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爷今年74岁,最近在小区里成了大家议论的对象。每天下午天还没黑,他就拎着提篮去附近菜市场买菜,回来时顺便在广场遛遛弯,熟人见面都忍不住问:“张大爷,你咋身体这么硬朗?”
张大爷笑呵呵:“老了嘛,最怕哪儿坏,就得多动动!前阵体检,医生还说我‘骨头比年轻人还结实’呢!”许多邻居不解,同岁数的有的早已因病在家休养,张大爷却像岁月在他身上“网开一面”。到底他有啥秘诀?

其实,人过七十,如果还能坚持做到这5件事,离长寿真的不远了。你或许会惊讶,这5件看似普通的“小事”,其实是众多权威调查中最能预测健康长寿的指标。
尤其是第3件,很多人一直忽视,其实至关重要。那究竟是哪5件事?它们背后的健康道理又是什么?
哈佛大学一项针对2000名70~85岁老年人的长期随访发现:每天能独立行走10分钟以上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比瘫坐不动者低40%。散步不仅促进血液循环,还能维持关节灵活。例如,长时间不动,腿部肌肉会萎缩,骨密度也随之下降。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指出,独自下楼意味着肌力、反应和平衡能力尚佳,还能显著延缓“衰弱综合征”发生概率。就像水管常通水不易结垢,身体常活动,循环就顺畅。
建议每天上午或傍晚,选择空气清新、道路平坦的小区花园,坚持慢步走10~20分钟,注意穿防滑鞋,避免跌倒。不强迫快走,慢到可以边走边说话即可。
很多人认为,七十多岁做饭是累赘。但研究表明,坚持自己下厨房的老人认知功能下降风险降低18.3%。做饭并非简单体力劳动,还需要“动手+动脑+气味辨识”,对于脑部血流、记忆回路是双重刺激。
北京协和医院在《健康老龄生活方式与认知》报告中提示,老年人每日参与简单烹饪,无论是切菜、择菜、烹饪调味,同时还能提升食欲,减少营养不良发生率。

建议可以做家常菜、煮粥、焯蔬菜等简单菜式,材料提前收拾好,避免着急。油盐适量控量,预防“三高”。子女应多鼓励家中老人独立、参与家务,提升生活乐趣。
你以为老年人睡5小时就够?其实不然。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数据显示,70岁以上老年人每晚睡眠充足(6小时及以上),患高血压、糖尿病几率分别降低23.1%、17.7%。
更重要的是,夜间频繁起夜往往提示泌尿系统或心血管存在隐患。长期睡眠碎片化,会加速认知功能和免疫能力的下降。据《柳叶刀·老年健康》数据显示,每增加1次夜间起夜,跌倒及骨折风险升高15%。

建议坚持白天适量运动,下午4点后避免浓茶浓咖啡。保持规律作息,创造安静、遮光良好的卧室环境。如果每晚仍多次醒转,务必及早咨询专业医生,查明原因。
许多老人羞于谈“拉大便、撒小尿”,但殊不知,这两件基础小事,其实比“三高”更能影响健康寿命。中国健康养老白皮书统计,有长期便秘或排尿不畅的人群,因腹压增高、尿毒素积聚,心脑血管意外发生概率升高13.8%。
便秘是消化系统老化、活动减少和饮水不足等多因素共同导致。排尿不畅则可能提示前列腺、泌尿道、心脏泵血问题。保持“畅通”,其实就是维持代谢和循环正常运行。

建议多吃绿色蔬菜、喝足温水,坚持每日规律大便、排尿。如出现连续3天未解便、排尿异常,应及时就医排查基础疾病。
你还记得今天周几?能报出自家几个孙子名字?认知健康是长寿的重要基础。复旦大学一项追踪1200名老年人的分析发现,能准确记忆日期、家人姓名的老人,5年内重度痴呆发生率仅2.7%,而同龄人平均为15.9%。
记忆力保持良好,不仅意味着大脑结构和推进系统健康,还说明“社交能力”“生活独立性”处于较高水平。认知退化不仅影响生活品质,还会连带增加跌倒、感染等并发症风险。

建议每日主动回忆日期、家人信息,参加社区活动(如棋牌、阅读组),多与人语言交流,有助于激活大脑回路。如发现忘事频率增加,及时进行认知筛查。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健康老龄生活方式与认知》北京协和医院,2021年
《柳叶刀·老年健康》2020年第12卷
《中国老年医学生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健康养老白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2022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