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半年财报季的到来,国际美妆市场十大巨头的排名再度成为焦点。在全球美妆行业格局持续重构的背景下,头部企业的竞争与洗牌愈发激烈,今年上半年的排行榜亦出现了值得关注的变化。
据CBO统计,全球美妆巨头TOP10最新排名为:欧莱雅、联合利华、宝洁、雅诗兰黛、拜尔斯道夫、LVMH、科赴、资生堂、PUIG、科蒂。
今年上半年,欧莱雅集团以1864亿元的销售额继续坐稳第一。联合利华和宝洁分别以1070亿元和517亿元位列第二名、第三名。
当下滑成为行业的新常态,增长便成了一种稀缺能力。就增长率来看,上半年,十强中多数面临增长减速甚至负增长。
其中,联合利华、雅诗兰黛、宝洁、LVMH、科赴、资生堂、科蒂七大集团销售额均下跌,雅诗兰黛跌幅最大。欧莱雅、拜尔斯道夫、Puig保持增长,Puig增长率最高,为7.6%。
综合多个财报来看,国际美妆巨头下滑的原因多为外部环境持续存在不确定性、高端美妆增速放缓、旅游零售业务下滑以及亚洲、北美洲等某个区域市场增长乏力。
从区域分布来看,目前,全球十大化妆品公司中,法国3家,美国3家,日本1家,英国1家,德国1家,西班牙1家。这10家企业中,仅有欧莱雅和联合利华突破了千亿元的销售额,宝洁超过500亿元,其余7家企业的销售额均在500亿元以下。
据CBO统计,在剥离非化妆品业务后,这十家公司上半年营收总体量达到5558亿元。
对比往年来看,十强中,中位区相对稳定,宝洁在上半年超过雅诗兰黛成为第三,Puig超过科蒂成为第九。
曾经的十强Natura&Co连续跌出排行榜。相应的,西班牙香水时尚巨头Puig则是代替其在十强中站稳脚跟。
财报显示,2025上半年,Natura&Co净收入为108.30亿雷亚尔(人民币约142.96亿元),同比增长4.5%,净利润同比大跌103%,不但无缘十强,甚至低于花王上半年健康与美容护理业务+化妆品业务的159亿元销售额。
拥有潘海利根、阿蒂仙之香、Byredo等小众香水品牌,代理Shakira夏奇拉、CL等高端香水品牌的Puig,上半年实现净收入22.9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91.88亿元),同比增长7.6%。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集团旗下所有业务部门和所有区域市场均实现增长,但对比过往三年双位数的高增长率,其增速有所放缓。
截自PUIG财报
聚焦到中国市场,对比去年几乎每家国际企业都在“喊难”的状况,今年上半年,这一情况有所好转。
欧莱雅集团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其所有部门均实现增长,按地区划分,仅北亚地区略微下滑,但该地区中的中国大陆市场第二季度增长约3%,扭转了下滑态势。
在今年3月举办的发展战略沟通会上,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博万尚多次提到“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欧莱雅表示,未来对于中国市场,将挖掘Z世代、熟龄人群和男性等消费群体的增长潜力,计划到2030年在中国触达1.5亿消费者;进一步强化品牌矩阵,新引入Miu Miu、Dr.G等品牌,并为32个品牌打造独一无二的定位等。
此外,欧莱雅还相继成立了“天图美丽领航基金”和“凯辉创美未来基金”两大基金,试图通过投资新锐美妆品牌,提高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
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 博万尚
相较于欧莱雅的“扭亏为盈”,Puig则是保持持续增长,在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APAC(亚太地区)净收入达到人民币约19.54亿元,同比增长16.5%,占同期净收入的10%。Puig预计,中国市场将于2025年占其全球销售额的25%。
值得一提的是,虽未进入十强,上半年韩妆巨头爱茉莉太平洋营收增长24.41%至22597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7.05亿元),其中,大中华区销售额逆势增长23%。
十强中为位列第二的联合利华,则是在今年遭遇罕见危机——营收、利润双降,创下近五年首次上半年营收下滑纪录。财报显示,受中国市场增长缓慢的影响,其美容与健康板块多个品牌销量受到影响。
业绩持续承压的雅诗兰黛,2025财年(2024年7月1日-2025年6月30日)在中国所在的亚洲/太平洋地区销售额下滑7%,营业利润下滑96%。从产品端来看,海蓝之谜延推出了专为油性肌肤定制的平衡精萃水,推动品牌在中国大陆销售额连续两个财季双位数增长,成为集团上半年在华重要增长点之一。
为了强化问责制、提高内部运营效率,雅诗兰黛宣布对其地理区域划分进行重组,2026财年开始,中国大陆将作为单独地区列报财务数据。
其他几家增长率下滑的企业在中国所在区域划分中,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如资生堂中国及旅游零售板块的销售额同比下滑12.4%至1739.41亿日元(约合84.61亿元人民币)。科蒂在亚太市场下滑8%,中国及旅游零售板块持续表现疲软。
在大环境波动,企业盈利水平持续受到冲击之下,裁员、重组等降本增效之措成为巨头们不约而同的应对方法。
据CBO不完全统计,今年,仅在全球美妆十强企业中,就有至少4家企业官宣将要/已进行裁员。
今年4月,科蒂宣布启动“All-in to Win”转型计划的下一阶段,旨在提高运营效率与规模效应,拟裁减约700个工作岗位。
6月,宝洁宣布了一项非核心业务重组计划,以改善成本结构和提高竞争力。宝洁强调,这一计划预计在两年时间内将产生大约10亿至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至115亿元)的税前非核心重组成本,预计到2027财年结束时减少非制造管理人员7000人。
截自宝洁财报
7月,据外媒报道,资生堂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资生堂美洲公司已启动业务转型,旨在恢复增长并实现盈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做出了艰难决定——撤销公司部分岗位,不少员工因此受到影响。我们感谢离职同事为资生堂美洲公司所做的贡献,也将为这些员工提供离职过渡支持”。
面对美洲的下滑业绩,在今年一季度财报中,资生堂便曾表示:“计划接下来对醉象产品线进行革新,同时重组美洲团队,关闭低效零售门店、优化供应链,目标是在2026年实现盈利。”
雅诗兰黛最新财报也显示,截至8月13日,公司已批准裁员3200人,遣散费及其他费用总计7.4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66亿元)。根据其2月份制定的裁员计划,最终可能再裁员2600至3800人,裁员总数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2%左右。
与此同时,巨头们也并未停止通过投资与收购寻求新增长点。
以欧莱雅为例,其在今年屡次对高端、专业品牌下手。年初,收购了中东高端香水品牌Amouage少数股权,6月,又收购了美国专业护发品牌Color Wow,而该品牌在过去三年内业绩翻了两番。同月,欧莱雅又拿下英国高端护肤品牌Medik8的多数股权。
截自Color Wow官网
联合利华则是侧重印度市场,同时不断完善品牌矩阵。1月,联合利华旗下投资部门Unilever Ventures领投印度奢华护肤品牌Ras LuxurySkincare,联合利华印度公司(HUL)收购印度ETC护肤品牌Minimalist。6月,联合利华收购了男士个人护理品牌Dr. Squatch。
在化妆品高增长时代已然结束的当下,全球美妆巨头们正在步入结构性调整的新周期。企业不仅需应对短期业绩波动,更应在品牌创新、区域策略与组织效能方面做出长远布局,才能在日趋复杂的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