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心学堂】用心呵护生命,用爱延伸服务,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率领团队打造,定期推送心脏和急危重症相关的防治保健科普知识,为您排忧解惑!
本期作者
热浪滚滚,蝉鸣聒噪。高温不仅是体感上的煎熬,更是对心血管系统的一场严峻考验。随着气温的上升,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也显著增加。当高温悄然成为心血管的“隐形杀手”,你的心脏真的准备好了吗?而如何守护“心”健康,也成为每个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技能。
一、高温:心血管系统的无形“重压机”
高温环境下,人体启动复杂的散热机制,却在不经意间加重了心血管负担:
1. 血液粘稠度升高:大量出汗导致身体水分流失,血液浓缩,粘稠度增加。这如同让心脏在“淤泥”中泵血,极易诱发血栓形成,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风险。
2. 心脏负荷翻倍:为加速散热,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激增。同时,高温下心跳加速。双重压力下,心脏工作量可比平时增加2-3倍,这对已有心脏病患者尤为危险。
3. 电解质失衡危机:汗液带走大量钠、钾等电解质。低钾可直接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低钠则导致细胞水肿,影响心脏正常电活动。
4. 血压过山车:初期血管扩张或致血压短暂下降,但脱水后身体启动保水机制,血压又可能反弹性升高。剧烈波动使血管内皮受损,动脉硬化加速。
5. 药物效果偏移:高血压、心衰患者的药物(如利尿剂、降压药)在高温下可能效果过强或减弱,增加控制难度。
二、这些人:高温下要格外护“心”
1. 心血管疾病患者: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患者,高温是明确的危险诱发因素。
2. 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对缺水不敏感,常合并多种慢性病。
3. 户外工作者及运动员: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体力消耗巨大。
4. 儿童及婴幼儿:体温调节系统发育未完善。
5. 肥胖人群:散热效率较低,心脏负担本就偏重。
三、筑牢防线:高温天护心“凉”方
1.补水是王道,少量多次最关键
1)主动喝,别等渴:口渴时身体已明显缺水。定时定量饮水,随身携带水杯。
2)白水为主,电解质为辅:大量出汗后,可适量补充淡盐水或含钾、镁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糖尿病患者需注意选择无糖型)。避免一次性大量饮冰水,易刺激血管痉挛。
3)观察尿液:保持尿液呈淡黄色为宜,深黄则提示需补水。
2.清凉环境,给心“避避暑”
1)善用空调风扇:合理使用空调,室内温度设置在26-28℃为宜,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建议温差不超过7-8℃)。空调房定时通风。
2)避开高温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尽量减少外出。若必须外出,务必做好防晒(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选择阴凉处行走。
3)警惕“闷热杀手”:湿度大时体感温度更高,更易中暑。浴室、厨房等闷热潮湿环境尤其要注意通风降温。
3.活动讲策略,轻缓避酷暑
1)时间选择:锻炼或体力活动尽量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
2)强度把控:降低运动强度和时间,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较温和方式。感觉不适(心慌、气短、头晕、大量出汗等)立即停止。
3)充分热身与恢复: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整理活动,给心血管适应时间。
4.饮食清淡均衡,为心“减负”
1)清淡为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分。采用蒸、煮、凉拌等烹调方式。
2)限盐限油:减少高盐(咸菜、酱料、加工食品)、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减轻心血管负担。
3)补充“护心”元素:适当多吃富含钾的食物(香蕉、菠菜、土豆、蘑菇)和镁的食物(深绿色叶菜、坚果、全谷物),有助于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和血压稳定。
5.规律作息,管理好“心”情
1)保证睡眠: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有助于心血管系统修复。
2)心态平和:高温易使人烦躁焦虑,而情绪激动会显著升高心率和血压。学习放松技巧(深呼吸、冥想、听音乐),保持心态平和。
3)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明确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高温天危害更甚。
6.慢病管理,用药遵医嘱
1)坚持监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务必遵医嘱定时监测血压、血糖。
2)规律服药:严格按医嘱服药,切勿自行停药或减药!部分药物(如利尿剂)在高温下可能需要调整,但必须由医生决定。
3)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沟通,尤其在季节变换或身体感觉不适时。
四、关键时刻:识别危险信号,立即求助!
高温环境下,若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提示严重中暑或心血管事件,务必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并寻求帮助:
1. 胸部不适:持续的压榨性胸痛、胸闷、紧缩感(可能是心绞痛或心梗)。
2. 严重不适:呼吸困难、心悸(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头晕、晕厥或接近晕厥。
3. 高热相关:体温异常升高(可能超过40℃)、皮肤灼热干燥或大量出汗后停止出汗、意识模糊、抽搐。
4. 其他警示:突发单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可能是中风)、持续剧烈的头痛伴呕吐。
张敏州教授温馨提示
高温对心血管的威胁如同“慢火炖煮”,初期症状隐蔽却可能突然爆发致命危机。但也并非不可预防!关键在于提高警惕,掌握科学的防护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日常行动。主动补水、营造凉爽环境、调整活动方式、管理慢病,就是在这个夏天为自己和家人的心脏健康筑起的最坚固防线。让我们用科学和关爱,守护每一颗在高温下跳动的心,安然度过这个炎夏。
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1998年,是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及重症医学协作组总牵头单位,国家级胸痛中心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肌梗死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1997年率先在全国中医院中开展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2008年为104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植入支架,用中医药保驾护航,随访至110岁健康良好。牵头制订和发布国内首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被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华医学会首次联合发布为团体标准。
围绕心肌梗死中医药研究共主持国家级课题13项,省部级课题30项,牵头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5篇,总影响因子超240分,获省部级和全国一级学会科学技术成果奖20项。
初审 | 王军飞
审核 | 张靓雯
终审 | 陈佳佳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