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凯之后,下一个会是谁?

文 | 胡炜(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近日,“王俊凯”又“火了”。

11月25日,浙江义乌市公安局官方微信公众号“义务公安”发布了一则通告,部分媒体进行了转发,有的还是头条或单条转发,在舆论场上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在警方的通告中,因系犯罪嫌疑人个人作案,需要公布全名,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王俊凯被立案侦查”样标题登上多家媒体头条时,无数读者心难免一震,可随即就发现此“王俊凯”非彼“王俊凯”,自己又成了“标题党”戏弄的对象。

01 标题党”的狂欢 ”的狂欢

澎湃新闻在《》一文将此次事件中各类报道的标题分为三种:

一种是《王俊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侦查》;

一种是更简单,《王俊凯,被立案侦查》;

还有一种可能是顾虑“标题党”,加了身份限定,《王俊凯(男,36岁)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侦查》或《王俊凯(36岁,义乌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侦查》。

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少媒体对一则地方警方通告不约而同地转发,难道真的是因为案情特别重大吗?涉案金额特别巨大吗?都不是,原因可能只有一个:犯罪嫌疑人的名字。”

这已不是媒体第一次使用这样的套路。今年4月,“范冰冰拿国际大奖”一事刷屏网络,实际上获奖的是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而非艺人范冰冰。当时就被网友痛批:“标题上加‘郑州大学’很难吗?”

扬子晚报在《》就指出:这样令人“不爽”的标题乌龙发生过太多太多,2023年“张艺谋老师逝世”这个标题党消息就惹来众怒,事实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艺谋的老师司徒兆敦逝世……遭到“标题党”蹭热度的名人不止张艺谋,“邓超同志被评为烈士”给网友惊的以为是演员邓超,原来是消防员邓超,“梁朝伟劝人投案”敢情是派出所民警梁朝伟,跟演员梁朝伟也是八竿子打不着,与名人同名同姓本该加上明确的身份、职业定语与名人加以区分,却反而成了一些“标题党”吃流量百试不爽的利器。

为此,极目锐评在《》一文中就指出:这些标题的共性就是有时惊悚极端,造成误解和恐慌;有时隐藏关键信息,给受众造成误导;有时含糊不清,令人误解事件原意。

02

流量背后

为何媒体如此热衷于标题党?答案很简单:流量!

当“王俊凯被立案侦查”这样的标题出现,即使读者半信半疑,也会本能地去点击确认。在这“一进一出”间,运营者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又一条10万+!”这种操作的背后,是流量至上的逻辑在作祟。

播音中国在《》一文中发出灵魂拷问:纯粹为了绩效驱动,得个碎银几两,这种真是KPI的正确追求吗?

“标题党”表面上赚了流量,实际上却在一点点消耗公众的信任和尊重。这种套路用一次两次,读者或许还会上当,但次数多了,大家只会觉得:“又是骗点击的”。久而久之,哪怕真有重要新闻,人们也可能因为反感标题而直接忽略。媒体的权威性,就在这一次次的“狼来了”中被消磨殆尽。

当然,“标题党”泛滥的板子不能只打在媒体身上。在算法推荐的时代,面对流量考核的硬性要求和“没有热度但不得不发”的稿子,最简单的办法往往是“打不过就加入”。

有的平台甚至鼓励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标题越夸张,点击量越高,收益就越多,媒体不得不陷入与同类账号和各路自媒体的竞争中。

此次“王俊凯”一类“碰瓷”名人的闹剧不会是最后一次,长此以往,我们将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被垃圾信息轰炸,就越难以专注思考;越是缺乏思考,就越容易沉迷于浅薄刺激。最终,整个社会的信息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澎湃新闻在《》一文中忠告:网友看多了“标题党”,也就有了判断的能力,并渐生反感……在流量时代,不同的媒体会有不同的选择,网友也会根据媒体的选择做出自己的选择。

在信息的汪洋中,我们每个人都既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选择沉溺于浅薄的刺激,还是追求深度的思考,不仅决定了我们个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更在无形中塑造着整个社会的文化品质。

校对 | 张彦君

主编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8

标签:娱乐   王俊凯   标题   媒体   流量   公众   名人   网友   存款   信息   通告   读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