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我家的餐桌还是“外卖承包制”——早餐是楼下便利店的包子豆浆,午餐是公司附近的盖浇饭,晚餐则轮流在川菜、烧烤、披萨的外卖盒里切换。直到去年冬天,妈妈因胃炎住院,医生叮嘱“必须清淡饮食、少吃外卖”,我才攥着手机里的菜谱,第一次笨拙地走进了厨房。如今半年过去,家里的外卖软件早已落灰,而厨房的烟火气,却成了全家最踏实的幸福感。
第一次做饭,我选了“国民家常菜”西红柿炒蛋,想着“总不会翻车”。结果倒油时手忙脚乱,油溅到手腕上烫出小红点;打鸡蛋时没注意,蛋壳碎渣混进蛋液里;西红柿炒到软烂出水,鸡蛋却炒成了焦黑的小块。当这盘“卖相堪忧”的菜端到病房时,我红着脸说“妈,要不我还是点份粥吧”,妈妈却拿起筷子尝了一口,眼睛弯成月牙:“比你爸第一次做的强多了,有番茄的酸甜味。”
那天妈妈吃了小半碗饭,搭配着我炒糊的西红柿炒蛋。看着她小口吞咽的样子,我突然意识到:外卖再方便,也没有“家里的味道”让人安心。从那以后,我每天提前一小时下班,在厨房对着菜谱反复练习:鸡蛋要搅打均匀再下锅,西红柿要先用开水烫去皮,炒的时候加一勺白糖提鲜。一周后,当我端出一盘色泽鲜亮、酸甜可口的西红柿炒蛋时,妈妈笑着说:“这味儿,比餐馆里的还香。”
以前全家的早餐都是“凑活型”:爸爸啃速冻包子,我喝速溶咖啡,妈妈偶尔煮碗面条。学会做饭后,我把早餐变成了“暖胃三件套”。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先把小米粥熬上,再用电饼铛烙几张葱花鸡蛋饼,最后切一盘清爽的黄瓜蘸酱。
有次爸爸要赶早班,我提前把粥装在保温桶里,鸡蛋饼用锡纸包好。他出门前咬了一口饼,突然说:“这饼比楼下早餐摊的香多了,还不油。”后来他跟同事炫耀“我女儿做的早餐比外卖强十倍”,连带着我也成了朋友圈里的“别人家的孩子”。最让我感动的是妈妈,她的胃炎慢慢好转,每天喝着温热的小米粥,脸色也红润了不少。原来一顿热气腾腾的早餐,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暖到心里。
以前周末,全家最常说的话是“今天点什么外卖?”,如今却变成“周末吃火锅还是包饺子?”。我学会了做爸爸爱吃的红烧肉,先用冰糖炒出糖色,再加入八角、桂皮慢炖,肉炖得酥烂入味,汤汁泡饭能让爸爸多吃一碗;也学会了做妈妈喜欢的清蒸鲈鱼,鱼身划几刀,放上姜片葱段,蒸8分钟后淋上热油和生抽,鲜嫩不腥;就连弟弟挑食的毛病,也被我做的可乐鸡翅治好了——鸡翅煎至金黄,倒入可乐收汁,甜香浓郁,他一次能吃十几个。
上个周末,我们全家一起包饺子。爸爸擀皮,妈妈和馅,我负责包,弟弟在旁边帮忙摆饺子。饺子下锅后,厨房里飘着葱花和肉馅的香味,弟弟趴在灶台边等着,嘴里念叨“快点快点,我要吃第一个”。那天的饺子,我们没蘸任何调料就吃得津津有味,因为里面藏着全家人的笑声和默契。妈妈说:“以前点外卖,吃完盒子一扔,家里冷冷清清;现在一起做饭吃饭,才像个家的样子。”
有人说“做饭太麻烦,不如外卖方便”,但我却觉得,做饭带来的快乐远比麻烦多。当我看着家人把饭菜吃得干干净净,当妈妈说“今天的汤真好喝”,当爸爸主动洗碗说“你做饭辛苦了”,我才明白:所谓生活,不过是一屋三人,三餐四季,在烟火气里感受彼此的温暖。
现在的我,再也不用纠结“点什么外卖”,反而享受着逛菜市场的乐趣——挑新鲜的蔬菜,选肥瘦相间的肉,跟摊主讨价还价。厨房的灶台从最初的“战场”,变成了我的“乐园”。原来,当你用心对待每一餐,生活也会用最温暖的方式回馈你。那些藏在三餐里的烟火气,才是最踏实、最幸福的生活底色。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