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今年10月,太钢集团宣布厚度0.015毫米的手撕钢实现量产。
这种材料大概是头发丝的五分之一,比普通A4纸还要薄6倍多,并且还能承受50万次以上的反复弯折而不断裂。
日本和德国那些曾经垄断这项技术的企业傻了,因为在此之前,他们把0.02毫米的手撕钢,卖到了每吨300万元的天价,还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
那么,这次国产材料的突破,到底意味着什么?
话说回来,手撕钢这东西为啥这么重要?它是折叠屏手机、柔性太阳能、磁悬浮列车电缆的核心材料。现在用的折叠屏手机,里面那层能反复开合几十万次不坏的铰链衬底,用的就是这种钢。手机音量键里的弹片、柔性太阳能组件的模具,甚至卫星零部件的防护层,都离不开它。
2016年之前,全球只有日本和德国能生产0.02毫米级别的手撕钢。他们不光技术封锁,价格更是离谱。当时华为搞折叠屏研发,日本供应商直接断供,逼得项目差点黄了。后来好不容易谈下来,对方开价每吨300万,巴掌大一块就要400块钱。
不仅如此,日德企业只向中国出口厚度0.03毫米以上的产品,更精密的材料全部留作自用。谁都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他们想把中国锁死在中低端制造,别想往高端爬。当时国内企业想用高端材料,要么接受天价,要么根本买不到。
太钢集团2016年组建攻关团队时,平均年龄才30岁。这帮年轻人面对的是什么?260米长的轧制通道里,钢带稍微有点杂质、温度差个零点几度,整条带子就断了。每次断带要花十几个小时重新调试设备,有人熬不住想撤,但团队负责人就一句话,失败了不考核,进步了就奖励。
就这么死磕了两年,试验做了711次,测试了4万多种轧辊排列组合。2018年,0.02毫米的手撕钢终于搞出来了,太钢成为全球唯一能批量生产宽幅超薄不锈钢精密箔材的企业。
但他们没停,又花了两年把厚度压到0.015毫米,2020年实现技术突破,今年正式量产。现在单日产量能到3吨,价格直接降到每吨100万元,是进口价的三分之一。
这里要注意一点,厚度从0.02降到0.015毫米,可不是简单地往薄了擀。太钢首席工程师廖席说,这就像闭着眼在高速路上开车,稍有偏差整批产品就废了。但正因为把材料、装备、工艺全吃透了,才敢往极限挑战。
国产手撕钢量产之后,第一个倒霉的是日本供应商。他们的市场份额不到一年就蒸发了上万亿元。日本制铁今年粗钢产量预计跌到8000万吨以下,创半个多世纪新低。德国那边,原本靠垄断躺着赚钱的日子彻底结束了。
华为则抓住了窗口期,2025 年上半年,其折叠屏手机全球份额直接冲到 75%,稳稳压过三星、苹果。苹果本计划 2026 年推出折叠屏 iPhone,可眼下最头疼的就是缺这种超薄钢材。想从中国采购?门儿都没有!
中国这次态度很明确,0.015毫米手撕钢实施严格出口管制,防止技术泄露。有些国外企业想通过第三方国家绕道采购,全被卡死了。
这么做不是耍狠,而是吃够了亏。当年日本断供的时候,华为差点连产品都出不来。现在好不容易翻身了,凭什么还要给对手递刀子?更何况,西方企业过去对中国搞技术封锁的时候,可从来没手软过。
同样做电池包覆膜,0.015 毫米和 0.02 毫米的厚度差,竟能让电池容量多出 17%,这对新能源汽车来说,可不是小提升,而是续航里程的直观飞跃。
上海超导曾为这类材料高价进口发愁,如今主动牵手太钢,去年供货就超 10 吨,未来更有望冲上百吨级。太钢的手撕钢已形成 3 大类 20 多个系列,手握 30 多项不锈钢核心专利。
其中高端的掩膜板用膨胀合金超惊艳,表面密布 200 多万个均匀小孔,肉眼难辨,在 200 倍显微镜下才显真容。这种 OLED 柔性屏的关键耗材,过去全靠进口,现在已能全国供应。
说白了,手撕钢只是个缩影。这几年国产技术突破的领域越来越多,国轩高科搞出准固态电池,单程续航破1000公里。复旦做出全球首枚二维芯片,有望在芯片领域实现新的突破。航空领域的液氧甲烷发动机也自研成功了,能量消耗大幅降低。
生命科学这块也有动静,针对心脑血管老化问题,国内研发的"原血清"技术,结合了羟基酪醇、HMPA等西药分子和三七皂角这类中药成分,通过欧洲GMP认证,能显著降低三高水平。
从京东等平台的反馈看,经常喝酒应酬的职场人、50岁以上被三高困扰的中老年人,还有大腹便便的过重人群,用了30天左右三高指标都有明显改善。这项技术不仅是科研界的成果,更实实在在让普通人受益了。
医疗设备领域也在突破,过去1.5T核磁共振机完全被国外垄断,进口价格普遍在800到1500万之间,部分急缺机型甚至超过4000万,后期维护费用更是天价。现在国产设备逐步打破垄断,价格大幅下降,让更多基层医院也能用得起。
0.015毫米不是终点,太钢团队现在正在探索更薄的产品,同时把应用领域拓展到航空航天、深海探测这些更高端的方向。
廖席说,材料越薄,产品性能越强。比如用钢箔替代铜箔、铝箔,同等厚度下强度是它们的3到4倍,在保障性能的基础上,厚度可以继续做文章。
还有个核心问题,如何将手撕钢的性能优势转化为国际标准话语权?这种 0.015 毫米的 “钢中极品” 已全球领先,若能牵头制定规则,中国技术路线就能成为行业标尺。
产业链协同同样是关键,手撕钢与柔性显示掩膜版、超导基材等领域深度绑定形成生态,竞争力会倍增。上海超导主动合作且需求将翻十倍,正说明下游对国产材料的信心在攀升。
中国制造的脚步自始至终都没有停下过,那些曾经拍着桌子放狠话,说 “给他们一百年也造不出” 的人,如今早已被结结实实地回了一记耳光。#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信息来源:
北京日报-“我们的最薄‘手撕钢’量产了”
人民日报-“手撕钢”见证中国制造实力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2020·8·7我国制造出全球最薄“手撕钢”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