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能源署最近发布的年度报告,直接把全球能源话题推上了风口。
报告里说,未来几十年,全球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还会接着涨,这和它之前的预测完全不一样。
关注能源转型的人都知道,国际能源署之前可不是这个说法。
拜登政府时期,它还明确说过,全球石油需求会在这十年达到顶峰,之后慢慢下降。
当时为了实现气候目标,它甚至呼吁各国别再给新的石油、天然气或者煤炭项目投资。

现在突然改口,确实让人有点意外。
具体来看,这次报告给出的数字很明确。
到本世纪中叶,全球每天的石油需求可能会达到1.33亿桶,比去年多了不少;再过十几年到2035年,全球整体的能源需求也会有明显攀升。
如此看来,能源转型的节奏,可能比大家预想的要慢很多。
国际能源署的总部在巴黎,但它的运营资金靠的是成员国捐款,而美国是最大的资助国。
这层关系,注定了它的预测很难完全脱离美国的政策影响。

特朗普政府时期,对化石能源那可是相当重视。
不仅多次呼吁国内企业加大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力度,完全不顾环境影响,时任能源部长赖特还直接驳斥过国际能源署之前的预测,说那想法“荒谬”。
个人觉得,资金依赖确实会波及机构的判断,这事儿没法完全回避。
更关键的是,这次国际能源署调整预测的依据变了。
以前是盯着各国达成的气候目标来做判断,现在改成了以各国当前实际执行的政策为标准。
这一转变,说白了就是从“理想目标”回归到了“现实情况”。
毕竟,要是脱离了各国正在推行的政策,再美好的气候目标也只是空中楼阁。

IPCC之前有过相关报告,要想把全球变暖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摄氏度以内,2030年全球碳排放得比2010年下降不少。
但按照现在国际能源署预测的能源需求走势,这个减排目标的实现难度,怕是要翻倍了。
其实国际能源署的处境也能理解,一边要考虑气候保护的全球共识,一边要兼顾主要资助国的利益诉求,还要贴合各国的实际政策执行情况。
这种多重压力下,预测出现调整,某种程度上也是现实选择。
就在国际能源署发布报告没多久,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更新了自己的分析。

它的看法更有意思,说如果各国那些已经提议但还没形成法律约束力的气候措施能落地,石油需求可能在2030年左右碰到峰值。
但OPEC自己都不相信这个情景能实现,它还透露,因为缺乏足够的研究基础,连那些更有约束力的气候保护方案,都没去探讨可行性。
OPEC作为石油生产国组成的组织,它的预测肯定会更偏向市场实际,毕竟成员国的经济大多依赖油气出口。
这次OPEC报告里,还有个值得关注的点。
到2030年,全球液化天然气的可用供应量预计会翻一倍。

而推动这一增长的重要原因,竟然是人工智能应用和数据中心的需求激增。
可能有人没意识到,AI大模型训练、数据中心运行都特别费电。
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每年都在快速增加,AI相关的能源需求更是呈爆发式增长。
这些需求最终都会传导到能源供应端,液化天然气作为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自然成了首选。
对比国际能源署和OPEC的预测,能发现两者既有差异也有共识。
差异在于,IEA更侧重需求增长的明确趋势,OPEC则给出了多元情景假设;对气候政策的重视程度,双方也不在一个频道。
但共识很明显,短期内,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还会保持增长,能源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之前还给出过比较乐观的预测,认为清洁能源会快速替代化石能源。
现在三大机构的观点碰撞到一起,反而更能反映全球能源格局的复杂性。
一边是日益迫切的气候目标,一边是持续攀升的能源需求,还有AI等新技术催生的新消耗。
全球能源领域,现在正处在一个特别关键的十字路口。
个人觉得,能源转型不是要彻底抛弃化石能源,而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方面,不能因为追求短期能源安全,就完全忽视气候保护;另一方面,也不能脱离现实政策和技术水平,盲目设定不切实际的转型目标。

各国之间的协作也很重要,如果主要经济体各自为政,气候责任分配不均,能源转型的步伐只会更慢。
而技术创新,或许是打破僵局的关键。
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成本在不断下降,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也在逐步商业化,这些都能为平衡能源需求和气候目标提供助力。
毫无疑问,国际能源署和OPEC的预测调整,只是全球能源博弈的一个缩影。
未来几十年,能源市场还会面临各种变化,但无论如何,气候保护的大方向不能变。

只有各国放下短期利益分歧,共同发力,才能在满足能源需求的同时,守住1.5℃温控的关键底线。
毕竟,这事儿关系到每个国家、每个人的未来,没人能置身事外。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