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独立首枪!安世中国留下一封信,拒绝美元结算,荷兰开始自救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W.n

面对外国政府的高压,安世中国作为一家企业,为什么还能这么硬气?又为什么说荷兰开始自救了?

不得不说,中国企业硬气起来的样子,真是给咱们长脸。荷兰政府前段时间突然出手,以 “国家安全” 为由,强行接管了安世半导体,还把咱们中国籍的 CEO 给停了职。

明眼人都清楚,荷兰这就是眼看着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后的安世生意越做越红火,想来摘桃子、抢好处了,这背后更少不了美国在一旁的施压与撮合。

美荷联手施压

这场风波的源头可追溯至 2024 年底,美国率先将安世半导体的母公司闻泰科技列入 “实体清单”,虽未明确说明理由,但业内普遍认为此举直指安世在基础半导体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2025 年 6 月,美国商务部直接与荷兰外交部交涉,提出更换安世半导体中方 CEO 张学政、调整企业治理结构等要求,三个月后更是出台 “50% 穿透规则”,规定实体清单上企业持股超 50% 的公司将自动受同等管制,彻底封死了安世规避限制的可能。

荷兰政府紧随其后采取行动。9 月 30 日,荷兰经济事务部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依据 1952 年出台的商品可责性法,对安世半导体下达强制接管令,冻结其全球 30 家关联公司价值 147 亿元人民币的资产,理由是 “防止中方将业务与知识产权转出欧洲”。

一周后,阿姆斯特丹法院在未公开审理的情况下,暂停了张学政的 CEO 职务,将闻泰科技所持 99% 股份交由 “第三方” 保管,甚至更换了董事会中的中方成员,全面接管企业控制权。

荷兰本地智库事后直言,这波操作是 “被美国压着做事”,核心是让安世 “看起来更像欧洲公司”。

安世中国反击

荷兰总部试图快速掌控全局,向安世中国区管理层发送英文邮件,将生产计划、客户对接等自主权限全部收归总部,随后更是直接切断中国区员工的系统权限,声称不再支付薪资报酬。但他们没料到,安世中国很快拿出了应对方案。

10 月中旬,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发布致全体员工及客户的公开信,这封被外界视为 “独立宣言” 的信函明确指出,安世中国是依法注册的中国法人主体,母公司为中国闻泰科技,荷兰总部的单方面指令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

信函向员工保证,所有人的劳动合同签订主体均为上海、东莞的境内公司,薪资与福利将由国内公司直接发放,不受总部停付薪资的影响;同时向客户承诺,东莞工厂的生产不受干扰,产品质量完全符合标准,供应绝不会中断。

更具标志性的举动在结算领域展开。安世中国宣布,所有国内业务一律改用人民币结算,彻底摒弃美元,结算系统也从依赖 SWIFT 转为使用中国跨境支付系统 CIPS。

不仅如此,公司还将原来的欧洲 ERP 管理系统替换为国产软件,供应链合作对象也从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调整为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本土企业,从管理到供应链实现了全面的 “去欧洲化”。

截至 10 月 20 日,作为全球 70% 封测产能中枢的东莞工厂,订单交付率已恢复至 95% 以上。

中方反制升级

企业层面的反击之外,中国官方也采取了精准的反制措施。10 月 4 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安世中国及其分销商出口境内制造的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组件。

这一措施直接击中安世半导体的命脉,因为其全球绝大多数最终产品都由中国工厂生产,出口管制意味着荷兰即便拿到了总部控制权,也无法从中国获取关键组件供应。

稀土供应成为另一重压力。中国是全球高纯度稀土的主要供应国,而稀土是半导体生产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若中方停止向安世荷兰总部供应稀土,其芯片生产线将面临停工风险。

10 月 16 日,商务部发言人何咏前在回应中明确指出,荷美双方曾就 “穿透规则” 沟通协调,美方向荷兰提出更换中方 CEO 等具体要求,直接点破了此次接管事件的幕后推手。闻泰科技也同步启动法律程序,就荷兰政府的强制接管行为提起国际仲裁。

欧洲产业告急

中方的一系列举措很快引发连锁反应,欧洲汽车产业首先感受到冲击。

安世半导体虽不生产高端 CPU、GPU,却是基础半导体元器件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其二极管、晶体管产品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一,汽车功率 MOSFET 市场排名第二,而传统燃油车每辆需装载 500-600 颗芯片,新能源汽车更是需要 1000-2000 颗。

由于长期依赖安世中国的稳定供货,出口管制导致欧洲车企订单大量中断,宝马、大众等企业库存仅能维持几周,十几家车企联名警告可能面临停产风险。

压力迅速传导至荷兰政府,所谓的 “自救” 随即展开。荷兰经济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紧急致电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试图沟通解决供应问题,欧盟也紧随其后释放缓和信号,放低了此前的强硬姿态。

荷兰政府内部开始出现反思声音,有官员公开表示,强制接管 “得不偿失”,虽然名义上控制了企业,却失去了核心产能与供应链主导权,反而让本国及欧洲产业陷入危机。

这种转变被外界解读为荷兰在压力下的 “自救”,试图通过缓和关系恢复供应链稳定。

启示

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之争,看似是一家企业的命运起伏,实则是全球化产业链主导权的角力缩影。

这场风波清晰地展现出,在产业高度融合的今天,政治手段早已无法随意切割紧密相连的供应链,任何违背市场规则的强制干预,最终都可能反噬自身。

安世中国的强硬回应,不仅源于企业自身的产能底气,更依托于中国在全球半导体封装测试领域的优势地位 —— 全球八成的芯片封装测试产能集中在中国,这一环节无法被轻易替代。

而荷兰政府从强硬接管到主动沟通的转变,也印证了产业链中 “谁掌握核心环节,谁就拥有话语权” 的现实。

对于全球产业发展而言,这一事件再次敲响警钟:全球化分工体系是各国长期合作的成果,其基础是契约精神与市场规则,任何出于政治目的的破坏行为,都会加剧供应链的脆弱性。

中国企业在此次事件中展现的冷静与魄力,不仅守住了自身权益,更向世界传递出清晰信号:在维护合法权益方面,中国企业有智慧、更有实力。未来,唯有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合作共赢,才能让全球产业链在稳定中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商务部关于安世半导体出口管制的通知:http://www.mofcom.gov.cn/

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致员工及客户公开信(来源:企业官方公告):https://www.nxp.com.cn/

新华网《欧洲半导体商加大在亚洲设厂布局力度》: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50122/6bef6296f6314a539af07c0173266067/c.html

TrendForce 集邦咨询 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晶圆代工产业报告:
https://www.trendforce.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财经   荷兰   中国   独立   美元   半导体   欧洲   全球   中方   企业   管制   政府   总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