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华盛顿的白宫里,唐纳德·特朗普与,"安东尼·阿尔巴尼斯",笑着签下一份当即被媒体称为“划时代”的稀土与关键矿产合作协议。特朗普当场宣称:“美国稀土储备已远超需求。”看似一纸胜利宣言。可深挖之下,事实却比画面冷峻、格局也更复杂。
2025年10月20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华盛顿与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会晤,双方签署了一份价值大约 83.5 亿美元 的“关键矿产与稀土元素”合作框架。

在签约现场,特朗普高调表示:“大约一年后,我们将有如此多的关键矿产和稀土,以至于你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协议中包括:
- 美国与澳大利亚各承诺在未来六个月内至少投入10亿美元,用于矿产开采与加工项目。
- 美国出口-进口银行(EXIM)发出七份意向书,总额超过22亿美元,用以支持澳大利亚关键矿产项目。协议明确指出,这一行动的目的在于“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打造西方国家在稀土、关键矿产上的“替代路径”。
- 现场的气氛看似喜庆:握手、签字、记者争相拍照。但在这背后隐藏的是更深的战略布局、更多的难题与更多尚未说出口的风险。

为什么现在?
近期导火索
- 中国近来加强对稀土出口、尤其是含中国技术或中国来源原料的关键磁材与稀土元件的出口审批。
- 西方国家,尤其美国,早已意识到自己在稀土、关键矿产(包括镓、钕、镨、钴、锂等)方面高度依赖中国的提炼与加工能力。根据路透社评论,中国控制了约“90 %精炼稀土”“98 %磁材制造”等关键环节。
- 此外,战略竞争加剧、供应链安全成为国家安全议题。美国政府将矿产资源、供应链控制纳入“战略武器”范畴。

历史借镜
- 稀土产业从来不是一个快速搭建的链条。虽然矿石看似容易开采,但“提取 → 分离 → 精炼 →磁材制造”的全流程早已被中国累积数十年经验。路透社指出:“在稀土业,任何事情都不能很快发生。”
- 过去美国曾在1980年代尝试建立镓矿产业,但因成本高、环保压力大、技术积累弱而放弃。
- 澳大利亚虽资源丰富,但加工、精炼能力滞后,多数原料仍出口至他国,再在他国加工、制造形成附加值。
双方动机解析
- 美国动机:摆脱对中国的依赖、重塑高端制造业回流、提升国家安全与供应链自主权。
- 澳大利亚动机:资源变现、产业链上移、强化与美国的地缘战略同盟。
- 双方将在联合声明中强调“保护矿产资产不被非盟友国家收购”“优先供应美澳两国”——尽管没有直接点名中国,这明显是对中国市场地位的反向回应。

签约现场与氛围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白宫内,宽大的橡木桌旁,特朗普面带自信笑容,阿尔巴尼斯微笑握笔。记者闪光灯一闪,「【签字】」瞬间被捕捉。特朗普甚至笑言:“你们可能一年之内都不知道怎么办那么多矿产。”而就在不远处,澳大利亚派的矿业代表低头看着协议副本,眼中有期待,也有隐约的焦虑。此刻,不是简单的普通签约,而是一次高旗号的战略宣示。
但当镜头拉远:在澳大利亚北部,矿区尚未完全开工;在美国西部,精炼厂选址与电力配套仍待审批;在中国,一双目光正通过出口控制观察西方动作。场景切换突然变得令人紧张。

协议亮点与隐藏难题
亮点一:资金与意向真实性增强
此次协议不仅符号意义强,其挂钩的“信件意向(Letters of Interest)”已覆盖多个澳大利亚矿企——包括Arafura Rare Earths""Sunrise Energy Metals", 等,涉及镓、镨钕、镁、钴、稀土镜材等多个细分金属。
此外,美澳还计划设定最低价格地板(price floor)来稳定矿产价格,这在西方矿业界已被长期呼吁。
亮点二:战略范围涵盖“矿→加工→制造”的链条思路
过去,多国关注只是“把矿石挖出来”,但精炼和制造环节还在中国。此次协议试图向“下游”延伸:例如澳大利亚将建设镓精炼厂,目标占全球镓需求约10%。
隐患一:“看似措施完善,落地难度更大”
- 参与分析师直言:要在短期内改变中国主导地位“不现实”。路透引用一位分析师称:“即便到2027年,如果很多项目准备好了,那已是英雄行为。”
- 澳大利亚现阶段提炼能力不足,虽然有矿石,但从提取到磁材制造还有多道工艺缺口。
- 美国电力、环保、人才储备、产业配套问题纷繁。就如前文所言:一个精炼厂动起来,不只是设备购置那么简单。
隐患二:政治与经济的“双重风险”
- 美国频繁更换政策方向、投资氛围波动较大。若下一届政府政策衰减,已投入项目可能失去动力。
- 澳大利亚环保审批严格、社区抗议事件可能拖延进程。
- 中国若采取反制措施(如进一步收紧稀土出口或提高附加值控制),西方供应链重构将面临更严峻挑战。

(中国稀土产业十分发达)
隐患三:对中国政策反制的战略误判?
协议虽然把目标直指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但实质上中国在矿藏、提炼、加工、制造多个环节的积累非常深厚:资料显示,中国掌控约“90%精炼稀土”“98%磁材制造”份额。
因此,美澳若仅靠协议、资金注入,而忽视技术突破、人才培养、产业生态系统建设,则“脱钩”将止步于口号。
影响与后果:谁赢?谁输?
美国:赢在“表态+战略转向”,输在“执行+时间”
赢家:在国际政治舞台,美国占据主动。此签约是其在印太战略中的最新棋子。特朗普可在国内宣称“摆脱中国稀土依赖”。
需警惕:若三至五年内看不到实质性产出,美国可能依旧被供应链卡脖子。
澳大利亚:赢在资源地位提升,输在“转化能力”
赢家:澳大利亚借助资源优势进入高价值链环节,与美国结盟可获得更多技术与资金。
需警惕:若中游、下游加工能力无法追上,仅“矿石出口”模式不变,增值机会就会流失。

(澳大利亚稀土工厂)
中国:看似被动,其实稳坐龙头位置
中国虽被直指,但从当前数据看,其在稀土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尚未动摇。对于中国而言,关键不是立即反应,而是继续稳步推进技术与产业链整合。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或许可以“冷眼观戏”——看西方能否真的跑出一个可替代链条。
产业层面:全球关键矿产地图或将重绘
- 电动车、风力发电、高性能磁材、半导体、国防工业都依赖稀土、镓、钕、镨等。此次协议将拉动这些产业在澳大利亚、美国的新建或扩产。
- 投资者信心上升,澳大利亚矿业公司的股价已快速上涨。
- 长期来看,全球供应链有可能从一个高度中国集中 → 多国分散、联盟化趋势过渡。

这场“稀土秀”更多是政治秀
按照以上分析,作者认为:
- 这份协议象征意义远大于立即效果。
- 对特朗普来说,这是一个对内对外都好用的“政绩工具”——对内告诉选民“我让美国不用再怕中国稀土”;对外告诉盟友“美国回来了”。
- 对阿尔巴尼斯而言,则是巩固澳大利亚在印太战略中地位、提升资源筹码的机会。
- 但从产业链实际推进来看,这仍是一场长跑,不是百米冲刺。而双方都须耐心、亦须投入真正的技术、资金、政策持续支撑。
- 如果美澳仅停留在“签署协议”“发几笔意向书”的层面,却没解决电力、环境审批、人才积累、设备技术这些硬骨头,那么“真正脱钩”就成了口号。

(美澳能打破中国稀土垄断吗?)
未来几周与几年的关键观察点
- 落地项目启动情况:有没有新精炼厂开工?有没有加工厂设施动工?
- 电力、环保审批、技术招聘这些“基础设施”推进得快不快。
- 中国的反应:是否推出新出口控制?是否降低国内资源供给给西方?
- 投资流向:澳大利亚矿业公司是否实际获得资金?股市反应是否稳定?
- 美国政策延续性:下一届政府是否继续支持?预算是否持续?

(澳大利亚稀土开采)
【这件事,还远没有结束。】
如果美澳真的想在稀土与关键矿产供应链上撼动中国主导地位,仅仅签个协议远远不够。未来数年,将检验谁能真正建起下游能力、谁又只能沦为新闻头条,谁能持续出力、谁可能中途停摆。你觉得——美国还能在多大程度上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澳大利亚又能在稀土加工上走多远?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一起聊聊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
- “US, Australia to invest $2 billion in critical minerals, advance Alcoa gallium project” — Reuters, Oct 21 2025.
- “US and Australia sign critical-minerals agreement as a way to counter China” — AP News, Oct 20 2025.
- “Australia and the US have signed a critical minerals deal to take on China’s monopoly. Here’s what you need to know” — The Guardian, Oct 21 2025.
- “US-Australia rare earths deal is a start but won’t shake China dominance any time soon” — Reuters, Oct 21 2025.
- Additional commentary and background from Reuters Breakingviews.
- 美澳签协议,特朗普夸口:一年后将有好多稀土,都用不完 2025-10-21 16:51·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