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接下来的六年,全世界都被卷进这场浩劫。战火烧遍半个地球,死亡人数超过7000。中苏两国的伤亡合计就超过2600万,这已经不是战争,是人类的灾难。

可让人惊奇的是,这场大火居然是被一个GDP只占全球7%的国家点起来的。
德国不大不小,还没完全从一战的废墟里爬出来,怎么突然就敢挑战整个世界?它的盟友阵容看着也不顶事,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放在今天都像是“陪跑组合”。
掰着手指头数一数,美、苏、英、法这些国家哪个都比它有家底。可偏偏是德国先动手,还真的打出了点气势。1939年到1941年,德国几乎横扫西欧,连巴黎都成了它的“打卡地标”。
到底是德国太强,还是世界太糊?它到底靠什么撑起了这场几近疯狂的战争豪赌?

要说德国哪来的胆量,得先看是谁在背后点了火。别看战争后期各国看着义愤填膺,其实英美早年对德国的“崛起”是一边摇头一边送钱。
早在1929年,德国的外资里有70%是美国资本。什么“道威斯计划”、什么“扬格计划”,就是美金在给德国造坦克。数据显示,德国的军费开支占GDP的四分之三,而这些钱,大部分不是自己印的,是贷款来的。
英国1932年搞了个《洛桑协定》,直接给德国削掉了80%的战争赔款,相当于直接给它军工解封。一边说“要和平”,一边变相鼓励德国扩军。

英美并不是傻,他们知道希特勒好战,也知道德国野心不小。但他们更怕的是苏联。苏联搞五年计划,工业猛涨140%,这速度把资本主义国家都吓出冷汗。
所以,西方开始打起“祸水东引”的算盘。你想打苏联?好啊,我们不拦你,甚至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1938年慕尼黑会议就是这一逻辑的巅峰。德国吞并苏台德,英法居然点头答应。
丘吉尔后来都承认:当时西方就是想把德国当作锁住苏联的“栓狗链”。

但希特勒不是傻子。他嘴上喊着反共,背地里却和苏联签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把英法都晾在一边,他知道英国海军封锁严,德国工业的命脉指不定哪天就被卡死。所以他先打西线,抢资源,抢时间,为东线做准备。
这是生存策略。

德国敢打苏联,真不是瞎冲动。他是真以为苏联是个“破房子”。
这误判从哪来?得从1939年的冬季战争说起。当时苏联打芬兰,按理说是以大欺小,结果打得灰头土脸。苏军死伤20万,芬兰才2.5万。这下德国参谋部集体点头:苏联虚得很,连个小国都啃不下来。
再加上东欧地形平坦,是坦克的天堂。德国坦克元老古德里安在《注意!坦克!》里写过,三个月就能推进到乌拉尔山脉。

但是希特勒身边的“盟友”也没帮上忙。芬兰那边,曼纳海姆不是不想打,而是心里清楚苏联硬得很,真动手自己也得吃亏。所以他在列宁格勒战线摸鱼,德国原计划牵制百万苏军的梦想,直接泡汤。
更大的问题,是德国的经济压力。到1940年,德国国债已经飙到380亿帝国马克,占GDP的85%。
他们本来想靠打下苏联解决问题。那里有石油、有粮食、有工业基地,抢到就是续命。但他们漏算了一个东西,苏联的冬天。

1941年冬天,德军冻伤减员30万人,他们以为能闪电战解决问题,结果被冻成了冰雕。
这场赌局,德国下得太大,苏联却一点没倒。反而德国自己开始摇摇欲坠。
很多人说,希特勒疯了,怎么敢和全世界硬刚。但真相是,他不是疯,是被历史和债务逼疯的。
德国和法国之间的仇,早在1870年就种下了。三次大战,两国互相掐得你死我活。1923年法国占领德国鲁尔区,直接把德国通胀打到3亿倍,面包涨价比火箭还快。
德国人心态崩了,民意一边倒地支持“复仇”。

1933年纳粹上台,宣传机器开足马力。“反法”成了主旋律。当时慕尼黑大学的研究显示,德国民众的愤怒更多是对法国而不是苏联。这就是希特勒政治资本的来源。
但光有民意不够打仗,还得有钱。于是德国政府搞了个“梅福券”,其实就是短期债券,发了120亿马克。这钱怎么还?只能靠战争。你不打出去掠夺,就还不起债。
这就是战争机器的本质:债催的。
而德国最缺的两样东西,刚好是现代战争的命门,石油和橡胶。1941年,他们的石油储备只够打三个月,指望的是从苏联抢。但苏联没那么好抢,冬天一来,德军直接罢工。

德国也不是没搞到点东西。比如1940年掠夺了法国的黄金储备2460吨,勉强续了口气。可是杯水车薪。
有人说德国的“闪电战”很厉害,其实那是被逼出来的极限操作。他们知道,拖不起,只能赌快赢。这逻辑其实和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次贷模型”很像,高杠杆、高回报、高风险,一旦失败就是彻底崩盘。
德国之所以敢“单挑全世界”,其实是被地缘政治、经济危机和历史仇恨推着走的赌徒。他们不是无所畏惧,而是退无可退。

英美的绥靖政策给了它起步资金,苏联的外强中干让它误判形势,自己债台高筑又让它必须出击。三条路堵死一条,剩下的就是一条看似能赢的“军事捷径”。
但这条路,注定走不远。再快的闪电战,也打不赢漫长的冬天;再强的军队,也扛不住经济的崩塌。
这场战争,德国最终输在了它最依赖的那把“双刃剑”上。军事优势,顶多能赢一场仗;而战略错误、经济负担和道义缺失,才是真正的致命伤。
参考信息:田洪远, and 赖宝成. "简析德国发动二战的经济因素." 社科纵横 5(2015):4.
张继平. "希特勒不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吗?——评A·J·P泰勒《二战根源》."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4(1985):9.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