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先生之狱:南明内讧的缩影,孙可望降清的“催化剂”

隆武二年(1646年)十月,明朝宗室、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府就任监国,次年正月,改元永历,是为永历帝,南明最后的永历政权成立。此时,弘光政权(朱由崧)、隆武政权(朱聿键)、绍武政权(朱聿奥)相继覆灭,鲁王政权(朱以海)宣布尊朱由榔为正朔,永历政权成为南明唯一的正统,各地抗清武装皆奉朱由榔为正朔,此时的永历政权尚控制着湖广(今湖南湖北)、两广(今广东广西)、江西等省。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何腾蛟在湘潭被清军俘杀,湖广失陷;二月,金声桓、王得仁江西的反正事件也被清军镇压,江西失陷;三月,李成栋兵败身死,广东失陷。永历政权真正可以控制的地盘只剩下广西一处。同年,孙可望率领大西军余部以及云贵两省集体归附永历政权,南明抗清形势为之一振。

当时,广西直接暴露在清军的打击下,孙可望便派人到桂林迎接朱由榔到贵阳,但永历政权的大臣惧怕离开桂林到贵阳后势必会受到孙可望的控制,遂拒绝了孙可望的好意。同时,否决了孙可望请求册封秦王的奏疏,只是册封孙可望为不伦不类的西平王,此举大大伤害了孙可望的感情,为之后孙可望与永历政权的争斗埋下了伏笔。

永历四年(1650年),清军攻破桂林,瞿式耜,张同敞等南明忠臣殉难,至此,永历政权最后一块地盘广西失陷,朱由榔不得不带着永历政权的诸多朝臣投奔孙可望。起初,孙可望对朱由榔还比较礼遇,但时间一长,大西军内部也出现了拥护永历帝(李定国、刘文秀等人)和拥护孙可望(冯双礼、马进忠)的两大派系。

孙可望深感自己的地位有所动摇,于是在永历六年(1652年),孙可望将朱由榔等50名永历重臣迁往贵州安隆所,并将安隆所改名为安龙府,作为南明的行在(临时首都)。安龙府在孙可望控制区的核心位置,孙可望此举彻底将朱由榔掌控于股掌之中。在安龙府的永历朝臣依旧发挥着南明内讧的“光荣传统”,这些人分成两派,一派以司礼监太监王坤、文安侯马吉翔为首,他们亲附孙可望,企图借助孙可望的实力排除异己,进而拥戴孙可望称王称帝,取代永历帝。一派以内阁首辅吴贞毓为首,他们坚定地拥戴永历皇帝。两派人继续着明朝特有的党争,吴贞毓这边势单力孤,于是便向外寻找外援。

吴贞毓将目光投向了大西军的二号人物李定国,李定国也对孙可望的专权行为有所不满。永历六年(1652年)十一月,吴贞毓与朱由榔商议密召在广西北伐抗清的李定国到安龙府护驾,伺机,翦除孙可望及卧榻之侧的王坤、马吉翔、庞天寿等人的势力。可惜事情泄露,孙可望提前得到消息,于是,孙可望开始了反制,以“欺君误国,盗宝矫诏”罪,将吴贞毓等18人全部处死,是为十八先生之狱。以下为具体名单:

内阁首辅大学士吴贞毓、兵科给事张镌、翰林院检讨蒋圪昌、李开元、吏部都给事徐大人、大理寺少卿杨钟、太仆寺少卿赵赓禹、光禄寺少卿蔡绩、武安侯郑允元、江西道御史周允吉、御史李颀、朱议泵、福建道御史胡士瑞、武选郎中朱东旦、中书任斗墟、易士佳、司礼太监张福禄、全为国。

十八先生之狱事件后,孙可望与朱由榔、李定国算是彻底决裂,开始了加快称帝的步伐,最终酿成了孙可望与李定国的内讧(交水之战),孙可望兵败后被迫投降清廷,并将西南形势全盘告知清廷,加速了南明的覆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安龙   湖广   正朔   明朝   贵阳   清廷   内讧   御史   广西   江西   缩影   广东   催化剂   历史   孙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