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红色村落故事⑤
【编者按】
每一个红色村落,都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见证着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在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都市,不仅有繁荣的现代经济,更承载着深厚的红色记忆。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与南方日报、南方+启动“深圳红色村落故事”系列视频展播,助力永不褪色的红色热土,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让穿越时空的红色精神,为后人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白石龙村位于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是深圳民治片区历史上最早形成的古老村落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白石龙村有着“小延安”的美誉。当时,白石龙村地处阳台山山脉与宝安县城的交界之处,虽然靠近日伪据点,但是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游击队指挥部、宝安县委都选择设在这里。
视频加载中...
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在内地游击区停留的第一站
1940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王作尧率领第五大队创建阳台山抗日根据地,总指挥部就设在白石龙村,并在村后的密林里建立了医院、军械修理所、粮站、电台、报社等机构。
1941年秋,日军在3个多月的时间内,曾对阳台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8次“扫荡”,均告失败。第五大队和抗日自卫队在胜利的反“扫荡”作战中,共毙伤日军100多人,给深圳乃至东江地区抗日军民以巨大鼓舞。
经过战火洗礼后的阳台山抗日根据地,更加巩固,巍然屹立。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日军封锁了香港至九龙的交通,大肆搜捕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此时,由内地迁居香港的众多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当时中共南方局在一天之内连续发出两封急电,指示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尽快转移滞留香港的民主文化人士,并尽可能协助反法西斯战线的国际友人逃出虎口。
接到指示后,中共粤港两地的各方面领导人迅速行动起来,一场关乎中国文坛半壁江山命运的紧急大营救就此拉开序幕。
1942年1月9日晚,茅盾、邹韬奋等数十人化装成难民,作为第一批转移人员,从香港铜锣湾登上一艘小艇,踏上了逃离侵略者魔爪的路程。
为保证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安全撤离,中共地下党组织和东江敌后抗日武装启动了两条撤离路线,其中东线走水路,乘船偷渡至东江游击区;中线走陆路,从香港岛乘船到九龙,接着从荃湾走青山道,再翻越900多米高的大帽山,然后进入宝安县白石龙村。
白石龙村是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从香港脱险后,在内地游击区停留的第一站。
白石龙会议作出系列重要决定
当时白石龙村所在的阳台山一带,已经建立起较为稳固的抗日根据地,地下党组织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无论男女老幼都踊跃协助游击队,为大家站岗放哨,搭建草寮。一些文化名人曾在此停留数月,白石龙村“小延安”的别称也就这样流传开来。
在此后的6个多月,800多位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知名人士和其他方面人士,在游击队员们的护送下,避过日军重重关卡,安全脱险。茅盾称赞这一壮举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营救民族文化精英,保存民族文化火种,这场大营救在民族救亡的恢弘史册上,书写下充满惊险传奇而又波澜壮阔的一页。
1942年1月,广东省人民抗日游击队军政干部会议在白石龙村召开,这是东江抗日游击战争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部队对敌斗争的经验,成立了以尹林平为书记的中共广东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东江和珠江地区的抗日斗争,并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编为游击总队。白石龙会议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龙华白石龙村召开的重要军事会议。这次会议对进一步开展广东抗日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依托会议旧址改建的“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屹立在白石龙村口,依然诉说着那段激荡的红色历史。
曾经群山环抱的白石龙村,现在早已四通八达,热闹非凡。白石龙村所在的龙华区,逐渐成为深圳地理中心和城市发展中轴,白石龙村又被龙华区定位为核心发展区域,深圳北站与白石龙社区近在咫尺,地铁4号线从白石龙穿村而过,拔地而起的大型商业中心与音乐主题公园隔街相望。
昔日的小村镇蝶变成现代新城,曾经的红色老村也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将这里的红色基因与奋斗精神代代相传。
采写:南方+记者 尚黎阳
通联: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处
联合出品: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南方日报 中共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作者】 尚黎阳
党史精读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