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能熬死苏联!同理也能打败中国?李显龙说了句实在话,很中肯

2025年的华盛顿特别有意思,不管是智库开会,还是国会山讨论,甚至华尔街大佬吃午饭,都在聊一个话题。

他们想复刻当年熬死苏联的办法,再来对付中国。

这套办法在里根时代确实好用,军备竞赛、技术封锁这些招一上,苏联真就垮了。

现在中国发展起来了,他们本能地就想翻老剧本。

可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一句话给怼回去了,说中国不是苏联,照搬老一套只会碰一鼻子灰。

当年苏联是怎么被“熬”垮的?

1980年代的莫斯科有个特别讽刺的场景。

老百姓买面包要排三条街的长队,克里姆林宫里头却在琢磨怎么比美国先把激光炮弄上太空。

这场景就是苏联被熬垮的缩影,他们的经济结构从根上就歪了。

军工和重工业占了太多资源,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农业没人管。

那时候苏联军费花得吓人,钱都砸进武器研发里,老百姓想买台洗衣机都得托关系。

我总觉得,一个国家再强,也不能让老百姓连基本生活品都愁,这根本没法长久。

里根政府当年抛出“星球大战”计划,算是把苏联逼到了死胡同。

苏联非要跟,印钞机不停转,卢布很快就不值钱了。

偏偏1985年石油价格又暴跌,苏联主要靠卖石油换外汇,收入一下少了一半,外债却堆了一大堆。

钱不够花,军备竞赛还不能停,这恶性循环谁也扛不住。

技术上也被卡得死死的,西方成立的“巴统”把高端技术全禁了,苏联想买台先进机床都得靠走私,成本比别人高好几倍,质量还跟不上。

更要命的是阿富汗战争,打了十年,每天都要花不少钱,士兵士气低到极点,最后成了拖垮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1991年那面镰刀锤子旗落下的时候,与其说被美国熬死,不如说自己先把自己耗干了。

在中国身上为啥不好使?

美国看着当年的胜利,自然就想把这套用在中国身上。

从特朗普到拜登,换了三届政府,思路没变过。

贸易战先开打,对华关税一涨再涨,创下了几十年的新高。

科技战更狠,华为、中芯国际这些企业全被列进“实体清单”,芯片、光刻机这些关键东西全不让卖。

还拉着盟友搞各种小圈子,又是AUKUS又是Chip4,想把中国从供应链里踢出去。

本来想的是把中国逼得没路走,结果四年下来,情况完全不是他们想的那样。

关税是提上去了,中国对美贸易是少了点,但东盟、中东这些市场接了上来。

2024年中国出口反而创了新高,货轮不往美国跑了,转头去了越南、墨西哥的港口。

最让美国意外的是芯片封锁,他们本来觉得这招能掐住中国的脖子,可2023年华为突然拿出了Mate60Pro,里头装的是国产7纳米芯片。

我当时看拆机新闻,彭博社记者那惊讶的样子,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解气。

后来长江存储、中微公司这些企业也陆续拿出了自己的产品,美国才发现,封锁不仅没卡住,反而逼中国搞出了自己的替代方案。

美国自己这边也出了问题,高通、苹果这些企业联名给白宫写信,说再封锁下去,他们自己就要被淘汰了。

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每周能下线几千辆车,马斯克直言不讳说脱钩就是幻觉。

更别说美国自己的债务堆得老高,硅谷银行说倒就倒,国会还在为提高债务上限吵来吵去。

这套对付苏联的剧本,在中国身上根本演不下去。

李显龙的实在话

就在美国战略圈犯愁的时候,李显龙在“新加坡海事周”论坛上的发言,算是把窗户纸捅破了。

面对一堆西方记者的追问,他说得特别直接,中国跟苏联根本不是一回事。

经济模式不一样,苏联当年关起门搞计划经济,跟世界脱节。

中国不一样,深度嵌在全球供应链里,美国加关税,中国就重新组自己的“朋友圈”。

本来想靠关税孤立中国,结果反而加速了中国跟其他国家的合作,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再者是国内市场的底气不同,苏联靠卖石油换钱,油价一跌就完了。

中国有14亿人的大市场,2024年的社会零售总额吓人得很,印度、东盟加拉美都没这么大的体量。

这么大一块蛋糕,哪个国家愿意真的放弃?澳大利亚之前跟着美国对中国搞限制,结果煤炭、葡萄酒出口腰斩,最后还不是悄悄跑来谈合作。

国内稳定这块更没法比,苏联当年民族矛盾一大堆,后期治理也乱得很。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让几亿人脱贫,中等收入群体就有4亿多。

老百姓日子过好了,社会自然稳定,这才是最根本的底气。

国际朋友圈的玩法也不同,苏联当年总想着输出革命,把身边国家都得罪了。

中国不一样,搞“一带一路”,给别的国家建港口、修高铁、装光伏。

150多个国家都参与进来了,大家都能拿到好处,谁愿意跟钱过不去?

李显龙最后补的那句话特别到位,把对手当成苏联是战略懒惰,以为一招鲜吃遍天是战略幻觉。

这话听着实在,其实是点醒美国,别总活在过去的胜利里。

说来说去,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

美国当年能熬死苏联,是因为苏联自己有一堆致命问题,再加上美国当时工业强、钱也多、盟友也齐心。

现在呢,美国产业空心化、债务高企,盟友也各有各的小算盘。

中国却靠着开放、创新,一步步把自己的底盘做稳了。

中美之间的博弈,怕是不会像冷战那样有个一锤定音的结果。

更可能是一场持久战,比的是谁能把自己的蛋糕做大,谁的朋友圈更广,谁的科技迭代更快。

本来想熬死对手,最后说不定先把自己熬累了。

正如李显龙说的,那些觉得历史会简单重复的人,其实根本没读懂历史。

这话不光说给美国听,也值得所有人琢磨琢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财经   苏联   中肯   中国   美国   当年   关税   东盟   盟友   老百姓   债务   朋友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