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国务会议上,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总理突然停了讲话,望着天花板长叹:“美国出了水门事件,主角是尼克松;中国出了雅典事件,主角还姓周,真是周门不幸!”
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谁都知道,总理刚做完膀胱癌手术,毛主席特意“强制”他休息,可化疗只做了两次,就因为国家大事重新投入工作——医疗小组组长吴阶平后来都说,“党、国家、部队都离不开他”,这么一位连病中都保持冷静的总理,究竟被什么事逼到说出这样的话?

这个答案在一份来自外交部的报告里,主角是我国驻希腊首任大使周伯萍。
这年5月,周伯萍到希腊上任才两个月,正忙着落实希腊副首相的访华事宜。5月7日中午,他刚和希腊外交部谈完行程,回使馆的路上看到使馆区车流密集,还有不少警车,直觉是有重要外事活动。
他赶紧让随行翻译回馆查请帖。没过多久,翻译跑回来报信:“值班人员说收到请帖,科威特大使馆中午有国庆招待会,只剩10多分钟了!”
时间太急,周伯萍没顾上换衣服,更没来得及亲自核对请帖——按规矩,大使必须过目请帖,可他想着“车流方向肯定没错”,就匆匆带着翻译往“科威特使馆”赶。

到了地方,门口站着一位外交官,周伯萍以为是科威特大使,出于外交礼节主动握手。这一幕,正好被旁边的美国记者拍了下来。
第二天,周伯萍看到美国报纸的标题,脑子“嗡”的一声——“中国大使到场祝贺以色列国庆”。
他这才知道,自己去的根本不是科威特大使馆,而是以色列驻希腊外交代表处。那张被认错的请帖,实际是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发来的,邀请他5月8日去出席国庆招待会,偏偏值班人员刚学英语不久,把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科威克”的首字母“K”当成了科威特,连日期也搞混了。
更糟的是,当天美国记者曾问他:“来这里是否意味着中国承认以色列?”翻译竟把“这里”译成了“雅典”,周伯萍还以为是西方记者故意挑衅,随口怼了回去,压根没意识到自己站错了地方。
直到第二天,他去参加捷克斯洛伐克使馆的招待会,罗马尼亚驻希大使悄悄跟他说:“你昨天去以色列代表处的事,报纸都登了。”周伯萍这才彻底慌了——当时中国没和以色列建交,阿拉伯国家跟以色列是死对头,这事儿要是处理不好,会影响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
他当即拟了三项补救措施:先向希腊外交部和阿拉伯各国使节说明是工作差错,再给外交部写检查,最后通报使馆所有人吸取教训。外交部很快批了,还急召他回国。

可这份补救报告送到周总理手上时,总理刚熬过一次尿血,身体虚弱得很。他看着报告,又气又无奈——周伯萍不是新手,之前在粮食部当副部长时就跟着他工作,后来到外交部也快10年了,“外交无小事”的道理早该刻进骨子里。
更巧的是,周伯萍和周总理同属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后代,按辈分,周伯萍得叫总理一声“长辈”。也正因这份渊源,总理才会在国务会议上说出“周门不幸”的话,还把事件定性为“特大外交丑闻”。
报告最终送到毛主席那里。毛主席看后,拿起笔改了三处:删去“十分严重、极为荒唐的政治错误”;在旁边批注“事件源于没有调查研究”;把周伯萍的认错态度从“较好”改成“很好”。
周总理看到毛主席的批示,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让外交部重新评估事件性质,没再追究周伯萍的重责。后来,周伯萍被调任驻阿尔及利亚、扎伊尔大使,继续做外交工作。

多年后,周伯萍在著书回忆这件事时,写下一句话:“深感莫大的幸运!” 他知道,若不是毛主席的批示,自己的外交生涯恐怕早就结束了。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