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需要的——
不是父母沉重的牺牲,而是被当作一个完整的个体来尊重和成全。
01
跪下的“人桥”,站不起的感恩
前几天,河南某学校的一则视频在网络上疯传。
只见在一间大教室里,一场名为“感恩教育”的活动正在上演:
数十位家长双膝跪地,在教室中央排成长列,弓着背,用自己的身体搭成一座“人桥”。
两旁还站着其他家长和老师,他们搀扶着蒙住双眼的学生们,一个接一个,踩着家长的脊背,从“人桥”上面走过。
活动现场还有抒情的背景音乐,老师们也在旁边高声引导:
“走吧!走吧!”
最让人揪心的是,所有孩子都被蒙在鼓里——
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脚下踩着的,竟然是自己的父母。
有网友说,他的朋友当时就是其中学生之一。
当时他都懵了,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被蒙住了眼睛往前走。
他踩着脚下软软的,还以为是什么红毯。
结果摘开眼罩一看,人都傻了。
还有一个女孩战战兢兢地走过全程,然后她摘下眼罩,才发现脚下的是自己父母。
大受冲击的她,直接就吓哭了。
有当地的网友说,这并不是该学校第一次搞这种“感恩教育”了。
在这之前也做过很多次,只不过在下面被踩的对象是学生自己和老师。
老师被踩过之后还会问同学们:
“如果趴在地上的,不是我,而是你们的父母,你们还会踩过去吗?”
孩子们说,不会。
老师接着又会说:
“你们想一下,其实你们已经踩过父母无数次了,你们从小到大的学习和生活,你们的不懂事,你们惹的祸,所有的压力都在父母身上。”
只不过这次被踩的对象,真的换成了家长。
真没想到,都2025年了,这种让人心里发堵的教育方式,居然还在上演。
有人说,这事当个游戏就行了,没必要上纲上线。
还有人说,这是真正的言传身教,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可真正的感恩,本应该是源于爱与理解的自然发生。
而通过制造这种戏剧性场面,激发孩子愧疚感来进行的“感恩速成”,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胁迫。
虽然可能短暂地抓住孩子的心,却极有可能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这根本不是“感恩教育”,而是“愧疚教育”。
02
“愧疚式”教育,
不是真正的感恩
在我印象中,二十年前我读高中的时候,这种“感恩教育”很是流行。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学校请来一位“励志讲师”,在操场上对着我们上千名学生慷慨激昂。
他让我们闭上眼,回想父母的辛苦,接着用极具煽动性的语气说:
“你们的父母,每天起早贪黑,省吃俭用供你们读书!你们呢?对得起他们吗?”
台下开始有抽泣声。
讲师趁势要求:
“现在,所有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的孩子,请跪下!给你们的父母磕个头!”
我僵在原地,看着身边同学一个个跪下去,内心充满了挣扎和抗拒——
为什么爱,非要通过当众下跪来证明?
那份被迫展示的“感恩”,和真正发自内心的体谅,根本是两回事。
那次活动,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阴影,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对“感恩”这个词产生了一种说不清的抵触。
可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样的教育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变本加厉。
从让学生下跪,升级到了让父母下跪,让孩子蒙着眼去踩踏他们的脊背。
就像网友们说的:
“这不是教育,是道德绑架。”
“真正的感恩,是孩子发自内心的体谅,而不是被逼出来的表演。”
这样的“愧疚教育”,在中国式家庭中,并不少见。
有网友毕业后辛苦工作存到了一笔钱,满怀欣喜地带父母去旅行。
一路上风景正好,可到了饭店,妈妈却总是特别扫兴:
这也不吃,那也不吃。
全家人好说歹说,妈妈才不情愿地拿起勺子,象征性地喝了几口汤。
有网友好不容易趁着假期出去玩一次,犹豫了好久,还是想和爸爸分享一下。
可换来的不是对风景的欣赏,而是一句冰冷的质问:
“那么有钱。”
一瞬间,所有的分享欲都没有了,照片也变成了不懂事的罪证。
有网友发朋友圈晒大学毕业证,配文:你好,青春。
本来是庆祝人生新篇章的开启,没想到妈妈直接来了句:
“我们用血汗钱换的。”
还有那些几乎每个孩子都听过的“家常便饭”:
“我们这么辛苦,你一定要争气,给我们长脸。”
“我活着还不都是为了你?”
“你要好好学,我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
罗翔曾说:
“原生家庭最让人窒息的,不是父母一味地压制你,而是他们让你窒息的同时,又让你感觉到他们内心是爱你的,这时候你的内心就会有一种很强烈的负罪感。”
所有类似的“愧疚教育”,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双向惩罚”,用“苦在爸妈身”的方式,达成“痛在孩子心”的目的。
它妄图给孩子灌输的思想其实是——
你享有的每一分美好,都建立在他们的牺牲之上。
于是,孩子不敢再快乐。
因为他的每一次快乐,仿佛都是对父母痛苦的一种背叛。
最终,父母用自己的“苦肉计”,换来了孩子的顺从与愧疚。
而孩子则在“被恩情绑架”的窒息感中,要么带着沉重的负罪感艰难前行,一生都在为“赎罪”而活;
要么在压抑到极致后,滋生出对亲情的逃离与怨恨。
03
爱出自愿,流过无痕,不谈亏欠
相比之下——
真正的爱与教育,从来不是让孩子活在愧疚的阴影里。
而是赋予他们感知幸福、创造未来的能力。
我小区门口摆炒粉摊的陈师傅,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
每天下午,他总会骑着三轮车准时出摊,有时候还带着他在上小学的儿子小磊一起。
他在炒粉,儿子就在一旁支个小桌子写作业,有时还主动帮他打包。
他的爱人在三年前就患病去世了,此后,他便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
虽然日子很苦,但从没见他训斥儿子,也没听过他说“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之类的话。
反而每次我去他那炒粉,他都笑着跟你打招呼。
我见过最动人的一幕,是在一个夏日的傍晚。
那时炒粉摊有点忙,而小磊在写完作业后,眼巴巴地来央求爸爸带他去书店。
我原以为陈师傅会不理他,或者干脆骂两句。
毕竟,那天生意真的很好,要是收摊会少赚很多钱。
没想到他看了看儿子期待的眼神,竟露出歉意的笑:
“再等爸爸十分钟,炒完这几份说好的我们就去,好不好?”
我忍不住问,怎么不让儿子多等一会,或者下次再去。
而他一边翻炒着米粉,一边笑着回答:
“我昨天就答应他了,没办法,只能先把摊子放一放了。”
接着他又说朴实地说:
“我没什么文化,也没赚到大钱,但我现在的辛苦是我的人生,不应该成为他的负担。”
那一刻我明白了。
这个甚至有些拮据的家庭,却给了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一种不依附于牺牲感的、健康而完整的爱。
小磊从不必在享受学生时代的快乐时,因想到父亲劳作的背影而心生愧疚。
相反,他从父亲从容接纳生活、认真对待每个顾客的态度中,学会了什么是尊严与责任。
好的教育,就应当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而不是用“震撼”的方式,让孩子在愧疚中学会感恩。
正如刘瑜在《愿你慢慢长大》中所说:
“应该被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让父母的生命更完整。”
陪伴一个生命从懵懂到独立,见证他体验世界的广阔与丰富,这本身就是父母得到的丰厚回报。
最后,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父母:
无论付出多少,都不再将孩子视为自我价值的延伸,不让他们背负“亏欠”的枷锁。
爱出自愿,流过无痕,不谈亏欠。
是时候,让“愧疚式教育”终结于我们这一代了。
我是双木君。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烦请点个关注,这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作者:双木君,一位三观正、思想深、态度明的90后中年男人,也曾鲜衣怒马少年时,但愿浮生看尽长安花。关注我,我会用独到的视角帮你解读世间万事万物。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