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今年73岁,最近体检时查出了*高血压*,回家路上闷闷不乐。家里人也很紧张,生怕影响老人身体。第二天,王大爷邻居张阿姨来串门,无意说起自己胰岛素抵抗,也是在70多岁后才查出来。
两位老人凑在一起,聊着聊着,竟发现身边七八十岁的熟人一查体检,多少都有点“小毛病”。张阿姨突然一拍大腿:“你发现没,这些慢性病,似乎大家一到七十岁都开始冒头了?”王大爷愣了:“难道这些病,不是命里注定的‘大难关’?”这看似让人担心的问题,其实背后有着科学的答案。

在70岁以后,一些慢性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许多老人因此焦虑、紧张,甚至影响生活质量。但最新权威研究显示,有些常见健康问题,反而成了 “长寿的标记”。你知道吗?有两类病,其实无需过度恐慌,反而值得你多一份理性关注。
到底是哪两种病,为什么它们没那么可怕?又该如何科学管理?别急,答案就在下文。
有人说,“年纪大了,血压、血糖就跟着不听话起来。”这不是吓唬你。据中国疾控中心2019年健康统计数据显示:我国70-79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达66.7%,糖尿病患病率接近30%。
美国梅奥诊所最新研究也发现,欧美百岁以上老人中,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检出率分别为84%和33%。为什么一到七十岁,“慢性病”接连上门?

人体进入老年期,器官机能逐渐下降,血管弹性变弱,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这不是谁“没养好”,而是自然规律。正如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王主任所说,“老年高血压和老年糖尿病,往往是寿命延长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你年过七十血糖、血压才升高,说明你的其他器官运行良好,反而是一种‘福气’。”
国际权威《柳叶刀·老年医学》2022年度综述也提到,“许多健康长寿的老人,正是带着慢性病顽强生活。”合理的管理,让这些“伴随病”更多是“提醒自己需要合理养生”的哨兵,而不是“死亡信号”。
那么,哪些慢性病属于“长寿伴随病”?权威指南一致认为:老年高血压与2型糖尿病最为典型。只要症状不重、控制得当,对生活影响极小。
高血压:老龄化过程中,血管壁变硬、动脉弹性减退,高血压发病率会增加至70%以上。但与年轻人不同,老年轻中度高血压并不会明显增加中风、心衰风险。
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建议:80岁以下老年人血压控制目标在140/90mmHg,80岁以上患者则不必追求过低,一般<150/90mmHg即可。

2型糖尿病:70岁及以上人群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糖尿病发病率比60岁前提升近1倍。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8mmol/L以内,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7.5%左右,比中青年宽松。“血糖略高,只要没有低血糖、激烈波动,并不影响寿命和生活品质。”内分泌专家黄教授如是说。
所以,如果你年过七十才被诊断出轻度高血压或2型糖尿病,不必慌张,也别消极抗拒药物。和谐共处、科学管理,胜过一味盲目压制。
定期体检,关注身体数据变化:每半年做一次血压、血糖检测,建立健康档案。如出现异常,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不随意断药或自行减药。
适度运动、合理饮食:快走、太极、慢跑等运动可提升血管弹性,每次20-40分钟为宜。多吃新鲜蔬菜、低盐低糖,避免暴饮暴食。比如,一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主食换杂粮交替。

心理调适、家人支持:正确认知“长寿病”本质,不自责、不焦虑。家人应多陪伴,帮老人建立健康生活节奏。医学数据表明,良好情绪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新发风险(降低12.5%)。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柳叶刀·老年医学》2022年度综述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高龄老年人高血压管理共识》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王某, 黄某, 《健康长寿与慢性病共存关系研究》, 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