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3nm造芯背后:被低估的十年长征,与一场看不见的舆论暗战

自雷军宣布自主研发的3nm手机芯片“玄戒O1”即将发布以来,网络上充斥着“买办”“组装货”“套壳”等刺耳质疑。有人调侃:“小米还是算了,玄戒是不是套壳,成年人都明白”、“已经明确了,跟手机一样,是个组装货”……

小米太熟悉这种舆论困境了。自从宣布造芯以来,“买办”“套壳”的标签如影随形。但这一次,质疑声比以往更尖锐:“这真的不是整合供应链的成果吗”?

十年造芯路:从“热血”到“冷箭”

雷军此前发布的长文里,藏着小米被低估的十年长征:

2014年,小米成立松果电子,赌上全年利润的1/5研发澎湃S1芯片

2017年,搭载澎湃S1的小米5C因发热、基带缺陷惨败,团队被嘲“用爱发电”

2021年,小米在造车决议书上签字时,重启SoC研发,成立玄戒公司

2025年,玄戒O1量产,研发投入超135亿,团队规模冲到国内前三

这些数字背后是2500名工程师的昼夜奋战,是连续五年研发费用率超7%的真金白银。但网友只记住了一句:“台积电代工的,算什么自研?”

撕开“整合论”的认知泡沫

面对“组装货”的嘲讽,我们不妨用三个问题拆解:

1、如果整合供应链就能造芯,为何OV、荣耀没有做到?

全球具备3nm芯片设计能力的企业仅4家(苹果、高通、联发科、小米),而OV至今未突破5G基带技术,荣耀的“青海湖电池”仍依赖外部芯片。整合供应链≠掌握核心技术,这是半导体行业的铁律。

2、三星全球第一,为何造芯屡战屡败?

众所周知,三星Exynos芯片曾因功耗翻车被自家手机抛弃,英特尔、英伟达折戟手机芯片战场。但玄戒O1的性能却逼近骁龙8至尊,安兔兔跑分更是不相上下,这背后是小米对ARM架构的深度调校和10核异构设计的创新。

3、台积电代工=贴牌?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苹果A系列、高通骁龙皆是“贴牌”。但没人质疑它们的自研属性——因为设计能力才是核心。玄戒O1的190亿晶体管布局、第二代3nm工艺适配,都是小米团队从算法到物理实现的原创成果。

自研芯片的“生死赌局”与长期主义

雷军曾说“至少投资十年、500亿”,这不是豪言,而是沉甸甸的代价。要知道,台积电3nm芯片的单次流片费就超3000万美元,失败一次等于烧掉10万台旗舰机利润。不仅如此,小米还要重构澎湃OS底层,让玄戒芯片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这些挑战远比网友想象的要残酷百倍。但小米不得不赌——没有高端芯片,就无法摘掉早期立下的标签;没有技术壁垒,造车、AI、元宇宙等新战场只会重蹈覆辙。

结尾:芯片战场没有“爽文剧本”

当网友用“整合论”轻描淡写否定十年投入时,小米用135亿研发投入、2500人团队和190亿晶体管的技术答卷,证明了造芯绝非儿戏。或许,小米的芯片之路仍面临良率、量产、生态适配等挑战,但至少它迈出了关键一步。正如雷军所说:“这不是黑历史,是我们的来时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4

标签:科技   舆论   三星   小米   芯片   团队   澎湃   荣耀   基带   买办   战场   晶体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