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很多人以为,晚上睡前刷牙这件事,只要刷得干净,漱口到没有泡沫,就算完成任务。可在口腔科医生眼里,这种习惯一旦到了65岁以后,很可能埋下慢性健康隐患。
衰老带来的口腔环境变化,不只是牙齿变黄、咀嚼力下降这么简单。
老年人的牙龈、唾液分泌量、口腔菌群构成都已经和年轻时大不相同,刷牙的方式、频率和时机都需要调整,否则不仅牙齿保不住,还可能影响心血管、消化系统,甚至认知功能。
很多老年人晚饭时间比年轻人早,有的人六七点就结束了晚餐,但睡觉要到十点以后。
饭后刷牙,睡前又去吃点水果、喝杯牛奶,却不再进行二次清洁,这样一来,口腔就会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滋生细菌。
细菌在夜间的繁殖速度是白天的3到5倍,原因在于夜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的自我清洁能力降低。
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有超过52%的人夜间口腔细菌数量超出白天的10倍以上,而这些菌群中相当一部分与牙周病、冠心病、肺部感染有关。医生强调,这个阶段的刷牙,不只是为了牙齿,而是为了降低全身炎症的风险。
在刷牙力度上,很多老年人有一个误区——觉得牙齿发黄、牙石多,就得用力刷、用硬毛牙刷,甚至用粗盐摩擦。
实际上,这种做法在老年人群里危害更大。随着年龄增长,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骨质变薄,硬刷会让牙龈出血、牙根磨损,增加牙齿敏感甚至断裂的可能。
牙龈每一次小出血,都是细菌进入血液的机会。美国一项涉及2800名老年人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牙龈出血频率高的人,未来五年内发生心脏病的风险高出30%以上。
刷牙力度应控制在能清除牙菌斑又不损伤牙龈的范围,一般建议用软毛刷,毛尖细密,配合温水使用,减少机械损伤。
有的人会选择含有高浓度摩擦颗粒的牙膏,认为这样能去掉“牙垢”。可在老年人口腔里,这种牙膏会让牙釉质的损耗加快。
牙釉质一旦磨薄,就无法再生。牙医更建议选择含氟、含钙成分的牙膏,帮助再矿化牙齿表面,同时在刷牙过程中减少水的冲洗次数,让有效成分在牙面停留更久。
数据表明,长期使用含氟牙膏的人群,根面龋发生率可以降低40%以上。
这类龋齿不同于年轻人多见的咬合面龋,而是发生在牙根暴露部位,更难察觉,但进展快,一旦深入牙本质,常常需要拔牙处理。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点是刷牙的时间长度。很多人习惯快速刷完,平均不到一分钟,这在年轻人口腔环境里可能问题不大,但在老年人口腔里是不够的。
细菌附着在牙面上的时间越长,形成的生物膜越稳定,要完全去除就需要足够的物理接触时间。
研究发现,65岁以上人群刷牙时间超过两分钟的人,牙菌斑指数明显低于一分钟刷牙的人群,牙龈炎发生率也降低了约25%。刷牙时间不足的人,即使每天刷两次,牙周病的风险依然很高。
一些看似与刷牙无关的生活习惯,其实会直接改变老年人口腔健康的稳定性。
比如夜间起夜喝水的温度,如果长期喝过热的水,会加速牙龈和口腔黏膜的微损伤,增加炎症反应;再比如长期睡前喝酒,会让夜间唾液分泌进一步减少,使细菌在口腔停留的时间更长。
这些生活习惯如果不改变,即便刷牙方法再正确,效果也会被大幅削弱。
医生常提到一个细节:睡前两小时不要再摄入含糖或酸性的食物和饮品,尤其是柑橘类水果、甜品、果汁,这些会让牙面在夜间长时间处于低pH环境,加速脱矿。
有些人会觉得,口腔问题只是牙齿掉了,最多换个假牙,不会致命。但现实是,口腔细菌的影响早已超出牙齿范围。
65岁以后,免疫功能下降,牙龈和牙周组织一旦持续发炎,细菌及其毒素可以通过血液进入全身,引发或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肺部感染。
日本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养老院长期卧床的老年人中,口腔清洁不良的人群,因吸入性肺炎住院的风险是口腔清洁良好人群的6倍。这说明刷牙已不单是局部卫生,而是全身健康防线的一部分。
更值得注意的是,刷牙过程本身对老年人的神经系统也有间接好处。
细致的手部动作、按顺序清洁每一颗牙齿,这些重复的精细动作能刺激大脑皮层的多个区域,有助于延缓手部灵活性和认知能力的衰退。
芬兰的研究团队跟踪了近900名老年人,发现坚持早晚认真刷牙且刷牙步骤稳定的人,在5年内的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率低于习惯敷衍刷牙的人群。这种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却是一种长期的保护机制。
有些人会质疑,这么多注意点,会不会让刷牙变成一种负担。医生的回答是,如果在年轻时建立了良好的习惯,老年阶段只需要微调,并不需要大幅改变。
但如果年轻时从未重视过口腔护理,那到了65岁以后,改变的代价会更大,口腔损伤不可逆,很多病变只能延缓,无法恢复。
尤其是已经出现多颗缺牙、牙龈严重退缩的人,更需要在刷牙前先进行口腔检查,由医生评估哪些部位可以常规刷洗,哪些部位需要使用牙间刷或冲牙器辅助。
那么,这些刷牙的调整到底有没有更深层的意义?
医生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假如老年人每天的刷牙时间延长到3分钟,牙刷、牙膏全部升级,刷牙力度、角度都正确,口腔环境依然在老化,那是否说明,真正的决定因素其实不在牙齿,而在身体的其他系统?对此,一些研究给出了答案。
牙龈和牙周组织的健康,与全身的微循环状态有高度相关性。心脏供血不足、外周血管硬化、糖尿病引起的毛细血管损伤,都会让牙龈营养供给下降,修复能力减弱,即使口腔清洁到位,依然容易出现牙周病。
这意味着,老年人的刷牙,必须和全身血管健康管理结合起来才有长期效果。血压、血糖、血脂的稳定,可能比单纯的刷牙技巧更能决定牙齿能陪伴多久。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翁骁华,王海燕,朱敏燕.老年群体口腔健康现状的影响因素及健康管理协同融合服务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5,41(01):143-146.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