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火锅巨头,正在通过“广撒网”的方式,在餐饮各个细分赛道寻找下一个增长点。
近日,在长春摩天活力城,一家名为“捞宝街”的老北京潮火锅店正式开业。
与此同时,北京昌平一家新开的海底捞社区店,早晨六点便开始营业,丰富的早餐品种和平价定位,让它迅速成为周边居民的新宠。
至此,锅还是那口锅,但海底捞早就不是只会在桌边甩面的海底捞了。
多品牌矩阵:海底捞的“石榴籽”计划
自2024年提出“红石榴计划”以来,海底捞的副牌孵化进入井喷期。该计划旨在系统性地孵化和发展餐饮新品牌,希望新品牌能像“石榴籽一样,颗颗红润、粒粒饱满”。
截至2025年6月,海底捞已成功孵化14个餐饮品牌,在全国开设126家门店。
这些品牌涵盖了烤肉、炸鸡、砂锅菜、烘焙、麻辣烫等多个细分领域,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特征。
在这些副牌中,“焰请烤肉铺子”表现最为亮眼。截至2025年6月,已在12省23城开设70家门店,是红石榴计划中规模最大的品牌,上半年营收近2亿元。
其他活跃品牌包括炸鸡品牌“小嗨爱炸”、烘焙品牌“拾耍”、自助小火锅“举高高”以及砂锅菜品牌“从前印象”等。
据餐饮见闻了解,其实海底捞的副牌探索并非始于今日。
早在2019—2021年间,海底捞就曾打过一场“快餐闪电战”,一举推出了多个快餐品牌。当时的海底捞希望通过低价策略快速占领市场,多款产品售价仅10元左右。
这场探索并未持续太久。
到2023年9月,海底捞早期推出的近10个副牌中,已有多个彻底退出市场,包括“秦小贤”“乔乔的粉”“骆大嫂水饺”“大牟田”等。
这些早期尝试虽然未能形成规模化发展,但为海底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23年,海底捞仅推出了3个子品牌,分别是囿吉山、焰请烤肉铺子和嗨捞火锅(后更名为小嗨火锅)。
随着“红石榴计划”在2024年8月的正式启动,海底捞的副牌发展迎来了战略性转折。
该计划由新任CEO苟轶群带领的“运营五虎将”亲自挂帅,从创业机制、产品创新、供应链保障、运营协同、营销支持五大方向全面支持。
主业承压下的必然选择
海底捞如此急于发展副牌的背后,是主业增长乏力的事实。
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207.03亿元,同比下降3.7%;净利润17.55亿元,同比下降13.7%。这几项核心指标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
餐厅运营数据也不容乐观。
今年上半年海底捞自营餐厅整体翻台率为3.8次/天,相比上年同期的4.2次/天有所下滑。
海底捞表示,这主要由于餐饮市场竞争加剧,顾客消费需求变化等影响。
海底捞面临的另一重压力是门店扩张的停滞。
2024年底海底捞品牌餐厅为1368家,即便在开放加盟后,仍少于2023年底的1374家。
在主营业务增长受限的情况下,发展副牌成为海底捞寻找新增长点的必然选择。
海底捞能够大规模发展副牌,离不开其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支撑。
海底捞旗下供应链企业蜀海供应链,已在全国布局40余个仓配物流中心,构建起覆盖全国90%城市的超级仓配网络。
其仓储运营总面积超48万平方米,配备超4000辆常温及冷链物流车,可实现全年全天候食材精准配送。
员工激励是另一关键因素。随着海底捞门店扩展陷入停滞,原有员工晋升渠道收窄,加入新品牌门店成为有晋升需求员工的新选择。
海底捞店员可以自行选择参与到新创业项目中去,海底捞现有的店长也可以选择参与到新项目的管理中,在管三至四个门店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多个门店带来的收益。
有海底捞员工透露:“海底捞这两年很难再开多少新店了,去新品牌发展空间大,晋升和收入提升的机会多。”
餐饮龙头的副牌竞赛
海底捞并非唯一痴迷于副牌经营的餐饮企业,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多家餐饮企业都在试图通过多品牌战略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西贝自2016年起,基本每年都会推出一个子品牌,也不断推翻原有的副牌,快速转向新的副牌。
2015年宣布进军快餐领域后,西贝陆续推出“西贝燕麦面”“贾国龙中国堡”“贾国龙小锅牛肉”等十余个副牌,却大多未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呷哺呷哺也是副牌经营的老玩家。
2016年,呷哺呷哺推出高端品牌湊湊火锅;2020年推出子品牌“in xiabuxiabu”;2022年,呷哺呷哺推出烧烤品牌趁烧,继续押注高端路线。
这些尝试结果各异:湊湊火锅保持运营,但翻台率偏低;in xiabuxiabu仅运营1年便关停;趁烧已于2024年末全部关店。
副牌战略的机遇与风险
尽管海底捞副牌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5.97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227%,但放在海底捞总营收中看,占比仅为2.9%,对整体业绩的拉动作用仍较为有限。
子品牌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海底捞董事会副主席兼执行董事周兆呈在某次活动中坦言,在拓展子品牌的过程中,“海底捞交了不少‘学费’,也吸取了诸多教训”。
海底捞早期推出的近10个副牌中,超半数已停业,多数品牌存活时间不足1年。
比如,小嗨火锅北京首店在今年3月底闭店,仅存活了1年半时间。
在餐饮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海底捞的“红石榴计划”像一场豪赌。
赌的是供应链优势能孕育出下一个明星品牌,赌的是内部创业机制能激发组织活力,更赌的是多品牌矩阵能抵御市场风险。
截至2025年6月,海底捞会员人数已突破2亿人。这个庞大的会员体系,若能成功打通至各个副牌,将形成令人艳羡的流量闭环。
“海底捞内部平均每天有200个创新项目在提报。”然而,创新项目的数量不等于成功的机会。
对现在的海底捞而言,比推出更多新品牌更重要的,或许是找到那个能真正承载起第二增长曲线的潜力股。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