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作用,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既是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见证,以其独特的文化交融性成为世界遗产体系中的中国贡献。
填补历史空白的关键遗存。西夏陵是11至13世纪西夏王朝的陵墓群,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大量防洪工程及5万余平方米建筑遗址,规模宏大且保存完整。其出土的7100件文物,为研究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证据,尤其通过7号陵出土的西夏文碑额,实证了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的陵墓身份,填补了丝绸之路中段200年的历史空白。遗址中发现的鸱吻、摩羯、迦陵频伽等建筑构件,既体现中原文化影响,又融合佛教艺术与党项习俗,成为多元文明交汇的“时间胶囊”,具有较高的历史见证价值。持续对西夏陵进行研究发掘,将有助于丰富西夏文物资料,填补历史研究空白,让世界懂得何以中国。
多元文明交融的生动载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西夏陵既符合“历史见证价值”,也符合“文化交流价值”,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西夏陵展现了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文化互动,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堪称中原、西域、草原三大文化圈的融合缩影,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少有的多文明共生案例。我们仅从一个鸱吻,便可一窥西夏当时基于不同民族、不同产业、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西夏历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走过这片古老土地,拂去层层历史烟尘,一段繁荣璀璨的历史被记起,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国被印刻,见证着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
世界遗产体系的中国贡献。西夏陵的入选使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彰显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引领作用。中国不仅注重遗产本体保护,更通过考古研究、监测机制和公众教育,实现“价值永续传承”。国际社会认为,西夏陵为全球提供了“文明对话”的范例,特别是对消逝王朝的遗产保护具有方法论意义。这一认定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保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努力的认可,也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了“以陵读史”的东方样本。中国政府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保护管理体制机制、遗址保护实践与科研、社会公众参与等多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与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西夏陵的申遗成功,让沉睡千年的西夏文明以世界语言重新发声,成为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新载体,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中国与世界的精神桥梁。既是中华文明对世界遗产体系的又一重要贡献,也为人类理解文明多样性提供了关键坐标。如同一种召唤,成为世界遗产的西夏陵,正期待人们来此寻迹:中国历史如此鲜活,中华文明如此灿烂!(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同文 许华凌)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