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出手!小红书被勒令“全面整改”,极端女权或将遭到重创?

“大快人心!早就该铲除这些社会毒瘤了”

近几年,“极端女权”的现象随处可见,网络环境乃至于现实社会,都成了“谈女色变”。

随便打开手机一刷,就能看见一堆“性别对立”的视频,而小红书更是重灾区。

如今官方终于出手了!

因未有效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小红书被采取约谈、责令限期整改、警告及从严处理相关责任人等措施,小红书官方也做出了积极回应。

全都是生意

小红书平台从“种草”社区起家,基因里就刻着女性社群的烙印。

海量的女性用户聚集于此,分享生活,也分享烦恼,这本是一片美好的土壤。

但当用户增长遭遇瓶颈,维持平台的活跃度就成了头等大事。

于是,“性别对立”这个话题,就像一颗被精心计算过的炸弹,被算法精准地投递了进来。

它太有争议性了,太能激发强烈的情绪了。

愤怒、委屈、对立,这些都是最高价值的流量密码。它就像一个没有感情的商业机器,只知道什么内容能带来最多的点击、评论和留存。

于是,算法的推荐机制,会为你打造一个专属的信息茧房。

你只要点开一篇抱怨男性的帖子,接下来就会有成百上千篇类似的内容涌向你,一篇比一篇极端,一篇比一篇煽动。

久而久之,你的认知被彻底塑造,从一个偶尔浏览的路人,变成了极端思想的忠实信徒。

更有意思的是,平台生态里,不仅有“极端女权”的声音,同样也滋生了“极端男权”作为反作用力。

他们就像舞台上的两个演员,相互攻击,彼此喂养,共同将这场对立的“流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而平台则在背后默不作声地数着钞票。

极端化处理问题

网络上那些极端的女权话语,并非凭空捏造,它们往往寄生于现实中的真实问题。

但资本却将将现实中的性别焦虑与不公,通过偷换概念、简化归因和情绪煽动,最终变异成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意识形态病毒”。

它的起点,常常是对性骚扰、家庭暴力等社会顽疾的合理关切,这本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声音。

但一些极端的网络博主,却巧妙地劫持了这些议题,把对具体恶行的批判,悄悄引向了对全体男性的无差别攻击。

在这种逻辑下,婚姻不再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女性的坟墓”。

妻子的角色不再是伴侣,而是“免费保姆”。

生育更不是生命的延续,而被曲解为“给男人生孩子的剥削”。

这种“病毒”一旦植入大脑,就会直接指导现实行为。

从线上宣扬的“不婚、不育、不恋”,到线下抵制男性商家、不与家中男性亲属交流,这还只是开始。

甚至,网络上开始鼓吹“子宫摘除术”是解放女性的终极方式,竟真的引发了一些年轻女性的效仿,形成了一股令人不寒而栗的“切除潮”。

最后受伤的是谁?

千万不要以为,网络上的性别对立只是一场虚拟世界的口水战。

当虚拟世界的“子弹”飞出屏幕,它击中的,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我们真实的生活。

其负面效应早已渗透到现实社会,表现为公共空间信任的瓦解、亲密关系的毒化,以及整个社会稳定根基的动摇。

看看那些真实发生的事件吧。

四川大学的地铁里,一名女研究生仅仅因为怀疑,就对一位农民工大叔进行网络审判,哪怕事后证明是误会。

北京环球影城,一名女性在被误会偷拍后,对方道歉时竟说出“我以为你是个男的”,这种将“男性”与“原罪”划等号的潜意识,令人心惊。

最惨烈的莫过于成都的“反光鞋事件”。

一名男性仅仅因为鞋面反光,就被诬告为偷拍者。尽管警方最终还他清白,但他的生活已经被彻底摧毁——工作丢了,感情散了,多年的维权之路却走得异常艰难。

这些事件在现实中制造了一种“有罪推定”的可怕氛围,男性在公共空间的安全感被剥夺,而诬告的低成本,则让这条猜疑链越收越紧。

亲密关系也未能幸免。

“天价彩礼”现象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像江西那样的“88万”案例。

当婚姻被一些人异化为“阶级跃迁的工具”,当两性关系被简化为赤裸裸的利益博弈,婚姻与家庭原有的温情与神圣感便荡然无存。

其直接后果,就是男性群体中普遍蔓延的“恐婚”情绪,结婚意愿断崖式下跌。

更令人担忧的,是它对下一代价值观的侵蚀。

当那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尤其是女孩们,从小接触到的就是一套非黑即白、充满斗争性的世界观。

当她们将人际关系理解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缺乏了最基本的温情与包容时,这对整个社会的未来,都将是难以估量的潜在伤害。

极端女权不可取

如果放任这种极端的对立情绪在网络上野蛮生长,最终,它一定会反噬整个社会,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官方的出手,无疑是必要的。这是一种对维护网络生态和社会稳定的负责任行为。

但同时,监管也需要极高的智慧与审慎。

必须清晰地划出一条界线,将那些煽动仇恨的“极端对立言论”,与女性为自身权益发声的“正当维权”区分开来。

我们最需要警惕的,就是在“矫枉”的过程中,不小心走向了“过正”,压制了那些真正需要被社会听到的、理性的声音。

最终,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删帖和封号。

它需要平台、媒体与每一个网民的共同努力,推动性别议题的讨论,重新回归到理性、包容、且有建设性的轨道上来。

因为真正的平等,从来都不是建立在永无休止的对立与攻伐之上,而是源于最朴素的相互理解与彼此尊重。

参考资料:新京报2025-09-11《小红书回应被约谈处罚:深刻吸取教训 认真落实整改要求》

红星新闻2025-09-11《小红书在热搜榜单重点环节频繁呈现不良信息内容被网信约谈,企业回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科技   女权   出手   官方   对立   男性   社会   网络   女性   性别   平台   情绪   现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