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不是软柿子!荷兰帮美压中企后遭反噬,中国反制一招致命

文 | 锐析风云局

编辑 | 锐析风云局

2025年10月中旬,全球汽车行业突然被一则芯片断供预警搅得人心惶惶。多家主流汽车制造商收到中企安世半导体的告知函,称因外部政策影响,原计划交付的车规级芯片将无法保证按时履约。

要知道,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领域的核心企业,其产品覆盖全球超30%的汽车品牌,小到车载传感器,大到动力控制系统,都离不开它的芯片支持。

这则断供预警为何突然出现,背后是否藏着国家间的产业博弈,荷兰又为何在此时突然转向,主动寻求与中国谈判?

2025年10月,荷兰政府为配合美国所谓的“穿透性原则”,对中企安世半导体采取了一系列超出市场规则的措施。

不仅冻结了安世半导体现任CEO的职位,还对企业实施为期一年的运营限制,甚至要求企业立即召开会议,选出一名外籍主管全面接管日常运营。

从商业逻辑来看,荷兰此举完全违背了“企业所有权与自主经营权”的国际通行准则,本质上是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干预中企运营,最终将安世半导体这家中资控股企业“转变”为荷兰本土企业。

安世半导体的前身是荷兰飞利浦半导体部门,2017年被中国企业收购后,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尤其是在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领域,其市场份额稳居全球前三。

荷兰政府选择在此时对安世半导体下手,表面上是配合美国的产业政策,实则也有觊觎安世半导体技术与市场地位的考量,但荷兰显然低估了中国维护中企合法权益的决心,也没预料到这一决策会快速引发连锁反应。

面对荷兰的不合理打压,中国没有选择妥协,2025年10月上旬,中国外交部率先发声,明确指出荷兰政府的措施违背市场公平原则,严重损害中企合法权益,要求荷兰立即纠正错误做法,为中企在荷经营提供公平环境。

紧接着,中国商务部从产业实际出发,出台了两项针对性措施:一是调整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对用于半导体制造的重稀土元素实施更严格的出口配额管理,二是对安世半导体相关产品实施出口管制,暂停其在中国境内70%的生产线运营许可。

稀土管制为何能成为反制的关键?

要知道,稀土是半导体制造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无论是芯片封装环节的磁性元件,还是芯片内部的发光二极管,都需要高纯度稀土作为原料。

中国是全球稀土储量最丰富、提炼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全球半导体产业所需的重稀土中,有超过85%依赖中国出口。

荷兰本土并无稀土资源,其半导体企业所需稀土全部依赖进口,中国调整稀土出口政策,相当于精准击中了荷兰半导体产业的“供应链要害”。

而暂停安世半导体70%的中国生产线,更是直接打破了荷兰的“算盘”,安世半导体在中国设有4座生产基地,主要负责芯片的晶圆制造与封装测试环节。

这70%的生产线一旦暂停,不仅意味着安世半导体的全球芯片供应量将减少近六成,更意味着荷兰政府即便强行控制企业管理层,也无法获得实际的生产能力与市场收益。

毕竟,半导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稳定的供应链与生产基地,荷兰忽视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最终只能自食其果。

中国的反制措施落地后,最先感受到压力的是全球汽车行业,2025年10月12日,安世半导体正式向宝马、大众、福特等20余家汽车制造商发函,说明因荷兰政府政策导致生产线停工。

原定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交付的芯片将延迟,具体交付时间需根据政策变化重新评估。这一消息传出后,欧美汽车制造商立即陷入焦虑。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转型关键期,每辆车所需的半导体数量较传统燃油车增加3倍以上,安世半导体的芯片断供,直接导致部分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面临停工风险。

2025年10月16日,路透社援引多名汽车行业高管的消息报道,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已代表大众、宝马、奔驰等企业向荷兰经济事务部发出正式警告。

指出若荷兰政府无法在10月底前与中国解决安世半导体相关争议,欧洲汽车产业链将面临“至少持续3个月的中断风险”,预计将导致欧洲汽车产业损失超200亿欧元,同时影响超10万个就业岗位。

无独有偶,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也于同日向荷兰驻美大使馆递交书面意见,称若因芯片断供导致美国密歇根州、肯塔基州的汽车工厂从11月起停工,福特将正式向美国政府提交报告,要求追究荷兰政府的相关责任,并保留索赔权利。

车企的轮番施压让荷兰政府彻底扛不住了,2025年10月17日,荷兰经济事务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在接受荷兰国家电视台采访时公开表示,荷兰政府已就安世半导体相关问题向中国方面传递谈判意愿,希望能通过对话解决当前争议。

他在采访中强调,安世半导体是“对荷兰、欧洲乃至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企业”,希望能确保该企业未来继续在荷兰开展业务,不过,卡雷曼斯也承认,截至10月17日晚间,中国方面尚未对荷兰的谈判提议作出回复。

仔细分析卡雷曼斯的表态,不难发现荷兰的谈判诉求中仍藏着“傲慢”,安世半导体作为中资控股企业,其未来的发展规划、生产布局本就应由企业自主决定,荷兰却将“确保安世在荷发展”作为谈判前提,本质上还是没认清“中企才是企业所有者”的现实。

事实上,类似的“傲慢”在国际经贸领域并不少见,此前美国试图通过芯片出口管制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结果却导致美国半导体企业失去中国这个最大市场,2024年美国半导体产业营收同比下降12%,不少企业被迫裁员减产。

这一案例早已证明,试图通过胁迫、讹诈的方式干预中企运营,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从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来看,荷兰帮美压中企反遭反噬,给所有试图干预中企合法运营的国家提了一个醒: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违背市场规律、损害中企权益的行为,都将面临来自中国的有力反制,同时也会反噬自身产业。

中国始终坚持公平、开放的经贸原则,愿意与各国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容忍任何国家对中企实施“强盗式”打压。

对于安世半导体事件,中国的立场始终明确:荷兰必须立即撤销对安世半导体的不合理限制,恢复企业正常运营秩序,保障中企的合法权益,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双方才具备开展对话的基础。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市场,更是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轻视中国的反制能力、忽视中企的合法权益,最终只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起事件也让更多人看清,中企早已不是过去那种“被动应对”的角色,面对不合理打压,中国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采取反制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从稀土管制到出口许可调整,中国的反制手段始终精准、克制,既击中对方要害,又符合国际规则,这正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体现。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产业实力的不断提升,中企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增强,任何试图“拿捏”中企的行为,都将被证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财经   反制   荷兰   中国   半导体   稀土   芯片   企业   全球   美国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