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正卡在一个两难的关口,和微软的重组谈判磨了许久没结果,眼看年底软银那100亿美元投资就要悬了。
这事儿说起来不复杂,却牵扯着AI行业最核心的利益和控制权之争。
老实讲,OpenAI的麻烦根源早埋下了。
它一开始搞的是“有限盈利”架构,上面是非盈利的母公司,下面才是做商业化的子公司。
这种架构在早期确实能保证公司围着技术使命转,不会被资本牵着走。
但问题是,投资人的回报被卡了上限,还拿不到真正的股权。
时间一长,想再拉新投资就难了,连IPO的路都被堵死。
对比Anthropic去年调了架构后顺利拿到40亿融资,OpenAI这架构不改是真不行。
更关键的是,它和微软早就绑在了一起。
微软前前后后投了超130亿,换来了OpenAI技术的独家合作权,连核心模型都得放在微软的Azure云服务器上。
一开始双方配合得还行,微软靠这个拉了不少云业务,OpenAI也拿到了研发钱。
但合作越久,藏在合同里的矛盾就越明显,尤其是离2030年合同到期和AGI(通用人工智能)的研发节点越来越近,两边的诉求慢慢就不在一条线上了。
结构要改,和微软的旧合同也要重谈,这两件事还直接挂钩着软银那100亿。
软银早就放了话,重组不完成,这钱就可能撤回去。
OpenAI哪能承受这个?光是大模型训练,一年就得烧几十亿,真没了这笔钱,技术迭代都得慢下来。
吵得最凶的地方有三个,第一个是“多云”的问题。
微软当然想把OpenAI死死绑在Azure上,这可是它云业务的重要抓手。
但OpenAI不乐意,只靠Azure限制太大,比如有些国家和行业对数据存放有特殊要求,找谷歌云或者AWS才能合规。
本来想让微软松口全面开放,后来发现根本不可能,最后微软只同意了个“极窄豁免”,只允许给那些不用Azure的政府客户提供服务,算是没把路堵死。
第二个是核心知识产权的归属。
微软投了这么多钱,不甘心只做个“供应商”,总想拿到OpenAI模型训练的全套秘密,比如用了什么数据、怎么训练的、怎么保证模型对齐。
但这些是OpenAI的命根子,给出去了,自己就没了议价能力。
如此看来,最后大概率会走“审计式透明”的路子,在保密协议和第三方监督下,让微软看一部分,但不会全给。
说实话,OpenAI这步守得还算明智,要是把底裤都露出来,以后在合作里就彻底被动了。
最要命的是第三个,AGI的控制权。
原来的合同写着,要是OpenAI真搞出了能在多数工作上超过人类的AGI,有权直接切断微软的技术访问。
这对微软来说太吓人了,千亿美元的投入可能一夜之间打水漂。
OpenAI也知道这是自己最后的王牌,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放。
后来两边都退了一步,琢磨着把“一刀切断”改成“分级机制”,要是AGI有了重大突破,先通知微软,找第三方评估,然后逐步限制权限、调整价格,还得成立联合委员会来裁决,这办法算是平衡了两边的风险。
这场谈判不只关乎这三家公司,整个AI行业都在盯着。
对微软股东来说,要么保住Azure的独占权,要么拿到更多知识产权,总之得让投资更稳。
对OpenAI的投资人来说,重组顺利了,公司估值才能站得住脚,现在8000亿的估值得有合理的条款支撑才行。
对那些用OpenAIAPI的企业和开发者来说,要是真能用上多云,选路就灵活多了,尤其是金融、医疗这些对合规要求高的行业。
虽然Azure的整合体验可能还是最好的,但多了其他选择,议价空间也大了。
而AWS、谷歌云这些竞争对手,早就等着OpenAI和微软松口,只要有机会,就会盯着政府和跨国企业的市场冲进去。
很显然,这场博弈的本质不是谁赢谁输,而是技术控制权和商业利益的平衡。
OpenAI要改架构求生存、拿融资,微软要靠合作巩固行业地位,两边都不能太贪。
要是谈崩了,OpenAI可能得转头找亚马逊这些新靠山,微软也得加速自己搞模型,到时候AI行业可能会陷入更激烈的“军备竞赛”;要是谈成了,说不定能成个“竞合”的范本,让整个行业更有序。
离年底就剩几个月了,软银的100亿像个倒计时钟,逼着两边赶紧做决定。
至于最后结果怎么样,现在还说不准。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步走对了,OpenAI能拿到续命钱,微软的AI布局能更稳;走错了,两边都得付出代价,甚至改变整个AI行业的格局。
这场“生死时速”的谈判,还得接着看下去。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