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7月24日早上,搭载欧盟高层的专机降落在北京。这场被中方称为经双方商定,而非“应中方邀请”的“不请自来”的会晤,微妙的外交辞令早已预示结局。欧盟带着贸易、稀土、乌克兰问题3大要求而来,最终却是碰了个软钉子。
冯德莱恩
外交部21日的通告中,“商定”二字就引发外媒揣测。与惯常的应中方邀请不同,措辞暗示欧盟此行是主动诉求,而中方保留态度。此前,欧盟在峰会前夕的举动更显矛盾:一边将中企列入第18轮对俄制裁清单,一边呼吁中国保障稀土供应。这种筹码前置的策略,暴露其急于在特朗普关税大棒落下前,争取中国让步的焦虑。
欧盟的焦虑源于三重身份认知混乱,一是要求中方取消稀土出口限制,却拒绝对35.3%的电动车反补贴关税让步。商务部数据显示,中欧贸易逆差持续扩大,欧盟的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板依赖中国,又以所谓“产能过剩”为由筑起高墙。对此中方明确反击:“中国电动车竞争力源于技术创新,而非补贴”。尽管双方就价格承诺磋商进入最后阶段,但德银报告指出,欧盟内部分歧使实质性协议的达成十分渺茫。
中欧贸易
4月,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许可证管制后,欧盟一度面临断供恐慌。中方虽开通绿色通道允许部分出货,但严格限制库存规模,迫使欧洲意识到:稀土不仅是经济议题,更是战略筹码。冯德莱恩曾指责中国“将稀土武器化”,却回避欧盟长期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忽略中方互惠开放的核心诉求。
其次,乌克兰当前困局,欧盟要求中国切断与俄罗斯的正常贸易,但中方始终坚持中立立场。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的施压,反而展显双方根本性对立,欧盟视俄为生存威胁,而中方主张政治谈判解决危机。
中欧领导人会晤结束后的联合声明,充斥原则性表述,双方要“相互尊重”、“多边主义”、“气候变化合作”。这种各说各话的文本,显然是双方没有达成太多共识。
欧盟想在夹缝中,搞所谓的“去风险、去依赖化”,既借美国之势对华施压,又避免彻底得罪中国。冯德莱恩在G7指控中国“经济胁迫”,转头却来华谈合作,战略自主性严重缺失。中方立场坚定,以建交50周年为契机强调“求同存异”,但核心利益寸步不让。中方也在会晤中直言:“牢牢把握中欧关系正确方向”,潜台词是欧方需纠正错误认知。
这场会晤就是中欧关系的微缩镜像,经济依存和政治猜忌,11万列中欧班列联通亚欧,2600亿美元双向投资筑牢产业链,但欧盟仍将中国定位为“制度性对手”。美国的合纵连横,特朗普威胁对欧盟钢铝加税,迫使欧洲向中国靠拢,但价值观枷锁又制约其真正转向。正如法国《世界报》所言:“欧洲艰难寻找出路”。
北京的风能吹散会谈的暑热,却吹不散理念的鸿沟。欧盟带着“交易清单”来,却没读懂中方“软钉子”的深意:在百年变局的棋局中,没有一方能凭单边要求获胜。若欧方继续在“伙伴、对手、竞争者”三重定位中摇摆不定,失去的不仅是稀土的稳定供应,更是历史转折窗口期的战略机遇。
更新时间:2025-07-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