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兴园化工园区研究院)
11月5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的己内酰胺行业交流会议上,聚合工厂企业一致同意实施减产20%,每吨产品价格上调100元。
11月21日,在福建福州己内酰胺行业高质量发展高层会议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福建省石油和化工行业协会,以及恒申集团、旭阳集团、巴陵恒逸、鲁西化工、华鲁恒升、鲁南化工、恒逸石化、平煤神马、三宁化工、湖南石化、永荣控股、天辰耀隆等12家己内酰胺相关企业主要代表,围绕己内酰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业“反内卷”等核心议题深入交流,凝聚发展共识。
己内酰胺价格持续走低
产能方面,2020至2024年,己内酰胺行业产能从433万吨增至69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56%。2024年内中国新增产能115万吨/年,分别为湖南石化30万吨/年新装置,鲁西化工30万吨/年新装置,湖北三宁40万吨/年新装置和华鲁恒升装置技改扩产产能。
需求方面,2021-2025年己内酰胺下游消费量稳健增长,近五年己内酰胺消费量复合增速13.5%,但各年度需求增速表现有所差异。2023-2024年需求增速较快,2025年需求增速显著放缓,产业链面临“成本弱、需求淡、库存高”的三重压力。
价格方面,过去几年行业产能大幅扩张,叠加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导致己内酰胺市场陷入供需失衡格局,市场竞争加剧推动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截至11月3日,己内酰胺市场成交重心跌至8050元(吨价,下同),不仅创下年内新低,更刷新2021年以来的价格低位,较年初高位1.1225万元下跌约28%。
另外,2025年己内酰胺市场呈现‘高位开局、持续下行’的鲜明特征:上涨行情不仅持续时间短暂,涨幅亦十分有限,而下跌行情则贯穿年内大部分时段。
1至2月,受原料成本上涨与下游纺织行业春节前补库需求释放的双重推动,己内酰胺价格稳步攀升,2月中旬价格最高触及1.1225万元的年内最高点。进入3月,国内纺织行业需求恢复不及预期,终端服装、家纺订单量同比下滑明显;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引发市场情绪波动,且原料价格随油价回落,市场正式开启漫长下行通道。
虽然5至8月期间,中美关税缓和、原料阶段性上涨以及部分企业阶段性检修等利好因素,让市场出现多轮小幅上涨行情,但受下游及终端领域去库压力较大、价格传导不畅影响,最终价格仍持续回落。
此外,10月欧盟新增全氟烷基物质(PFAS)限制条款,要求己内酰胺产品中残留溶剂含量低于0.001ppm,这项标准较中国国标严格50倍。这一政策使得部分计划出口欧盟的产品回流国内市场,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供需错配格局,拖累价格下行。
这一趋势可通过龙头企业调价轨迹直观印证。11月6日,华鲁恒升将己内酰胺散水华东送到价上调至8150元,但该价格仍仅为年初高点的72.6%,且实际成交需通过商谈确定,凸显短期小幅上涨难改长期下行主线。
全产业链盈利困难
从产业链来看,己内酰胺是一种重要有机化工原料,属于锦纶产业链原料产品。己内酰胺先通过聚合生成PA6切片,根据切片质量和指标的不同,可进一步加工成锦纶纤维、工程塑料、塑料薄膜等。其中锦纶长丝是己内酰胺最主要下游应用,占全部应用一半以上。过去中国己内酰胺进口依赖度高,一定程度制约了中国锦纶产业扩张,随着技术发展,PA6产能持续增长扩张带动中国己内酰胺产能持续落地,中国己内酰胺产量2011年以来持续增长。

然而价格持续低迷直接引发己内酰胺全产业链盈利情况不佳,并从上游原料供应一直传导到下游终端产品生产企业。
虽然2025年己内酰胺行业装置利润呈现阶段性盈利,但剔除300元运费后,下半年行业亏损幅度明显加重,尤其是9至10月,单吨亏损阶段性达到600元以上。部分中小企业甚至陷入‘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困境。
据相关行业分析人员表示,11月13日当周,己内酰胺产业链产品全线亏损:己内酰胺装置周度毛利为-21元;上游环己酮周度毛利为-760元;下游尼龙6切片周度毛利为-35元;锦纶长丝周度利润低至-300元。
另外,环己酮本身已陷入亏损,叠加能源、运输等刚性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经营负担;下游尼龙6切片企业虽短期享受低价采购红利,但终端纺织企业需求疲软,切片产品提价受阻,这一压力延伸至锦纶长丝环节后,又受终端服装订单不足、行业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最终导致全产业链无利可图。
多家企业检修缩减供应量
面对行业困局,己内酰胺企业掀起自发性供需平衡调节行动。通过阶段性减产20%收缩市场供应,缓解库存压力与价格下行压力,逐步修复行业盈利水平,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多家龙头企业将于11月中旬起通过调整装置负荷、优化生产计划等方式落实减产。
具体来看,河北沧州旭阳一套产能达15万吨/年的己内酰胺装置,自11月15日起停车检修;湖北三宁总产能为54万吨/年,其装置负荷已降至8成;湖南石化60万吨/年的己内酰胺产能,其装置计划后期负荷将降至7成;福建永荣科技产能为65万吨/年,计划于12月中旬对一期装置进行停车检修;山西潞宝产能10万吨/年的己内酰胺装置已停车;巴陵恒逸产能45万吨/年,装置一条线处于停车检修状态;浙江巨化10万吨/年产能的装置,整体负荷维持在7成。受此影响,行业整体开工负荷降至8成。这一系列减产举措直接导致市场上己内酰胺的供应量显著减少,供应的缩减如同坚实的支撑,为价格上涨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11月13日当周,己内酰胺周度产量13.01万吨,11月17日当周预计降至12.8万吨,供需差为-0.78万吨,供小于求格局持续巩固。近期企业持续降库,且意向继续通过减产保价稳定市场,后期库存预期进一步下降至3.7万吨。截至11月19日,华东地区液体己内酰胺现货价格已涨至8230元,预期后续价格继续上涨。
值得一提的是,不止是国内在调整结构,国外企业早已开始计划:
2025年9月,日本宇部兴产宣布其泰国生产缩减及退出的计划提前一年,产品就包括环己酮、己内酰胺和硫酸铵、尼龙6。
住友化学2024年11月将其所拥有的己内酰胺生产技术(气相贝克曼重排技术)相关知识产权转让给了HighChem Co., Ltd.。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