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首次期中落幕!别让焦虑缠上娃,家长做好 “定海神针” 是关键

青岛六十五中教师张雅平正在给学生上课。受访者供图

  随着岛城初中期中考试的结束,各校近期陆续召开家长会。这场新学年的第一次学情检测,成为最近家长们的关注热点。“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偏科有点严重。”“孩子在小学学习一直不错,上了初中怎么就不行了?”“每天学到深夜,成绩毫无起色,孩子都快泄气了。”“为了玩手机,天天斗智斗勇。”……记者采访发现,当孩子的青春期叠加升学压力,初中生家长们普遍有不少困惑和担忧,希望通过家长会寻求“解决之道”。初一稳节奏、初二破难点、初三冲目标……在老师看来,期中不是终点,而是调整方向的“加油站”。孩子按阶段稳心态、明目标、抓规划,家长贴合孩子特点做好支持,家校同心,就能助力学生在成长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初一:接纳“小起伏”,建立规律感

  “期中成绩是学习旅程的‘阶段性回望’,而非未来的定论。初一需适应节奏、初二要攻克难点、初三在冲刺备考,不同年级的孩子有不同的成长需求,家长的配合也需贴合孩子的阶段特点。”青岛六十五中七年级年级组长张雅平从心态调整、目标制定、学习规划三方面,为初中生和家长提供实用版的“期中后攻略”。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过渡,面对科目增多、节奏加快的变化,易因跟不上产生焦虑,这一年的核心是帮孩子建立初中学习节奏感。因此,她建议初一学生,心态调整上,接纳过渡期的小起伏,不用和同学比谁学得快,重点看自己今天是否多懂一个知识点、作业是否比上次认真,用小进步积累信心。目标制定上,聚焦习惯养成,比如未来1个月,上课不走神、作业不拖延、错题当天改,或每天睡前10分钟回顾当天所学,习惯稳定了,后续学习会更顺畅。学习规划上,从每日小事落实,每天花5分钟列简易清单,如早自习背1组英语单词、午休整理数学笔记、放学后完成语文阅读,优先消化当天知识,不把问题留到第二天。

  初一家长不要拿孩子小学成绩进行对比,用解决具体问题替代质问,比如多问“数学课的新知识能跟上吗?”“需要帮你把英语单词做成卡片吗?”;和孩子一起贴“每日三件事”习惯表,如整理笔记、订正错题、预习次日内容,完成后打勾,直观落实习惯;固定每日学习节奏,提前提醒,帮孩子建立规律感。

  初二:关注“进步点”补漏筑信心

  初二是“知识爬坡期”,新增物理课、数学几何变难,学生易因难点不会而自我否定,这一年的核心是帮孩子补漏洞、树信心。心态调整上,和过去的自己比成长,而不是盯着班级佼佼者,关注自身进步,避免自我否定,比如重点看某类题的正确率比之前高了、物理课比之前更能听懂了。目标制定上,瞄准薄弱点设目标,梳理试卷找出常错题,比如下次能独立分析力学题思路、准确画几何辅助线这类具体目标,不贪多、求实效。学习规划上,针对难点专题突破,每周花1至2小时专攻一个薄弱点,通过“练一道、懂一类”来补漏洞,不盲目刷题。

  进入初二,孩子的学习任务“升级”,家长也要同步“自我提升”。当孩子因难题沮丧时,家长不要说“这都不会”,而是引导“我们一起看这道题的受力分析图,你之前做过类似的,记得怎么想的吗?”通过回忆成功经验来重建信心。另外,家长可以陪孩子拆解薄弱点,把大难点拆成小知识点。每周六下午留1小时的亲子学习时间,家长陪伴孩子专攻薄弱专题,帮孩子打印练习题、核对答案,用陪伴替代催促。

  初三:焦虑变行动,分“三层”推进

  “初三进入备考阶段,学生易因担心考不好而焦虑,这一年的核心是帮孩子减压力、明方向,平衡基础与提升。”张雅平建议,这次期中考试过后,初三学生把焦虑变成行动清单,用具体行动减少心理负担:担心难点题不会做,就每天练一道难点题基础问;担心答题时间不够,就平时养成计时练习的习惯。围绕能力提升拆解目标,如基础题型不失误、答题步骤更规范等,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多一分信心。学习规划上,分“三层”推进:基础层,如每天20分钟复习课本核心内容;提升层,如每周专攻1个薄弱模块;冲刺层,兼顾基础与提升,不慌不乱。

  孩子进入初三关键期,作为“同行者”的家长,该如何给予他们理解、支持与陪伴?张雅平建议,家长和孩子沟通时,不必频繁提考试,而是多聊天,问问孩子“复习累不累?”“要不要吃点水果放松5分钟?”,用关心身体与状态替代催成绩。在学习方面,帮孩子把基础题不失误的目标拆成明确的小目标,让行动更明确;整理备考资料包,如按科目分类知识点、错题本、答题模板等,方便孩子查找。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董真 于娜

  ■相关链接

  来一场期中“家庭会议”

  时值期中,当孩子的学习迎来阶段性总结,聪明的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和提升?青岛枣山小学倡导的每月“家庭会议”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该校结合家庭教育活动,倡议每个家庭每月组织一次温馨而有意义的活动——家庭会议,既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能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让家校携手的教育力量在每个家庭中落地生根。

  每月“家庭会议”都有一个契合时间节点的主题。如11月家庭会议主题是“下个阶段我会更好”。周末,学生和家人围坐一起,对自己本学期这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这段时间,我书写进步了,要继续坚持。”“我的钢琴弹得更好了。”“我读了三本书。”……孩子们在表达的同时,家长也对自己的工作做出回顾,“我在工作中,更细心了。”“我在组织活动时,考虑更全面了。”“我掌握了一个办公小技巧。”……每个家庭成员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将反思与期待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

  如今,不少六年级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盯得很紧,也易因成绩产生焦虑。对此,常年带小学高年级的枣山小学资深班主任韩巍建议,六年级是小学和初中的过渡年级,重点在于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课上,要跟上老师的节奏,并学会整理笔记;在课后,要学会整理错题本;此外,还要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来提升学习效率。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复盘,发现前期在学习节奏、习惯培养方面还有哪些不足,并提出后期需要做出哪些改变和努力。“建议家长的眼光要放长远,重点关注孩子的整体和变化。”韩巍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8

标签:育儿   海神   期中   焦虑   家长   关键   孩子   目标   难点   青岛   家庭   薄弱   节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