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三峡工程,日本故意提供4000吨劣质钢材,海关如何应对的?

1.被卡脖子的特种钢

2000年5月8日,湖北宜昌海关,拦下600吨日本产的特种钢板,这批特种钢板,原本将用作三峡工程的引水管道。

中国可是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为什么要找日本买?因为,在特种钢冶炼领域,我们还被日本卡着脖子。要知道,三峡工程的393亿立方库容水,都要通过引水管道排出。

这就要求,用作引水管道的特种钢材,需要能承受上百万吨的压力。相当于,两艘“辽宁号”航空母舰压在上面。

更离谱的是,三峡工程建成前,这些引水管道就会深埋进混凝土坝体内部。在未来数百年间,既不能修,也不能换。

所以,引水管道出现任何质量问题,都是灾难性的。

用三峡坝体工程副主任沈善良的话来说:

“哪怕只是一条裂缝,都会威胁整个三峡工程,和下游数亿中国人民的安危。

“一旦管道发生爆裂,即使最快速度(三分半)关闭应急阀门,这三分钟的洪水,也会在顷刻间摧毁左岸所有厂房机组,三峡工程只能重建。

这些极端条件,都对管道钢材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遗憾的是,以我们当时的技术,无法生产这种钢材,而研发和改造现有冶炼设备费用成本,也远高于直接进口。

有人更是呼吁,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出高价找日本人买。

然而,日本人真的靠谱吗?

2.日式工匠精神

21世纪初的日本制造,是神一般的存在。

当年的中国制造业,普遍将“日本制造”视为学习榜样。“日式工匠精神”更是国内某些媒体重点吹嘘的对象。在这种“媚外”的氛围下,质疑日本,就是“大逆不道”。三峡“大动脉”用日本特种钢,也是理所当然。

可偏偏就有一群“死脑筋”,不信邪,他们连日本货都敢严查。这群人,就是中国海关。

第一批669吨特种钢,全部被宜昌海关拦下。

宜昌海关检验检疫部正在招兵买马,誓要看看这日本货是否真如公知吹得那般牛逼。

看到这阵仗,日本人有些心虚了。669吨特种钢,只是第一批,整批钢材订单,共计4000吨,一旦被查出问题,不仅“啪啪”打脸,还得赔付巨额违约金。

日方派出的销售代表,傲慢地质疑道:“还有4000吨特种钢马上送到,以你们海关的效率,能应付过来吗?”

不仅日方有意发难,就连中方内部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抽检一下就行了,耽误整个工程进度,海关能担责吗?”

面对内外压力,宜昌海关不仅不怂,反而更加坚信:“好好好,今儿我们就要彻查到底了。”

3.硬核海关

三峡施工方买的钢材,宜昌海关瞎掺和什么?这批钢材质量好不好,也应该是买家验货才对。所以,在外界看来,这不就是纯找茬吗!

他们还不知道,当年的宜昌海关,庙子虽小,却全是大佬。

打开他们的员工档案:清一色中科院院士、冶金工业泰斗、机电领军人物…主打的就是一个扮猪吃老虎。

中国有句古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三峡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国家安全。

尽管参与三峡工程的员工,都经过层层筛选,但也不能完全保证,几年过去,他们是否会被糖衣炮弹腐蚀。

所以,仅靠内部监管远远不够,还需要一道“强力外援”作为保险。这时候,宜昌海关,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海关查验进口货品,既能保证独立公正,也符合国际贸易惯例。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也得先过海关这一关。

不得不说,这一招,真的很高明。

而日本人的心虚,也是有前车之鉴的:在此之前,美国和德国就先后栽了跟头。

他们为三峡生产的两批设备,就被宜昌海关查出来:不符合设计标准。

中国海关帮三峡工程搞质检,蛮横惯了的西方企业,全都被整不会了。以他们以往的经验,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根本无法鉴别工业垃圾才对。但没想到,宜昌海关拿出的质检报告,严谨且科学,怼得他们哑口无言。眼看着两位老大哥被先后打脸,日本人也反悔了。

可第一批钢材,已经落在了宜昌海关手里。

他们只能祈祷,中国人查不出问题。日本制造的传奇,是否还能保住?

4.第一轮交手

2000年5月8日下班前,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驻三峡工程办事处检验员王春来,接到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下属国际招标有限公司的报验急电:

“从日本进口的一批特种钢板已经到货,请尽快检验。左岸电站工地最近就要投入使用。”

王春来不敢耽搁,立刻着手安排明天的初步检验。

并且,他还通知日本住友的代表来现场,到时一起开箱。要是查不出问题,皆大欢喜。

要是查出问题,日方代表也能第一时间,鞠躬道歉。

第二天,在三方的共同注视下,验货流程非常顺利。王春来在当天的鉴定报告上这样写道:

“经抽样检测,这些钢板每块长13.15米左右,宽1.72—2.03米不等,厚度均为58毫米,平均每块重11吨。抽检的样板尺寸规格和外观质量均符合合同要求。”

看到抽样结果正常,日方代表,长舒了一口气。

他们当即要求,宜昌海关尽快放行,方便公司安排后续发货。

“不急,还要送实验室,做进一步检验!”看着日本人的猴急样儿,王春来果断地回绝道。

虽然我们造不出这种钢,但是做性能检测,还是没问题的。

一旦这批钢材被加工成管道,再发现问题,就说不清楚了。王春来从5块样板中,截出5块大小尺寸为250mm×60mm的样坯。

这些A4纸大小的钢坯,被火速送到国营403厂的实验室,进行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实验。

他倒要看看,肉眼看不出来的,是否藏着什么猫腻。

“不合格?不可能!”

403厂实验室给出的检测结果,出人意料。

实验报告显示:在检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性能、冲击韧性等4个项目中,1—4号试样的冲击韧性达不到合同要求,也与日方提供的数据相差甚远。

要知道,第一批货一共才6块钢板,其中4块取下来的样品都不合格,不良率高达67%!

钢板可不是路边摊的水果,只要把坏的部分切掉,就能应付买主。同一批钢板的生产过程、添加成分等,都是一模一样的。

这也意味着,只要抽检样品不合格,就是整批货都不合格!甚至,中方有理由相信,日本钢铁厂的生产工艺都有严重问题!

果不其然,日方代表看到403厂的报告后,马上恼羞成怒。他们不仅拒绝承认错误,还极度傲慢地倒打一耙:“在我们看来,你们(403厂)实验室,根本没有能力检测特种钢材..”

见过不要脸的,也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而另一边,宜昌海关其实也很为难。

前面说过,2000年的日本制造,在中国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在此之前,谁也没听说过,日企的产品会出现大规模质量缺陷。要想质疑日本制造。

不仅需要勇气,还得拿出实力说话。

“日本是当今世界上头号钢材生产强国,从品种规格到质量精度无一国家能比,怎么会有问题呢?这是我们造不出来的特种钢材。“会不会是我们实验室条件满足不了要求,才检出不合格的呢?”

无数来自内部的质疑声,纷纷涌向检验员王春来,而更让他难堪的是,日方代表还拿出了发货前的质检报告。

从这份报告来看,钢材的性能指标不仅和403厂实验室的报告截然相反,某些指标更是远高于合同约定。

一面是来自内部的矛盾声音,一面是两份截然相反的检测报告。

难道,是王春来弄错了?

左岸电站是三峡二期工程中的核心工程,预期2006年建成发电。今年是左岸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安装的关键时期,一旦贻误一天,就有可能对一环扣一环的三峡工程建设带来影响。

但是,就此妥协,给“不合格”产品开了绿灯,整个三峡工程,都将变成一枚定时炸弹…

一纸检测报告结果,竟然关乎着国运。

关键时刻,三峡办主任余良找到王春来,授权他抽取10块样品,重新进行反复对照检测。

这一次,他们在实验室内架起当时很昂贵的DV摄像机,全程拍摄检验过程。你们说我们实力不行,那我们就把过程拍下来,给全世界看看!

这群拒绝屈服权威的中国人,想要让日本人输得心服口服。

之后七天里,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检验步骤,相机胶卷都堆满一个房间。反复的检验结果,都是不合格!

这一次,面对铁证如山,日方无法反驳了吧?

5.第二轮交锋

宜昌海关竟如此“较真”,让日方也感到难缠。

生产商住友钢铁和经销商三井物产强强联手,组建出一个“豪华阵容”的谈判小组。

很快,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总部代表植田浩幸、中国办事处负责人川岛诚一郎、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技术负责人大西一志、上海办事处渡边太郎等日本冶金界专家,齐聚宜昌。

这阵仗,明显地不是来鞠躬道歉,而是要狡辩到底。

面对中方拿出的一沓沓详细证据,日方谈判小组,丝毫不慌。他们简单地看了一眼检测报告后,日方领队冷笑一声,嘲讽道:

“实验数据忽高忽低?恕我直言,你们的实验室也太不严谨了!”

还没等中方人员解释,日本专家又插嘴补刀:“除非你们拿出一致的实验结果,否则我们是不会认可的!”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日方专家寥寥几句,就让宜昌海关前些天的努力付诸东流。

难道,真是403厂实验室的监测技术有问题?可已经走到这一步,不能仅凭日方代表的两句话,就全盘否定。

另一边,403厂实验室的研究员们,也觉得十分委屈。

众人一合计,既然日本人说我们(403厂)不行,那就再换一家实验室,看看到底是谁不行!

余良和王春来找到武汉钢铁厂,这里是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他们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可以代表中国冶金工业的最高水平。

武汉钢铁实验室收到的样品后,立刻对冲击韧性和拉伸性能进行实验,然而,这一次的4块样品中,仍然有3块样品不合格。

两家实验室,三次检测,多次采样,均出现大量样品不合格。

现在,日本提供不合格特种钢的事实,已经确凿无疑。

6月19日,三峡办在三次检验结果的基础上,拟出了编号为420004100002808品质不合格证书,经省局主管副局长审定签发,给日方以明确和肯定的答复。

可到了这一步,日方谈判小组仍不死心。在谈判现场,日方代表依旧是一副“不听不听王八念经”的态度。

每当中方代表跟他们讲事实,堆数据,举证据….日方就会派出一人,咄咄逼人地质疑检验过程中的细节。

这群日本老狐狸,或许心中已经有答案了。但他们还想靠谈判桌上的车轮战,拖延时间,消耗对手意志。

这种反反复复挑刺找茬的行为,确实很欠揍。奈何这是生意,我们必须以理服人。

一旦中方代表气急败坏,哪怕是说错一句话,就会落入日方设下的陷阱。

而日方的目的,就是一个“拖”字诀。他们笃定,中方没有多少时间。因为三峡工程的进度,耽误不起。

可现在,还有4000吨特种钢,放在他们手里。只要三峡工期受到影响,中方早晚会让步。到那时候,能少赔,就少赔一点儿。反正看起来,主动权都在日方手上。

6.摊牌时刻

时间,很快来到七月。

谈判在日方的拖延战术下,彻底陷入僵局。中方这边,终于意识到,日本人的出招之险恶。

现在,实验室拿出再多的证据,都是拳头打在棉花上。看来,跟这群老狐狸讲道理,都是徒劳的。

必须给日本人上点儿强度!

拖?你们喜欢拖是吧?

7月12日,中国海关联合三峡办,向日方下达最后通牒:“复检结果准确无误!如继续拖延,日方必须承担三峡工程的误工损失!”

要知道,这笔钢材生意的总金额,也不过两千万美元。但是三峡工程一天的误工损失,都是按亿计算的。

更不用说,如果拖到丰水期到来,工程进度可能延误数月!到时候,三井物产和住友钢铁把全部家当卖了,都不够赔的!您可能会说,我要是日本人,我就死拖到底呗。

还要赔什么误工损失?一毛钱我都不赔!大不了,以后不跟中国人做生意了。

可是,三井物产和住友钢铁也不是野路子作坊。

这两家,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算是日本制造的招牌之一。他们要是提桶跑路,全体日本制造的神话,恐将不保。而且,出口三峡的特种钢,还有大半在日本放着。“东窗事发”后,日方那边,同样安排了采样自检。所以,这批钢铁的真实质量如何,他们心底是有数的。

逃得过初一,逃得过十五吗?如何拖下去,都改变不了事实。一旦中方把这事儿捅到国际上去,三井和住友就等着倒闭吧。还不如咬咬牙承认,算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所以,在收到中方“最后通牒”当天,日方立刻老实了。

三井物产和住友钢铁的高官,当天集体飞往宜昌报道。这一次,他们再没了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

在当天的谈判会上,日方代表判若两人,对王春来异乎寻常地客气。

在看完中方的第四次复检报告后,日方代表更是一个屁都不敢放。

他们毕恭毕敬地承认道:“完全信服中国检验检疫部门的复验报告!”

啊?怎么现在不狂了?

不要忘了,在第一轮谈判中,日方代表可是拿出过一张所谓的“出厂前自检合格报告”。

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将不合格的钢材,检测为“合格”的。

更气人的是,过去的一个月里,日方还曾咄咄逼人,反复嘲讽403厂的专业能力。

现在,全都被“啪啪”打脸。

住友金属厚板部主任永吉明彦,在恬不知耻地再三鞠躬后,终于说出了“真相”。

根据他的说法,他们采用了尚不成熟的“新”的生产工艺,致使钢板质量出现偏差。

然后以此为理由,找了一连串的“技术解释”,试图开脱。中方代表这边,已经不想再听日本人扯淡了。

在他们强烈要求下,日方终于拿出了还未发货的特种钢样本。

果不其然,经过实验室检验,整批全部4000吨特种钢,都是不合格品。

永吉明彦这才进一步承认,他们的自检结果,其实和中方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看来,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批钢铁是有问题的。

他们却明摆着,篡改质检报告,故意将不合格产品发往中国。

若不是王春来和宜昌海关的一再坚持,日本人的阴谋,很可能就会得逞。在接二连三的打脸面前,日方终于被“打”服气了。

他们不仅同意将全部退货,重新生产,直到符合中国海关检测。

更是积极与三峡施工方沟通,赔偿误工期间的损失。

尽管日本人的认错态度很好,但到这里,并没有告一段落。

7.我错了,下次还敢

2017年10月8日,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首次承认长期篡改产品出厂检测数据,冒充合格产品流向市场。

这些不合格产品,已经被大量提供给丰田汽车、川崎造船、日本高铁,甚至是正在造日本首架国产客机的三菱重工..

要知道,神户制钢,是一家始创于1905年的“百年老字号”。

而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神户制钢的造假行为,甚至可以追查到十年前,影响日本国内企业,更是多达500家。

造假时间之长、受害者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神户制钢的造假丑闻被揭露后,很快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大量日本企业大规模、有组织的造假行为,紧随其后被曝光。

最离谱的是,一些本应受害者的日企,如丰田汽车,却在明知神户制钢造假的情况下,仍选择视而不见。

三菱重工的公关部门更是辩解道,已经确认相关部件不存在安全问题,预计不会影响MRJ客机今后的开发进程。

在海量的不利证据面前,这些“老字号”日企,干脆集体摆烂了。到底是从何时开始,“集体造假”,成了日本制造业的“精神内核”?

或许,日本制造业的堕落,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同样具有借鉴意义。要知道,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经济,经历过一段繁荣时期。

在这期间,蒸蒸日上的日本制造业,正是以全环节、高标准的质量体系闻名。而这,正是早期公知们吹嘘的“工匠精神”。

但“工匠精神”的根基,却是虚假的“泡沫繁荣”。

在浮夸的经济环境下,整个日本制造业从企业主到流水线工人,都开始极端地追求质量。而成本、效率等关键因素,反而长期遭到忽视。

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煮饭仙人”“钣金仙人”“水泥仙人”..这些“仙人”,并不在乎创新,只是制订变态的工序标准,然后年复一年地,重复做一件事。毕竟,只要“质量过硬”,那么价格再高,也能忽悠韭菜买单。

直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

紧接着,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也在大肆抢占日本产品的西方市场。

在双重打击下,极端追求质量却没有创新和效率的日本制造业,颓势尽显。可一旦开始兼顾效率和创新,势必会影响过往保持的质量口碑。两难的抉择下,一些日企找到了第三条“捷径”——质量造假。

日本制造业,一直被几家寡头垄断。尽管很难说,是哪一家最先开始造假的。

由于严重缺乏市场淘汰机制,寡头企业的造假行为即便东窗事发,也很难撼动根基。

所以,当第一起造假行为很快尝到甜头后,整个行业的风气就变了。因为,造假只受道德和法律约束,最多也就赔点钱。但是,不造假,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抢走自己的生意。

一家企业没有钱赚,那才是真正关乎存亡的。

可当造假风气初见苗头时,日本政府却被“蒙在鼓里”。或许,是日本政客对自己的民族企业十分自信。又或许,是寡头们给得实在太多了。

2023年10月,日本政府官房长官松野博一、经济产业相西村康稔、总务相铃木淳司、农相宫下一郎等多名高官,因涉嫌收受“政治黑金”事件,被迫下课。

近年来,日本制造业的“工匠精神”传说,已经成了国际笑话。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7

标签:科技   日本   钢材   海关   工程   日方   宜昌   住友   日本人   中方   特种   代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