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开始,不少互联网平台悄悄改变了玩法。淘宝、美团、京东这些熟悉的名字,不再只靠低价、促销吸引用户,而是把重心转向了“大会员”体系。
而这次的“大会员”不再是一个视频VIP、几个红包那么简单,而是打通购物、出行、外卖、酒店、娱乐等多个场景,想直接用一张会员卡绑定用户的日常生活。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用户在面对越来越多的会员服务时,已经感觉到疑惑和疲惫。权益太多,用不上;价格不透明,反而花得更多。
早在六月前后,美团就宣布与万豪酒店会员权益打通,黑金会员对标万豪银卡,黑钻会员对标万豪金卡。然后立马美团上线新会员体系,涵盖餐饮、酒店、出行、医疗、娱乐等多个场景,并通过积分方式进行权益分级。
淘宝这边动作也不少,8月初淘宝上线“大会员”体系,按淘气值自动分级,无需额外付费,权益则根据等级不同而变化。
京东则重点发力生活服务。京东PLUS会员新增了家政、洗车、快递寄件等服务,同时在“秒送”业务中承诺无限次免邮
看起来,平台都在拼命扩展会员权益,打造“全场景一体化”的生态。但用户的感受却没那么简单。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88VIP值不值得续”“京东PLUS到底省不省钱”的讨论越来越多。很多人发现,虽然平台给的权益看起来不少,但真正能用上的,可能就那么两三项。
比如淘宝88VIP送的视频会员、打车券、外卖红包,有人一年都没用过几次。退货免运费、极速退款倒是实用,但其它的权益,要么闲置,要么转卖。
说到底,用户不是不愿意付费,而是希望花的钱能用在刀刃上。
和传统的付费会员不同,美团和淘宝都推出了积分制会员。看起来不收钱,用户只要多用平台,就能获得更高等级和更多权益。
但问题也来了。为了保住积分、维持等级,不少用户被动增加消费。有些人为了领取积分任务而下单,有些人为了升级等级而频繁点外卖、订酒店。
积分制的门槛看似更低,但背后的运营逻辑其实更能绑定。用户不是不想退出,而是“退出成本”变高了。
今年年初,一张截图在微博上引发热议。一位88VIP用户晒出自己购买小米手环的订单,价格是400.02元,而朋友的普通账号买同一款商品只花了360.87元。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京东。一位用户购买洗发水时,PLUS会员价格是44.33元,而普通用户只要32元。
对于这种现象,平台没有明确回应。但用户对他们的信任已经受到影响,原本以为会员是为了“省钱”,现在却发现,可能是“被区别对待”。
用户并不反对平台赚钱,但前提规则是明确的,价格也是透明的。如果花钱买来的会员,反而让人感觉吃亏,那续费都没有必要了。
从用户反馈来看,决定会不会续费并不是平台提供了多少权益,而是这些权益是不是实用、能不能真正帮自己省钱。
去年京东将PLUS的免邮权益覆盖到“秒送”业务,哪怕只是买一根葱,也能免配送费。美团则在即时零售中上线退货免运费服务,目前只对黑金和黑钻会员开放,但这项权益的实用性,不少用户确实觉得值得。
其实不是用户不愿意消费,而是他们更希望花出去的钱能给自己带来价值。
平台之间的“大会员”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会员的比拼。平台是希望通过“大会员”来锁定这批高价值用户,但用户同时也在想:这个会员到底值不值得继续?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