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震烁,宏规大起。接棒三星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再次迎来“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这一次,我们邀请您跨越3500年,一起“看·见殷商”。据悉,本次展览汇集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全国28家文博单位的338件(套)珍贵文物,其中重点展品超过50件。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览不仅局限于殷墟的考古发现,还有同时期三星堆、金沙等遗址的考古成果。策展人介绍,本次展览会让参观者系统地了解商代青铜文明,以及商代文明对于后续的周朝,乃至整个中国文明的影响。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其中部分展品并非全展期参展,请您提前安排好时间。
重磅展品轮番来京“出差”
昨天上午10时,悬挂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主楼一层1、2展厅之间的帷布缓缓落下,“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看·见殷商”正式亮相。展厅入口悬挂了一个大大的甲骨文字体的“商”字,同时利用多媒体拼屏技术,将商代青铜器上的夔凤纹、云雷纹、饕餮纹等纹样在“商”字上突出展示。
您进入展厅看到巨大的“商”字后,从右手边的二号展厅进入,就正式开启殷商之旅了。展览的第一部分可以看到胸前刻有“子”字的陶人、甲骨等商代文物。
此次大展最受期待的殷墟博物馆“镇馆之宝”亚长牛尊、时隔50年首次聚首的妇好鸮尊在展览的第二部分,都是本次不可错过的文物。这一展区还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在展柜的背板上设置触摸屏,参观者可以从中了解妇好鸮尊的信息。不过,要提醒您,亚长牛尊只展出到5月25日,两件妇好鸮尊展出到5月29日。
到了第三部分,文物表情包“扛把子”亚丑钺兄弟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次聚首。虽说在一个遗址中出土,但您可得仔细看看两件文物的区别。同样要注意,文物的“出差时间”有限,山东博物馆的亚丑钺只展出到8月3日。此外,湖北博物馆的崇阳铜鼓、《哪吒2》中敖光的武器原型—玉刀也是不容错过的文物。
虽然一些重磅展品赴京参展时间有限,但您别失望。因为这次大展中,各地重磅文物将接力来京。后续,青铜手型器、铜象尊、双面铜人像等文物都会陆续参展亮相。大展可谓一波接一波,高潮不断,您可以持续关注,别错过与珍品文物面对面的难得机会。
记好观展路线,咱们说回展览内容。
此次展览以甲骨文为开端,依次介绍商代青铜器、与商代同时期的其他文明成果以及商文明对后续文明的影响。展览策展人、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高红清介绍,夏商周都属于青铜时代,其中尤以商代是青铜时代的高峰,各式青铜器不仅是生产生活工具,更是社会权力的运行结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中‘祀’和‘戎’都离不开青铜器。”高红清介绍,殷商王权地域广阔,形成了一个广大的青铜文化圈,北至北京,东至山东青州,西至陕西西安,南至湖南湖北,甚至是四川一带。
展览的后半段展示了商代文化对于后世的影响。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崇阳铜鼓就代表了商代的礼乐文化。高红清说,商代用青铜制作了大量的礼器与乐器,其后周朝以及后续王朝的礼乐文明都有所借鉴。商代的甲骨文更与现代汉字密不可分。中国汉字的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等构造,在甲骨文中已经非常完善。甲骨文诞生后,中国书法相继衍生出金文、篆书、隶书等字体。
内行看门道。环顾展厅,每个展览单元之间并不是用展板阻隔,而是用一股股红色的绳索隔开,近看泾渭分明,远看相得益彰,这是本次展览布展的一大创新。首都博物馆副馆长谭晓玲介绍,红色绳索的吊装隐喻了商王朝政治地理模式,即以都城为圆心,像同心圆一样向外部一层层扩展的模式。“从基本陈列到临时展览,首都博物馆在展陈方面一直在创新。”
两对文物兄弟首次聚首
镇馆之宝怎么看?记者为您提前探路。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考古现场出土了两件青铜鸮(猫头鹰)尊,考古人员根据文物上刻着的“妇好”二字铭文,将两件文物命名为“妇好鸮尊”,此后两件文物分别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中。本次展览最大亮点之一,便是时隔近50年后两件妇好鸮尊首次聚首。
展览中两件鸮尊各有一个展柜且面对面放置,就像一对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互相对望。其中一个展柜的玻璃背板是触摸屏,观众可以获得妇好鸮尊的大小、用途、纹样名字等信息。不仅如此,触摸屏还将妇好鸮尊“复活”了,观众只需轻轻一点,原本伫立的鸮尊瞬间展翅起飞。
鸮尊是妇好墓的随葬器物,整体呈站立鸮形,双翅并拢、宽尾下垂。器盖置于鸮首后部,盖钮为立鸟与龙形组合,器身口沿内壁铸有铭文“妇好”。鸮尊通体以云雷纹为底,鸮首高冠饰羽翎纹,钩喙与胸部饰蝉纹,颈部两侧浮雕夔龙纹;双翅盘曲长蛇纹,间饰菱形纹;纹饰采用高浮雕、浅浮雕与阴线雕刻结合,体现“三层花”装饰技法。鸮尊以独特造型和多重象征,成为解读商代宗教、军事及性别角色的关键物证。
而墓葬的主人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与政治家,生活在公元前13世纪后半叶。在商代,鸮被认为是战神,也是智慧的象征,另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显示,妇好生前多次领兵征战四方,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妇好墓中出土的多件青铜器上均出现鸮形纹饰,这些都显示了妇好生前地位的显赫与商王武丁对妇好的宠爱。
据了解,妇好鸮尊也是中国发现的最早一件鸟形铜尊。高红清介绍,商代人与鸟的关系非常密切,《诗经》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而且在传说中商人的始祖契,是简狄吞下玄鸟的蛋后,怀孕出生的。
出土于山东苏埠屯遗址的两件亚丑钺也在出土后首次聚首。
山东苏埠屯类型遗址是晚商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遗址分布范围大致西起鲁西北的阳谷、东阿一带,沿泰沂山脉北侧分布。亚丑铜钺出土于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遗址位于青州市东北苏埠屯村,共出土2件,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东博物馆。
文物刻人面兽面纹,双目圆睁,口露城墙垛式整齐牙齿,口侧铸有“亚醜”铭文,钺两侧饰扉棱,方肩圆弧刃。亚醜钺的铭文为宋代以来的“亚醜”青铜器群提供明确出土地点,也证实青州一带为商代“亚醜”族群核心活动区,推动商代方国文化研究。
高红清介绍,鸮尊与亚丑钺同属商代晚期青铜器。鸮尊为祭祀用的酒器,鸮造型象征战神与权威;亚丑钺是象征军事权力的仪仗兵器,铭文“亚丑”代表氏族徽号。两者均为商代高级贵族专属器物,反映了商代“神权、王权、军权”三位一体的政治文化。此外,两者有着相似的兽面纹饰与神秘风格。鸮尊通体饰饕餮纹、云雷纹,鸮首为立体雕刻,体现商人对神鸟的崇拜;亚丑钺两侧饰对称的兽面纹,狰狞威严,象征征伐与威慑。两者均以夸张的兽面纹为核心装饰,融合写实与抽象,展现商代青铜器“狞厉之美”的典型风格。
此外,商代青铜器代表作之一的牛尊也来到了展览现场,该文物展览至5月25日。牛尊整体呈体态健壮的牛形。头前伸,嘴微张,面额下凹,目字形眼,眼球凸出,两耳外展,头上有扁三棱状且向后弯卷的双角。背上有一长方形盖,盖中部有半环形小钮,盖与器身为子母口扣合。
看牛尊得花上点儿时间,仔细看看上面的纹饰,这只牛尊满是“纹身”。高红清说:“牛尊的纹饰十分繁琐,纹饰中包括虎、鸟、鱼以及传说中的夔等动物。比如牛颈上部饰兽面纹,腹部两侧饰虎纹,牛尾左右两侧各饰一‘S’形直立夔纹。牛臀部及四足还有夔纹。尊上所有的主纹均以细密的云雷纹衬底。尊盖上钮两侧各有一夔纹。盖钮顶部饰菱形纹,钮足两端饰兽面纹。”
研究人员曾在牛颈下部与器盖内壁发现有铭文“亚长”二字,所以这件文物也叫亚长牛尊。有种说法认为,亚长是商王朝南部“长”国的部落首领,而这件牛尊不仅是祭祀时用到的酒器,更是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媒介。
展品覆盖“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首都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本次展览展品丰富全面,涵盖了8处10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不少展品是首次进京亮相。
其中,集结了河南安阳殷墟、陕西清涧寨沟、湖南宁乡炭河里、四川成都金沙等遗址的众多代表性文物,珍品、孤品、名品云集。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铜鹰形铃,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双面铜人像、兽面纹青铜胄、蝉纹青铜大刀等一众“明星”文物纷纷登场。观众可一展纵览殷商超重量级文物“天团”。
在前期策划、大纲撰写阶段,展览还组成国内权威商周考古专家组,先后七次就内容进行论证,并融入最新考古成果,如盘龙城、琉璃河都是今年4月最新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夯实展览学术根基。
本次展览也将同步推出由多位知名学者领衔的线上直播、专家讲座等,为公众普及殷商文化知识。开展后,还会组织策展人带领观众进行多样化专家讲解介绍。展览图录也即将出版,作为可供观众带回家的专业资料和观展记忆。
此外,展览在空间氛围、展陈细节、媒体手段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与突破。比如利用丝线的光影艺术、色彩的碰撞交融、AI活化历史人物的“梗文化”,全方位、立体化营造商都的空间意象,让观众跨越时空身临青铜时代。展览借助科技手段,开辟“甲骨风云”XR大空间沉浸展示空间,利用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为一体的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大邑商历史场景及甲骨文诞生背景,传递汉字文化价值。观众佩戴MR设备,可以“拿起”文物仔细赏玩,亲身体验古代的铸造工艺。展览还开发了全国首个融合体积视频(真人录制拍摄)+仿真体感地板(地面体感仿真系统)+气味系统(嗅觉仿真系统)的VR技术,佩戴VR头盔,可以行走于殷都祭坛,亲手触摸动态甲骨文。
展览开幕的同时,“北京博物馆季”主题活动也将拉开帷幕。以“文脉传承·创新融合”为主题,在5月18日至10月8日期间,通过展览月、科技月、文创月、研学月、教育月、收官月的全面展示,构建“博物馆+科技/文创/教育”多维文化平台,打造城市文化消费新场景。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作者:石峰
记者:张群琛
更新时间:2025-05-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