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本号为公众号《校尉讲武堂》在头条的主账号,此外别无分号。
周六晚继续在视频号与西瓜视频同步直播,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过去看看。
引子:
众所皆知,世上的坏事,如果要区分程度,通常可以分成轻度、中度和重度,但如果涉及婆罗多,我们就一定要单独加上一档——印度,否则就无法完成对婆罗多的准确描述。
毫无疑问,在衡量国家、民族的羞耻心与道德感的时候,婆罗多也要单开一档。
毕竟,不管是全球宣讲还是全球诈骗,不管是轮奸蜥蜴还是公开拉屎,这种突破人类道德底线的奇葩行为,单独一件,也许个别国家能够干得出来,但能够集万般奇葩于一身的,除了印度,别的国家绝对做不到。
校尉一直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人民,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
国家行为都会受民意影响,尤其是婆罗多这种号称民主、实则民粹的国度,政客主导的国家行为,一定要符合民间的民粹情绪。
而所谓的民意,正是由个体认知汇聚而成,个体的认知水平,又不可能摆脱文化的影响。
因此,要分析印度的国家行为为何总是轻易突破人类道德底线,表现得毫无羞耻心,自然也要从他的文化基因中寻找答案。
那么,印度到底是什么文化呢?
答曰:最古老、最隐蔽、最无耻、最恶劣的殖民文化。
我们知道,印度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就是种姓制度。
这是一种融合了宗教歧视、政治歧视、人种歧视、民族歧视、职业歧视、性别歧视的文化怪胎——说实话,用文化二字来形容种姓制度,都是对文化的亵渎——因为就其本质而言,种姓制度就是最为落后的殖民体制。
这话一出,估计会有人站出来反对:印度的内部政治体制,怎么能说是殖民制度,难不成自己殖民自己?婆罗多再牛逼,大不了强奸妇女、强奸山羊、强奸蜥蜴,也没听说强奸自己!
的确,受限于生理条件,自己强奸自己,神通广大的婆罗多也做不到。除非他能像街霸游戏里的达尔锡一样,把第五肢也练到能够随意伸缩变形的程度,然后自己捅自己的屁眼。
街霸达尔锡
但自己殖民自己却有可能。
因为在不了解印度尤其是习惯了大一统文化环境的中国人看来,印度是一个国家、一个整体,但在种姓制度下,实际的印度,却始终只是由殖民统治阶层与被殖民、被统治阶层组成的缝合怪。
中国人把印度人都视为平等的人,但在印度的高种姓贵族眼中,低种姓的贱民,其实根本就不算人。
在法律层面,印度算是一个国家,在种族层面、在文化层面,印度从来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壹:何谓殖民
要判断种姓制度到底算不算殖民制度,首先要梳理一下殖民的概念。
英文殖民Colonization的词源,是拉丁文的colo,有耕种、培育、居住的意思。
也就是说,殖民的本意,是指对某个地区进行农业开发与定居,是个带点褒义的中性词。
欧洲列强启动全球殖民的时候,为了淡化自身的罪恶,便使用了殖民一词。
但不管用什么样的名词,都不会提高殖民者的道德水准,更改变不了殖民行为的罪恶本质。唯一的作用,就是把殖民这个中性词,变成了全球公认的贬义词,并且是非常恶劣的贬义词。
因为所谓的殖民,就是通过武装移民挤占殖民地的生存资源,这是一个残酷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掠夺、剥削、奴役,以及普遍性的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甚至是种族灭绝。
移民是个人行为,没有国家机器的背书,移民必须遵守对象国的法律。殖民是国家行为,得到了国家机器的背书,是对被殖民国家的大规模入侵,殖民者就是制定法律的统治者。
根据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梳理出殖民行为的三大标准:一是存在制度性、系统性、社会性的种族主义行为,比如大规模的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种族灭绝;二是存在基于种族差异而非阶级差异的压迫、掠夺、剥削与奴役;三是国家主导。
之所以有很多人下意识地否认种姓制度是殖民制度,主要两个原因。
一是殖民一词,是随着欧洲列强全球殖民流行起来的,已经与西方殖民历史牢牢绑定。因此,对于人类早期的殖民行为,在人们的脑海中,就被自动剔除了。
二是殖民行为总是伴随着外国入侵。婆罗多在自己国内搞殖民,就跟自己强奸自己一样,超出了正常人的理解范围。
但我们要知道,印度的种姓制度,源自三千年前的雅利安人入侵。
也就是说,种姓制度建立之初,就是外来侵略者创建的殖民体制,并且中间从未改变。我们不能因为它流传了三千多年,就抹杀掉它最原始的殖民属性。
人类文明的扩张,最初都带有一定的殖民性质,但随着时间推移,殖民性质会淡化甚至消失,只有印度是例外。
其中的关键,在于是否打破种族界限,完成了文化与民族的融合。
如果实现了融合,即便还有阶级矛盾,那也属于民族内部矛盾,不能视为殖民统治。如果双方始终不能融合,那就依然属于殖民。
比如满清入主中原,刚开始就带有明显的殖民特点,但随着文化、语言、文字以及生物基因层面的融合,以及大量汉人官僚进入统治阶层,其殖民色彩逐渐淡化。
再比如西班牙、葡萄牙对拉美的殖民,随着人种、文化的融合,现在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古巴等国,就不能继续视为殖民政权。
但种姓制度就是无限分层的种族制度,种姓制度统治下的印度,也就摆脱不了殖民体制的属性判定。
贰:种姓制度起源
很多人都不知道,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希特勒宣扬的雅利安种族主义,其实拥有共同的文化源头——雅利安种族优越论。
细说雅利安种族优越论之前,需要从两条故事线讲起。
其一是雅利安人的起源。
通常认为,雅利安人的源头,是生活在乌拉尔山脉一带的古印欧人,以游牧为生。
公元前2000年左右,地球进入小冰河期,古印欧人的草场被积雪覆盖。为了寻找新的栖息地,古印欧人开始向外迁徙。
其中一支西进欧洲,沿途与当地土著民族结合,逐渐形成了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希腊人等欧洲分支。
另外一支南下中亚,逐渐演变为雅利安人。抵达中亚之后,雅利安人又一分为二。一部分去了波斯高原,与本地民族结合形成波斯民族,另一部分进入印度,成为印度种姓制度之中的贵族。
还有一支向东进入中国,根据殷墟考古发现,这支古印欧人,很可能加入了中国古代的鬼方部落,被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歼灭,不过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争议。
大致理清雅利安人的起源,咱们就可以进入第二条故事线,雅利安种族优越论的起源。
在向南迁徙的过程中,古印欧人开始自称Aryan,也即雅利安人。也就是说,与欧洲白人一样,雅利安人也是古印欧人的分支,他俩是兄弟关系,并不能简单地将欧洲白人等同于雅利安人。
这是印度的婆罗门大祭司,虽然属于白人面相,但与欧洲白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一方面来源于几千年的气候差异、生活差异,另一方面则是源自基因差异。
在梵语和波斯语中,雅利安一词有高贵者、信仰者的含义。
补充一句,尽管今天的波斯语与梵语,已经属于两种语言,但它们都源自印欧语系。
波斯语更多地受阿拉伯语、突厥语影响,外来词汇占比达到一半。
但印度采取了种姓制度,作为贵族语言,梵语一直在高种姓的宗教祭司阶层内部流传,几乎没有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
从雅利安一词的原意就可以看出,在南下征服、融合土著民族的路程中,雅利安种族优越论就已经出现了萌芽。
在古代,这种情况很正常,任何一个征服土著民族的先进民族,都会不自觉地抬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因为这种征服,其实就是早期的殖民。作为殖民者,为了稳固统治地位,必须神化自身。
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000年前后,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为了巩固自身统治,雅利安人开创了婆罗门教,通过编造原人创世神话,创建了种姓制度。
根据这个神话,原人的身体分别生成了四大种姓:婆罗门自口生,刹帝利自臂生,吠舍自腿生,首陀罗自足生。
这四大种姓之中,前三者为雅利安人,后者为达罗毗荼人。
其中婆罗门为祭司阶层,掌握神权,地位最高;刹帝利为官员阶层,掌握行政权与军权,是婆罗门的打手,也属于高种姓;吠舍为普通平民阶层,从事农民、商人等职业。
至于首陀罗,则只能沦为纯粹的苦力,为高种姓的人提供服务。
从种姓划分就能看出,雅利安人内部,原本也存在阶级,婆罗门、刹帝利乃是统治阶级,吠舍则是被统治阶级。征服达罗毗荼人之后,吠舍才不再在雅利安人的阶级社会中垫底。
此外,四大种姓之外,还有所谓的贱民达利特,只能从事清理垃圾、打扫厕所、掏粪等不洁的职业,不允许与高种姓的人接触,甚至双方的影子都不能接触。
随着雅利安人势力的扩张,又不断有新的土著部落被征服。这些新近被征服的部落,大多也被列入贱民达利特。
可见,雅利安人推行的种姓制度,乃是典型的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种族压迫,符合殖民的本质特点。它的历史再悠久,依然也是殖民制度。
叁:雅利安种族优越论的另外两个分支
当今世界,有两大种族主义的文化源头,一个是犹太教建立的一神论宗教思想,另一个则是雅利安种族优越论。
巧合的是,这两大种族主义源头,都分裂出来了三种流派。
犹太教教义之下,分裂出了当今世界的三大一神论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雅利安种族优越论,也形成了三个分支,除了婆罗多的种姓制度,还有下面两个。
1.希特勒的雅利安种族主义
大约在18世纪,欧洲学者发现了梵语与拉丁语、希腊语的相似性,由此建立了印欧语系、印欧人种的概念。
到19世纪,为了彰显西方殖民者的种族优越感,欧洲学者又对梵语中的雅利安一词进行了发挥,宣称雅利安人乃是欧洲人的祖先,是高等文明的创造者。
在此基础上,希特勒发明了雅利安种族主义,宣称金发碧眼的日耳曼人才是最纯正的雅利安人,是最尊贵的种族,同时还担负着消灭劣等民族的天命。
雅利安种族主义理论成型后,就变成了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发动侵略战争的理论依据。
作为最为伟大的嘲讽大师,历史在这里忍不住又嘲讽了一下犹太人:他们发明了犹太教,认定世间只有犹太人才有资格信奉上帝,认定上帝只庇佑犹太人,认定其他民族都是上帝赐予犹太人的人形牲畜,奠定了西方种族主义的思想基础,犹太教所衍生出来的基督教,就此成为西方殖民者全球殖民、种族灭绝原住民的理论依据与精神支柱,然后犹太人自身,又变成了种族主义最大的牺牲品!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历史的回旋镖,始终在空中盘旋,任何一个狂妄自大的民族,都会被它狠狠收拾。
相比欧洲列强殖民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族主义,希特勒宣扬的雅利安种族主义,更强调人种、民族差异,可以算是白人至上主义的一个分支,而列强的殖民行为,则既有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也有基督教源自一神论的极端宗教思想。
在历史的阴差阳错之下,西方殖民者并没有得到清算,因此,他们所代表的白人至上主义、极端宗教思想,并没有得到深刻的揭露,更没有得到历史的审判。
相反,美术生的雅利安大业彻底失败,因此,美术生推行的纳粹思想、雅利安种族主义也被彻底批臭。
从雅利安种族主义的发展历史就能看出,实际上,希特勒以及之前的欧洲学者,只是借用了雅利安这个词来推行白人至上主义,不管是生物基因层面还是文化基因层面,日耳曼人与真正的雅利安人,并没有太多的交集。
包括希特勒钦定的金发碧眼雅利安人形象,与雅利安人血统最为干净的印度婆罗门,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因为后者都是黑色头发,眼睛则偏棕褐色。
这是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夫妻,虽然都是雅利安人,不过穆克什是吠舍,血统受到污染,因此肤色偏黑;他夫人是婆罗门,血统相对干净,因此带有明显的白人特征,但与欧洲白人也有明显的区别。
这是雅利安人的基因分布图。
图中明显可以看出,代表雅利安人的R1a基因,主要分布在中亚、南亚,欧洲的血缘相当稀薄。
实际上,缺乏历史传承的民族,通常都有乱认祖宗的习惯。比如土耳其人为了攀附突厥血统,将16个历史上的突厥国家都视为自己的祖宗,但土耳其人的突厥基因占比,却连10%都不到。
埃苏丹与16个突厥祖宗
所谓拉虎皮、做大旗,在很多时候,认个牛逼的祖宗,确实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对中国人来说,这事挺难。因为国家有信史记载、家族有家谱传承、基因也非常干净,乱认祖宗,不仅很难蒙混过关,还会遭到集体唾弃——三姓家奴、认贼作父、数典忘祖这样的骂名,除了石敬瑭这样的极品,没有几个人能够承受。
但对欧洲、西亚一带的人来说,这事就很容易。他们既没信史也没家谱,加上人种混杂,什么基因都能扯上一点,因此,只要属于白人,不管哪个牛逼的历史民族、历史人物,他们都能认作祖宗——希腊牛逼,他们就是希腊文化的传承者,罗马牛逼,他们就是罗马帝国继承人,雅利安这个词自带种族优越感,他们就是雅利安人……
更重要的是,在西方文化中,乱认祖宗,并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道德负担。
校尉相信,随着时代变迁,如果中华文明重新登顶并维持那么两三百年,一定会有很多白人学者跳出来,论证华夏先民才是白人的祖宗。
2.伊朗与雅利安种族优越论
客观评价,就现实表现而言,伊朗的种族主义并不明显,但在文化层面,他们同样受到了雅利安种族优越论的影响。
关于这一点,从伊朗改名就能看出。
在历史上,伊朗一直叫做波斯,大家熟悉的伊朗高原,原来一直叫做波斯高原。
到1934年,随着欧洲学者对古雅利安人的发掘、演绎与吹捧,尤其是希特勒开始推行雅利安种族主义,为了拉近与德国的距离,为了削弱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的影响力以更好地在文化上靠拢西方,同时也是为了强化内部民族认同,时任波斯国王礼萨·汗将波斯更名为伊朗。
为什么更名伊朗而不是别的什么名字?
因为伊朗一词的本意,就是雅利安人的居住地。伊朗国名只是音译,如果意译,那就是雅利安国。
Iran、Aryan,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变迁和改成英语之后的发音变化,但我们依然能够听出,这两个词的发音方式高度一致。
作为雅利安人与波斯帝国的双料传承人,伊朗人有着特殊的骄傲。
正是因为这种骄傲,阿拉伯人崛起时,为了生存,波斯人不得不选择皈依伊斯兰教,但在皈依的同时,他们又顽固地选择了伊斯兰教的小宗什叶派,以维持自己的民族独立性。
同样还是因为这种骄傲,伊斯兰革命之后,为了抵制美国与苏联的影响,霍梅尼又喊出了“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口号。
有意思的是,曾经被波斯人拼命拒绝的伊斯兰教,发展到今天,却变成了波斯人抵制外来文化的思想武器。
可见,发展到今天,伊朗的民族自尊心,主要源于三部分:一是雅利安种族优越论,二是雅利安人建立的波斯古文明,三是什叶派老大的宗教地位。
礼萨·汗所代表的世俗化力量上台,就会通过宣扬民族主义、引入西方文化来对抗宗教势力;宗教势力上台,则会通过宣扬宗教思想、民族主义来对抗外来文化。
也就是说,不管是世俗化力量还是宗教力量,都要借重民族主义,都要借重雅利安种族优越论。
正因如此,伊斯兰革命胜利后,霍梅尼将伊朗帝国更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继续保留了伊朗这个带有强烈雅利安种族优越论色彩的国名。
理解了这点就会明白,为什么伊朗在骨子里看不起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只有带着雅利安人基因的欧洲裔白人,才有资格与他们并列。
伊朗没有发生恶性的种族主义事件,不是不想,而是实力不允许。
肆:何谓道德
在讨论印度种姓制度与道德沦丧的内在联系之前,还要梳理一下,到底什么是道德。
关于道德,并无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百度词条上的两句描述。
其一: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其二: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校尉认为,道德的本质,可以如此界定:
一是社会性。
有社会,才会有道德。
对于独来独往的野兽来说,只有生存本能、没有道德意识。但对于群居型的智慧生命来说,就一定要通过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调节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以维护种族的集体利益。
这些被广泛接受、严格遵守的行为规范,就是道德。
不止人类,包括象群、猴群、狮群、狼群,在它们内部,同样存在行为规范,比如集体照顾、保护幼崽,这种源自动物生存本能的自我约束、自我牺牲,也即道德的雏形。
二是向善性。
前面说了,道德体系的存在意义,在于调节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关系,以更好地维护种群的集体利益。
这既符合人类的生存本能,也符合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因此,人类社会的道德,最初都是向善的。
三是扭曲性。
道德本是有利于人类集体生存利益的规则体系,不过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居于绝对少数的统治阶层,为了自身的利益,却总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来歪曲道德的本意,甚至凭空制造新的道德标准。
原本导人向善的道德体系,反而变成了统治阶层作恶的道具。
印度的种姓制度,便是人为扭曲的道德体系。
四是局限性。
既然道德具有社会属性,那么,它就一定会有适用的范围。
人类的道德体系,不能适用于动物;统治阶层设定的道德体系,只会约束被统治阶层而不会约束自己;东方文明的道德体系,同样很难适用于西方文明。
五是普适性。
虽然道德有局限性,但也有普适性。
因为道德乃是人性的自然延伸,而人性是相通的。对弱者的同情、对幼崽的关爱、对公平的期望、对特权的反抗,乃是任何一种人类文明天然具备的道德精神。
区别在于,在某些人类社会中,这些最基本的道德精神,也被统治者强行扭曲。
这种扭曲,同样在印度的种姓制度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伍:种姓制度无道德
理解了道德的五性:社会性、向善性、扭曲性、局限性、普适性,尤其是理解了道德的扭曲性与局限性,我们就会很自然地得出结论,越是等级森严的社会,道德体系越是被扭曲,道德体系越是分层化、原子化、差异化。
统治阶层内部,会有严格的道德标准,中国的君子风度、西方的贵族范,便是统治阶层内部道德标准的体现形式。
在面对被统治阶层时,统治阶层的道德标准就会大打折扣。
但不管怎么说,如果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属于同一民族,统治阶层的道德双标就不能太过分。
比如古代中国,既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也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可一旦阶层差异与种族差异绑定,就不再是道德标准打折扣的问题,而是不同阶层、不同种族采取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的问题。
很不幸,印度的种姓制度,就是阶级与种族绑定的道德体系、在不同的种姓分别独立运行的多套道德体系。
在种姓制度下,高种姓可以任意作践低种姓,殴打、强奸、伤害甚至是杀死,却没有任何道德风险。即便在法律层面,根据《摩奴法典》,高种姓杀死首陀罗,也只需赔偿牲畜。
一个国家的道德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精英阶层决定的。既然作为印度精英的高种姓在面对低种姓时毫无道德可言,自然,我们也不能奢望,印度的低种姓人群会有多高的道德标准。
老人家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子贡救人却拒绝接受奖励,也被孔夫子严厉批评,因为子贡人为抬高了做好事的标准,非但不能导人向善,反而劝退了很多想做好事的人。
道德体系的建立,必须因势利导。对于底层百姓来说,如果遵守道德不能获得奖励、违背道德也不会得到惩罚,那么,他们就一定会趋向于违背道德。
因为真正的道德,从来都是通过压制个人欲望来保证最大的社会公平。
反言之,任何一种罔顾人类集体利益、无限放大个人欲望与小集体欲望的价值体系,必然都是不道德的。
种族主义、阶级社会最大的原罪,就是通过设立虚伪的道德体系,堂而皇之地牺牲掉大多数人的利益,来维护处于统治地位的少数人的利益。
这种虚伪的道德体系,其本质是反道德的。
因此,别看印度自诩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只要没有彻底废除种姓制度,它就依然只是一个反道德的殖民国家。
并且,它不止是继承了种姓制度的殖民基因,还继承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基因。
结语:
种姓等于社会分化。
种姓制度必然是阶级社会。
通过种姓与阶级的绑定,雅利安人完美地殖民了印度几千年。
但这种基于种族的阶级分层并非全部,相反,它会继续向社会结构的所有维度扩散,比如民族的分层、部落的分层、地域的分层、语言文字的分层、文化的分层、性别的分层、职业的分层。
同为婆罗门,印度首富的夫人也必须跪迎大祭司,别人甚至连跪的资格都没有
更致命的是,这种分层,符合印度的道德与法律。
这种普遍性的歧视,不仅导致印度人分成了无数个层级,也导致印度人分成了无数个群体。
即便是最为低贱的达利特,在他们内部,捡垃圾的也看不起掏粪的。
同样繁衍生息了几千年,为什么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大一统的国家,并且通过融合周边少数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而印度却始终是一个人种、民族、宗教、文化的大杂烩?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古代中国只有阶级没有种姓,而印度不但有阶级更有种姓。
种姓等于全民反智。
种姓制度必然是愚民社会。
通过愚民统治,印度不仅维持了底层民众的反智,其统治阶层的智力水平也在不断下降——一个靠血统就能维持下去的统治制度,统治者根本不可能开发出高深的政治智慧与政治文明。
我们知道,社会管理需要智慧,被管理者越聪明,对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高。
因此,种姓制度的愚民效应,不仅体现在普遍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低种姓身上,也体现在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种姓身上。
老仙赢学无往不利,其坚实的社会根基,正是印度社会的全民反智。
满清为什么出现文化倒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带有部分种姓制度的色彩。
种姓等于道德沦丧。
种姓制度必然是丛林社会。
一个靠种族、民族、职业、性别等身份属性区分高低贵贱的国家,就好比靠动物种类决定食物链地位的丛林社会,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道德 。
在种姓制度下,高种姓的地位,不是来自于高尚的品德,低种姓的逆袭,同样与品德无关。
印度人在国际上种种突破道德底线的表演,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内部种姓制度本身的道德沦丧。
在国内种姓制度丛林社会中养成的习惯,被他们无缝转嫁到了国际社会。
种姓制度的瓜藤上,即便嫁接了所谓的西方民主,也结不出现代文明的果实。
这不仅是制度的落后,并且是文明与文化的落后。
更新时间:2025-07-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