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中式面馆第一股”!遇见小面能成功吗?


中午不知道吃啥的时候,我就会去遇见小面吃,上菜快、品类多,有面有饭还有小吃。


遇见小面,这个从广州体育东横街起步的小店,在短短十年间成长为拥有380家门店、年入11.5亿的行业巨头。在今年4月15日递交了招股书,并在昨天10月15日更新招股书。如若成功上市,那么“中式面馆第一股”将出现。


走在广州街头,总感觉三步一个麦当劳,五步一个遇见小面,翻看招股书发现,这不是错觉。


截至2024年底,遇见小面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门店数量为288家,门店依然集中在广东省内。截至2024年末,380家门店中广东省内有250家,占比超65%。其中,广州有117家,深圳82家,佛山32家。


这种“大本营依赖症”背后,是遇见小面异地扩张的步履维艰。2024年,其省外新店日均销售额较广东门店低15%,长三角和华北市场分别被马记永、和府捞面等品牌以25%的市占率封锁。

01

高增长故事


开了十年的连锁面馆品牌遇见小面,在招股书中讲了一个“从一线到‘下沉’,从直营到加盟”的高增长故事。



2022年~2024年拓店超200家,营收从4.2亿元增加到11.5亿元,三年翻了近三倍。然而翻看招股书发现,遇见小面陷入了单店盈利下滑和增长模式困境。


首先,遇见小面的收入增长逻辑可能是“以价换量”,用低廉的价格留住顾客,2022-2024年,遇见小面的订单平均消费额分别为36.1元、34.0元、32.0元,逐年下降。


客单价下降会直接影响单店盈利,为了拥有足够的客流量来“对抗”客单价下降的损失,遇见小面的策略是多开店。


2022年底,遇见小面的门店数量为170家,到2023年底增长至252家,2024年底更是达到360家,年复合增长率为45.5%。


在此策略下,遇见小面的日均销售额从2023年的1.39万元降至2024年的1.24万元,相当于每单让利4元,单店日收入缩水1500元;


2024年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4.2%,说明145家老店,平均一家店2024年比2023年少收入21万。



更值得关注的是,遇见小面不但在二三线城市卖得不太好(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0.4%),占GMV=大盘81%的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门店,同店销售额下滑更明显(同比下滑5.1%)。


这意味着,遇见小面过去三年营收平均一年增长六成以上,多是加速开新店带来的。曾经关注该赛道的投资人李牧表示,相比追求开店速度,品牌更需要关注单店模型健康度。


此外,快速扩店还引发了资金问题,近几年遇见小面的负债水平出现急剧膨胀。根据招股书披露的信息,2022-2024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95.8%、93.6%和89.9%,长期维持在90%左右的高水平。


从负债结构看,其中70%以上的负债都是租赁相关负债,而在资产中,租赁资产的占比也维持在60%左右。由此可见,以自营模式为主的经营方式,直接导致了公司较重的资产结构,是其资产负债率持续高企的根本原因。

02

卖面与加盟谁更赚钱


翻看更新后的招股书,2025年上半年,遇见小面实现营业收入7.03亿元,同比增长33.8%;经调整净利润5217.5万元,同比增长131.56%。



回顾一下,过往财务表现,2022年至2024年实现收入分别为4.18亿元、8.01亿元和11.54亿元,其中2023和2024年分别同比增长91.5%和44.2%。2022年利润为-3597.3万元,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年内利润为4591.4万元,2024年利润为6070万元,据计算净利同比增超三成。


那么遇见小面是怎么扭亏的,是靠卖面还是开加盟?


从收入结构来看,直营店是基本盘,2023年、2024年的收入占比都超过80%。


但看成本结构,食材(原材料及耗材)、人工(员工)、房租(使用权资产折旧)三项加起来几乎“吃掉”了近九成的收入。其中,食材占四成,人工占1/4,房租占两成。


直营虽然扛大旗,但属于重资产模式,依赖这种重资产的单店模型是它此前亏损的原因之一。


所以,加盟应运而生,收入(即特许经营收入)增速快、成本低。未来虽计划扩加盟“减负”,但品控与管理难题随之而来。


不过,遇见小面在招股书中展示的是“两条腿走路”——“卖面赚流水,加盟赚利润”。直营店通过规模化销售面条,主要承担品牌占位市场的角色;加盟模式以轻资产模式赚取特许费与食材差价,成本可控,利润率更高,是利润增长的核心。

03

品牌信任危机


在港交所招股书字里行间,遇见小面渲染的是“增长奇迹”。


但在监管记录与社交媒体中,却浮现出令人不安的食品安全阴影。2024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其门店通报指出“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11月,东城区市场监管部门又发现其门店“未保持经营环境整洁”,两次被明确依据《食品安全法》处罚。


消费者社交平台的投诉更为尖锐:“两人同食后上吐下泻”,“锅底里咬出小石子”,“常年会员吃完还腹泻”——这些并非个例。



打开黑猫投诉,搜索遇见小面出现235个关键词条,其中不乏“酸辣粉里有苍蝇”“卤肉饭有异味”等投诉。



尽管公司方面或已提供相关进货证明,但随着门店急速扩张,食品安全标准难以均衡覆盖的管理风险已愈发显现。



此外,遇见小面还上演过一场“掏空式分红”。


早期遇见小面得以迅速扩张,离不开资本的加持。遇见小面先后获得九毛九、弘毅投资、碧桂园创投、喜家德水饺创始人高德福等累计超3亿元注资,2021年B轮后估值达30亿元。



从股权结构来看,淮安创韬是遇见小面的最大股东,持有约49.04%的股份。在遇见小面的融资历程中,碧桂园的参与备受关注。从天使轮融资到碧桂园连续出资,遇见小面共计融资2亿元,其中碧桂园合计出资1.34亿元。除了碧桂园,九毛九旗下公司也入股遇见小面,通过两轮注资获得了6.5%的股份。


盈利后,遇见小面迅速向股东派发股息,2023年派息1950万元,2025年3月继续派息1470万元,累计派息超3400万元,相当于同期净利润总和的48.6%。


但公司尽管经历了8轮融资,但却并非“财大气粗”。2024年末,遇见小面短期借款为5000万元,现金为4219万元。现金流量表显示,2022年和2023年,遇见小面分别从银行借款3539万元和2512万元。虽然银行借款利息不多,但租赁支付的利息不少。2022-2024年,遇见小面的财务成本占到了利润的45%以上。


在现金流紧绷、负债率高企的背景下,遇见小面的“掏空式分红”也引发市场对其资本运作逻辑的质疑——这种操作究竟是在回报股东,还是为Pre-IPO投资者套现铺路?


在港交所审查日益趋严、投资者对盈利质量与治理结构愈发敏感的今天,遇见小面如果不能理顺扩张节奏、建立食品安全防线,恐难真正赢得资本市场与消费者的“双重信任”。


“第一股”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更高标准的考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美食   收入   资产   销售额   模式   品牌   融资   市场   年底   利润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