附近机场。装备精良的印军一抵达,便迅速接管了斯利那加的防御,与兵临城下的穆斯林武装展开了激烈交火 。
随后,双方的战争全面升级,印度不断增兵,又派出第 161 旅、第 50 伞兵旅、第 19 步兵旅和第 7 坦克旅投入战斗,将兵力部署在斯利那加和查谟两个主要作战方向,对巴基斯坦武装发动全面进攻。11 月初,印军凭借强大的火力和精良的装备,将兵临斯利那加城下的巴基斯坦武装击退到距斯利那加城 20 多千米的沙拉登地区。在沙拉登争夺战中,印军首次使用第 7 坦克旅的部分兵力支援第 161 步兵旅,在坦克的掩护下,印军士兵边前进边开火,给巴基斯坦武装造成重大伤亡,仅仅 20 分钟左右的战斗,巴基斯坦武装就有约 500 人被打死 。
巴基斯坦也不甘示弱,虽然在战争初期主要依靠部落武装,但随着战事的发展,巴基斯坦正规军也陆续进入克什米尔参战。双方你来我往,在克什米尔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争陷入了僵持阶段,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
这场战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迅速介入调停。1948 年 8 月,联合国安理会印巴委员会提出分 3 阶段(停火、非军事化、公民投票)解决争端的建议,印巴双方均表示接受 。1949 年 1 月 1 日,双方正式停火,并于同年 7 月划定了停火线。根据停火协议,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约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约三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 。
第一次印巴战争虽然暂时画上了句号,但克什米尔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军事对峙依然存在,仇恨的种子也在两国人民心中深深埋下,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
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硝烟虽然散去,但克什米尔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双方的矛盾在 1965 年再次爆发,引发了第二次印巴战争 。1965 年 4 月,克什米尔地区的局势再度紧张,双方在库奇兰恩地区发生了小规模冲突 。这一地区位于印巴边境,原本并不被双方重视,但这次冲突却像一颗火星,点燃了双方之间压抑已久的怒火 。
8 月 5 日,大批巴基斯坦武装人员进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起了 “自由战士行动”,他们对印军的哨所、补给仓库、车队等目标展开袭击,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迫使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做出让步 。印度自然不会坐视不管,迅速对这些武装人员展开镇压,双方冲突不断升级 。8 月下旬,印军在停火线一带集结了 6 个师的兵力,越过停火线向巴控区发起进攻,战火再次蔓延到巴基斯坦境内 。
面对印军的进攻,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应对之策。8 月 31 日晚,巴方决定对克什米尔西部地区的印军实施反击,反攻计划代号为 “大满贯行动” 。9 月 1 日凌晨,巴军炮兵部队率先向驻守在西部重镇查木布和马达拉的印军发动猛烈炮击 。双方在查木布周围展开了激烈的坦克战,巴军凭借着勇猛的冲锋和灵活的战术,打得印军节节败退 。为了扭转战局,印度不仅增派陆军,还出动空军支援,但巴空军的战斗机在技术上占据上风,使得印空军的支援并未取得明显效果 。
9 月 2 日,巴基斯坦军队横渡德维河,袭击了乔里安的要塞 —— 德瑞提 。德瑞提是通往乔里安的关键通道,经过数日激战,印军丢失了德瑞提,巴军随后以坦克队为先锋,对乔里安发动全面进攻,彻底击溃了印军 。这次 “大满贯” 作战,巴军取得了压倒性的空中优势,收复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 500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打开了通往克什米尔首都斯利那加的大门 。
印军在克什米尔的失败,让印度政府大为震惊。9 月 6 日,印军绕过克什米尔地区,突然向巴基斯坦本土发起大规模进攻,目标直指巴基斯坦东部重镇拉合尔 。由于巴基斯坦军队毫无准备,在印军的强大攻势下,很快败退到了拉合尔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 —— 亚克尔运河边 。此时,巴基斯坦陆军的主力集中在克什米尔地区,无法及时回援,巴政府只能将扭转战局的希望寄托在空军身上 。
巴基斯坦空军司令努尔汗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实施反方向突击,攻击印度本土 。巴军指挥部采纳了这一建议,巴基斯坦空军几乎出动了全部力量,对印军地面部队展开猛烈打击 。同时,巴军还在拉合尔以南地区和印度边境重镇克姆卡兰发起积极进攻 。在巴军的顽强抵抗下,印军的进攻势头被遏制,双方在亚克尔运河沿线形成对峙 。
9 月 7 日,印军调集第一装甲师和三个步兵师,分两路向查温达发动攻击 。为了守卫查温达,巴军调集了全部直升机,全速向查温达地区投送了 200 余辆坦克 。印军则继续调集装甲车,集结了 400 余辆,双方在查温达地区展开了印巴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坦克大战 。9 月 16 日,印军率先向查温达进攻,虽然在坦克数量上占有优势,但由于巴空军掌握制空权,并且使用改进型集束航弹的巴军战斗机,击毁了约四分之一的印军坦克,印军在查温达地区的坦克遭到毁灭性打击,整个部队几乎瘫痪,被迫停止了进攻 。
这场战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迅速出面调停 。1965 年 9 月 20 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印巴双方停火 。9 月 23 日,印巴双方宣布接受联合国的调停,全线停火 。1966 年 1 月 4 日至 9 日,在苏联政府的斡旋下,印巴两国政府在苏联的塔什干进行磋商,双方同意撤退到 1965 年 8 月 5 日前的驻地,并签署了《塔什干宣言》 。宣言声称,双方将恢复两国间的正常关系,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但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此宣言只陈述了双方各自的立场,对于公民投票、军事人员的活动范围等关键问题均未提及 。第二次印巴战争就此结束,但克什米尔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成为了印巴之间永远的痛 。
前两次印巴战争让两国之间的矛盾和仇恨进一步加深,而 1971 年爆发的第三次印巴战争,更是彻底改变了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 。这场战争的根源,要从巴基斯坦内部的矛盾说起 。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组成,两地虽然都信奉伊斯兰教,但在民族、文化和语言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东巴基斯坦以孟加拉族为主,使用孟加拉语;西巴基斯坦则以旁遮普族为主,通用乌尔都语 。在政治和经济上,东巴基斯坦也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中央政府的政策大多向西巴基斯坦倾斜,这引起了东巴基斯坦人民的强烈不满 。
1970 年,巴基斯坦举行大选,东巴基斯坦的人民联盟在选举中获得了压倒性胜利,赢得了国民议会中的多数席位 。人民联盟主张东巴基斯坦实行自治,这一要求遭到了西巴基斯坦统治集团的拒绝,双方矛盾激化 。1971 年 3 月 25 日,巴基斯坦军队在东巴基斯坦展开军事行动,试图镇压人民联盟的反抗,这一行动引发了大规模的人道主义危机,大量东巴基斯坦难民涌入印度 。
印度早就对巴基斯坦心怀不满,一直在等待机会给巴基斯坦致命一击。这次东巴内乱,给印度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印度政府打着 “保护难民” 的旗号,开始明目张胆地支持东巴基斯坦的独立运动,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对巴基斯坦进行军事威胁 。1971 年 11 月 21 日,印度利用东巴基斯坦发生动乱和获得苏联支持的有利时机,在东、西两个方向对巴基斯坦发动突然袭击,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 。
在东线战场,印度集结了约 17 万军队,而巴基斯坦仅有 9 万守军,印军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 。印军采取多路进攻策略,充分利用其空中优势和装甲部队,快速向东巴推进 。东巴当地的孟加拉解放军配合印度军队作战,形成内外夹击之势,使得巴基斯坦军队难以组织有效抵抗 。12 月 16 日,巴基斯坦驻东巴司令尼亚齐将军率 9 万军队投降,印度成功占领达卡,东巴战事结束,为孟加拉国的独立奠定了军事基础 。
在西线战场,巴基斯坦军队奋起反击,一度取得进展,但印度迅速增兵,双方展开激烈的拉锯战 。巴基斯坦军队虽顽强抵抗,但由于印度在东巴战场的决定性胜利,以及国际社会要求停火的压力,战局逐渐对巴基斯坦不利 。12 月 17 日,在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双方停火的情况下,印巴双方宣布停火,西线战斗结束 。
第三次印巴战争仅持续了 13 天,但对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争结束后,东巴基斯坦正式独立,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巴基斯坦失去了 56% 的人口和 16% 的领土,国力遭到严重削弱,国家发展进程遭受重创 。印度则通过这场战争,确立了其在南亚地区的霸主地位,成为南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
三次印巴战争虽然都已结束,但战争的阴影并未完全消散,印巴之间的关系依然如履薄冰 。在克什米尔地区,小规模冲突仍时有发生,双方的军队在边境线上对峙,稍有不慎就可能擦枪走火 。这些冲突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让两国人民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
1999 年的卡吉尔冲突,就是一次较为严重的小规模冲突 。当时,巴基斯坦武装人员越过实际控制线,占领了克什米尔印控区卡吉尔附近的一些高地 。印度军队发现后,立即展开反击,双方在卡吉尔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这场冲突持续了近 3 个月,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武器装备,造成了数百人死亡 。最终,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巴基斯坦军队撤出了卡吉尔地区,冲突才得以平息 。
然而,印巴双方也并非完全没有和解的意愿 。在国际社会的积极斡旋下,两国偶尔也会进行和平谈判,试图通过对话来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1997 年 3 月底,双方恢复了中断了 3 年多的外交秘书级会谈 。5 月,两国总理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期间举行了自 1993 年 4 月以来的首次会晤,并就成立联合工作小组、讨论解决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恢复两国总理间的热线电话联系等问题达成了一致 。1999 年 2 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和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签署了《拉合尔宣言》,双方表示要继续共同努力,解决两国间存在的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问题在内的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 。
但这些努力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克什米尔问题涉及到领土、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双方在关键问题上的立场依然存在巨大分歧 。此外,两国国内的政治局势、民族主义情绪等因素,也会对和平谈判产生影响 。每当谈判取得一些进展时,就会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而陷入僵局,甚至导致关系进一步恶化 。
国际社会在促进印巴和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联合国多次通过决议,要求印巴双方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并对双方的冲突进行调解 。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大国也都积极参与到印巴和解进程中,通过外交途径向双方施加压力,推动双方进行对话 。中国一直坚定地主张印巴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促进印巴和解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
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印巴关系也出现过一些缓和的迹象 。2003 年,印巴双方宣布在克什米尔地区实现停火,边境局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此后,双方还在贸易、交通、文化等领域开展了一些交流与合作,为改善两国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这些成果依然十分脆弱,克什米尔问题仍然是悬在印巴关系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引发新的冲突 。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