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苏梓晴/文 受访者供图
10月11日,一名患有自闭症的14岁少年意外坠楼。历经二十天与死神的艰难抗争,因颅内再次出血,他终究没能醒来。
10月31日,刘红霞最后一次走进病房,望着儿子倪海超沉睡的面容,泪水模糊了视线。她慎重思考后,在器官捐献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11月1日,倪海超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但他并未真正离开。因为他,四个濒危的生命重获新生。
“海超一直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刘红霞哽咽着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在他受伤期间,我们也收到了无数陌生人的温暖。我要带着他的爱继续走下去,并把这份爱传递出去。”她停顿片刻,轻声说道:“我想告诉他,他永远是妈妈的骄傲。”
“希望他的爱能够延续”
据顶端新闻此前报道,10月11日,一个看似平常的午后,刘红霞让儿子倪海超把碗筷送回厨房。突然,窗外传来一声惊呼:“有人跳楼了!”
恐惧如冰水灌顶,她不顾一切地从四楼冲下——躺在血泊中的,正是她的孩子。
接下来的日子,是一场与时间的拉锯战。粉碎性骨折、紧急抢救、转院、开颅开胸手术……刘红霞日夜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PICU门外,等待一个渺茫的奇迹。因为不能进入病房,她只能通过每周两次的视频通话,对着屏幕那端的孩子轻声说话。
10月28日,她告诉记者,孩子的右脚有了温度,呼吸也变得均匀了,或许即将进行脊柱手术——希望仿佛在黑暗中微微闪烁。第二天,海超的老师和校长赶到郑州,并带来了他们筹到的6000元善款。隔着手机屏幕,老师一遍遍呼唤:“阿超,一定要坚强,同学们都在等你回来。”那一刻,海超的嘴唇轻轻动了一下。那一瞬间的颤动,让所有人泪流满面。
可希望如烛火般脆弱。10月30日,海超颅内再次出血,医生沉重地告知:孩子可能很难救回来了。崩溃之后,刘红霞做了一个决定——她要进病房,最后握一握孩子的手。
10月31日下午,她走进病房,紧紧握住海超冰凉的手。也是在那一刻,她默默做出了那个延续生命的决定——当天,她签下了器官捐献同意书。

“海超从小就特别善良,路上看见垃圾会捡起来,我加班回家,他总会默默摆好碗筷等我。别人家小朋友哭,他会把自己的玩具递过去。”刘红霞哽咽着说,“很多时候,看似是我在照顾他,其实是他一直在照顾我。他那么好,我想让他的爱继续留在这个世界上。”
11月1日凌晨六点,倪海超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并准备进行器官摘除手术。刘红霞流着泪,最后一次握住他的手,儿子的手心,竟然有了温度。那温度,像一句轻轻的告别,也像一场无声的延续。
“他永远是妈妈的骄傲”
11月1日,倪海超在郑州火化。当天,刘红霞在医院的安排下,带着孩子的骨灰回到了济源,安放在殡仪馆。回想起这揪心的二十多个日夜,她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这一路上有太多陌生人伸出援手,让她在绝望中触摸到温度。“我想把这份情谊传下去,把海超没能走完的路,用另一种方式走下去。”
她说,无论是少收车费的网约车司机、默默捐款的好心人、还是日夜守护的医生和护士,每一点温暖她都记得。“是因为海超,我才感受到这个世界原来有这么多善意。现在他不在了,我想替他继续传递这份爱。”
11月4日,刘红霞回到郑州办理出院手续。医生轻声告诉她,海超的器官已成功移植给四位河南人。受限于双盲原则,他们彼此不知姓名,但生命的海流,已悄然越过寂静,奔涌在陌生人的身体里。说完,医生将器官捐献证书郑重地交到刘红霞手中。

“孩子走后,我几乎没合过眼,也吃不下东西。”刘红霞说,“可拿到证书那一刻,我突然平静了,感觉他的爱还在延续。”
采访最后,刘红霞说,今天她想去把海超的照片洗出来,好好整理他的遗物,永远珍藏在家里。她还打算买一束白百合,带去给安睡的孩子。
“他将稚嫩身躯里最后的温暖,都献给了这个人间。在我心里,他是那么温柔而勇敢,也回应了所有陌生的善意。他永远是我的骄傲。”她说“我会带着孩子的爱,坚强地继续生活。”
此前报道: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