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常消耗精力的做法,建议你越早改掉越好!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要退的快递,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一周过去了,还没退;家里的水龙头漏了,但不严重,于是一拖好几周还没修;手机里的照片一直想要整理一下,但直到内存爆炸还没开始……

明明是一些本能够轻松搞定的日常琐事,就是提不起劲儿去马上执行。但拖着拖着又会发现,自己做不到“视而不见”,心里总是惦记着这些未完成的事情。不仅感觉更心累,还经常把小麻烦拖成大麻烦,或是带来额外的开销。

最糟糕的是,一旦陷入了这种循环,会觉得自己特别容易疲惫,精力就在这与“琐事拖延”内耗和对抗的时间里被消耗掉了。

为什么琐事更容易被拖着不做?

自我损耗理论认为,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如同肌肉会疲劳,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会因为过度使用而暂时下降。

我们每天大量活动都需要足够的自我控制资源——例如早起早睡,健康饮食,集中注意力工作等等,这些都会持续消耗心理能量。当能量储备处于低水平的时候,人就更容易表现出自我控制失败的行为,例如拖延那些不需要立即完成的琐事。

而且,心理能量的损耗是全局性的,如果你在一个领域消耗了过多的自我控制资源,那么在另一个领域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会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工作压力过大的时候,更容易忽视生活中的琐事细节;因为此时已经被工作占据,难以再调动足够的能量,去积极应对需要主动管理的琐碎日常。

琐事拖延也和我们的认知负荷超载相关。很多时候,单件小事看起来不复杂,却需要执行者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处理、决策和任务切换,从而占用宝贵的认知资源,令人感觉心累。

当我们的认知负荷接近或超过工作记忆的承载极限时(比如一天中已经处理了大量复杂信息,或者同时面临多项任务),大脑就会倾向于保护性地回避新的、需要额外认知努力的任务,转而寻求更轻松、更不需要动脑筋的活动(比如刷手机、发呆)。

而且,生活中的琐事经常“扎堆”出现,在不同类型的小事之间频繁切换,会更容易导致心烦意乱或者难以进入状态。例如,整理零散物品、处理多封不同内容的邮件、同时跟进多个待办小事项等等,这些任务本身就需要人在不同类型的认知活动(如记忆、决策、精细操作)之间频繁切换,因此就更容易被以“等有空了再说”为借口,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还有一些人之所以拖延琐事,是因为他们总希望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例如打扫房间时过于纠结物品的摆放位置,或是担心角落清洁得不够彻底。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反而会导致事情一拖再拖,迟迟无法行动。

“拖着不做”的坏处,比想象更大

虽然“琐事拖延”可能有很多理由,但我们还是建议:要尽量打起精神去处理这些日常琐事。

日常琐事一直拖延到堆积如山都不解决,让人感觉生活“一地鸡毛”,挫败感也油然而生,难免自我怀疑“我怎么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我这日子怎么过成这样”。这就是琐事拖延对自我效能感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果一直处于这种状态,时间久了,人很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对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也失去动力,陷入自我否定和“拖延-失败-更拖延”的恶性循环。当这种思维定式迁移到工作或学习中,面对需要复杂技能的任务时,也会让人不自觉地预判“我肯定做不好”,这种消极的预期很难带来好的表现。

另外,琐事拖延会加剧决策疲劳。人的决策能力依赖于有限的心理资源,而琐事拖延本质上是对“是否执行”“何时执行”的反复权衡与回避——比如纠结“现在洗衣服还是等会再洗”“先处理账单还是先回邮件”,这种低强度但持续的决策压力会逐渐耗尽认知储备。

来源 科普中国

编辑 谢珂 审核 蒋波 陈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养生   消耗   精力   做法   建议   琐事   自我   认知   能量   事情   日常   能力   心理   工作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