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厦门日报】

智能眼镜号称具有实时翻译、智能识物和提词器等功能,吸引不少人关注。 受访者供图

顾客体验智能眼镜。 吴锡远 摄
戴上智能手表上天入海,实时评估你的运动数据;戴上智能眼镜,目光扫过外文菜单,翻译的中文便浮现在眼前;戴上智能戒指,实时监测心率、血氧、体温,让你随时掌握身体状况……
近来,网络上关于智能穿戴设备的神奇功能层出不穷,这些听起来很“未来”很“科幻”的设备,越来越快地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
市场
智能手表:功能各异客源稳定
近日,记者来到SM城市广场佳明专卖店,展柜里功能各异的智能运动手表让人眼花缭乱,价格从两千多元到数万元不等。
与大众化的智能手表不同,这类产品专注于运动数据的深度监测。“运动项目不同,监测的数据也不一样,比如游泳,主要监测划水次数、姿势等数据。”店员介绍,这类产品一般根据运动类型进行细分:有专为健身房力量训练者提供动作指导的款式;有满足潜水员水下监测需求的专业型号;还有专门记录步幅、步频、触地时间、垂直振幅等适用于跑步运动场景的智能手表。“这类产品的销售情况都很好,拥有稳定的客源。在SM商圈,其他门店的流动性都很大,有些店面甚至两三个月就会转手,而我们长期在这里经营,因为销售情况一直都还可以。”店员说。
除了专注于运动场景的智能手表,市面上也有功能更为广泛的产品。例如小米、华为、苹果等推出的智能手表系列,其功能涵盖运动健身、健康监测、睡眠监测、移动支付等。据小米之家(湾悦城体验店)店员介绍,目前店内还销售可以连接汽车、出门不必带车钥匙、抬腕即可解锁的智能手表,同时还可实现座椅加热、空调控制,可以说一块表就能掌控一辆车。“这类产品在年轻群体中很受青睐,很多人在网上下单。”店员说。
华为负责在厦门销售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在售的智能穿戴设备在厦门很受欢迎。
智能眼镜:功能新奇吸引眼球
在湾悦城的小米之家,记者还看到了今年刚推出的智能眼镜,吸引众多顾客围观体验。据介绍,该智能眼镜具有实时翻译、智能识物和提词器等功能,可适用于旅游、学习和商务会议等场景,产品上线后颇受关注。“很多顾客买去送朋友,或是中秋博饼时当奖品。”店员说。
距离湾悦城小米之家不远的莲福堂眼镜视光中心,也销售不同品牌的智能眼镜。“很多年轻人都在线上咨询这款产品。”莲福堂眼镜负责人熊呈强介绍,他们店以视光服务为主,今年开始引入智能眼镜,希望填补传统眼镜市场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近视者购买智能眼镜后,还需调整镜片度数,在我们店就可以一站式解决。”熊呈强说,“智能眼镜功能涵盖翻译、导航、拍照等功能,很多年轻人出于猎奇心理也会前来体验。”
消费者
从尝鲜到常用 感觉没有那么神奇
智能穿戴设备究竟靠什么吸引消费者?市民小陈是智能手表用户,他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使用经历。小陈起初是在网上看到相关产品,出于好奇便下单购买体验,如今已养成佩戴习惯。“我使用智能手表,主要是用于运动记录和睡眠监测,它能让我多运动,还能提醒我按时吃药。”小陈说,“运动记录和久坐提醒是我最依赖的功能,确实改善了我的生活习惯。”
不过,小陈也指出了这类产品的不足之处:“续航不够长,一两天就要充一次电。而且,在对抗激烈的运动中不方便佩戴。期待能有更专业的运动记录模式以及续航更久的产品出现。”
也有消费者反映,智能穿戴设备的功能并没有传说的那么神奇。“感觉智能手表测算的心率和运动消耗卡路里不是那么准确。”市民小张说。
经营者
跟预期有落差 线上火热线下遇冷
尽管智能穿戴设备概念新颖,在线下渠道的销售却面临挑战。传统眼镜店经营者熊呈强坦言:“智能眼镜引入后,总体上并没有达到我们的销售预期。”
“来我们线下门店的人,更多是咨询和体验,真正购买的并不是特别多。”熊呈强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最主要的问题是“预期落差”。“消费者是带着官方宣传给的高预期来的,但实际体验后,感觉并没有宣传中那么好的体验感。”
熊呈强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具体案例:店内在售的智能眼镜有一项支付功能,可以在安卓端实现,但在苹果端,这个功能目前还没有上线。“产品已经上市三四个月了,当时说预计10月中旬上线,但至今还没有上线。这种宣传与实物不同步、系统适配不完善的情况,直接导致了部分消费者在实际体验中产生了落差。”
尽管如此,但熊呈强表示仍会继续引入智能眼镜,并在厦门的两家门店都进行销售。“智能眼镜还是有市场需求的,消费群体可能会增长。”他认为,对于传统眼镜店而言,这是一个值得开拓的空白市场,并且眼镜店还能提供一步到位的配镜服务,这是独特的优势。
观点
不应流于“炫技”
应真正解决用户痛点
多名业内人士指出,与AI(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已成为行业共识,也是智能穿戴产品迈向普及的主要发力点。有业内人士建议:智能穿戴设备发展要以用户价值为导向进行融合,功能不应流于“炫技”,而应真正解决用户痛点。促进与AI深度融合的核心是开放与场景化,一方面,要推动建立智能穿戴行业数据标准与互联互通框架;另一方面,以运动、生活、健康等场景为切入口,与大模型厂商加强合作开发AI模型,使之更加主动、恰到好处地提供建议和预警。
数据
今年前三季度
智能穿戴产品超18万种
据市场监管总局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登记使用商品条码的智能穿戴相关产品总量达18.1万种,涉及企业6000家。与2020年9月底相比,品种数量增长91.4%,年均增长13.9%,市场呈现稳步快速增长态势。具体来看,智能手表品种数达2.9万种,年均增长46.8%;智能眼镜2000种,年均增长23.5%;智能耳机12.2万种,年均增长14.0%;智能手环2.8万种,年均增长1.2%。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厦门晚报记者 吴锡远)
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