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35年后,一位中央调查部的老领导站出来说了一句话,才让世人知道:这个普通干部,其实是潜伏时间最长的地下党员之一!
这位英雄就是阎又文。那么,究竟要有多大的定力,才能让他把秘密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年仅23岁的阎又文正在山西大学法学院读书。
他家境并不富裕,但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学校里成绩名列前茅。
那个年代的青年学生,几乎都有一颗报国的心。阎又文也不例外,当战火蔓延到山西时,他毅然决然地放下了书本,走出校园。
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阎又文选择前往延安,那里是当时进步青年心中的革命圣地。

1938年9月,经过严格的考察,阎又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组织上很快发现这个年轻人有着过人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于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摆在了他面前:回到国统区,潜伏在国民党将领傅作义身边,为党搜集情报!
阎又文和傅作义是同乡,这给他提供了接近目标的便利条件。凭借着出色的能力和机智的头脑,阎又文很快就得到了傅作义的赏识。
从一名普通文职人员,阎又文迅速晋升为傅作义的私人秘书,负责处理各种机密文件和重要事务。

傅作义对这个聪明能干的年轻人越来越信任,甚至将他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阎又文的真实身份只有他自己知道。
表面上,他是国民党军队中一名受人尊敬的军官;实际上,他时刻牢记着自己的党员身份,在危险的环境中为革命事业默默工作。
每一份经手的作战计划、每一个参与的军事会议,都可能成为他向组织传递的重要情报。

1939年底,国民党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清党"行动,大量地下党员被捕。
阎又文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的独自潜伏生涯。这七年对于阎又文来说,无疑是最艰难的考验。
没有组织的指导,没有同志的支持,阎又文只能凭借自己的判断和信念坚持下去。每天,他都要面临无数次的考验和诱惑。
傅作义对他越来越信任,甚至多次表示要推荐他入国民党,这对阎又文来说是巨大的精神压力。

一方面,他必须表现得足够忠诚才能留在傅作义身边;另一方面,他又不能真正背叛自己的信仰。
在这七年中,阎又文靠着坚定的信念和超强的心理素质,巧妙地周旋于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他不得不参加各种国民党的活动,听各种反共的言论,甚至有时候不得不附和一些与自己信仰相悖的观点。
这些都让他内心备受煎熬,但他从未动摇过自己的立场。

即使在最孤独无助的时刻,阎又文也从未想过放弃。
他始终相信,组织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重新联系上他。这份坚持和等待,终于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得到了回报。
组织派出了一名特派员王玉,化装成皮货商来到阎又文工作的地方。经过一系列秘密接头,组织终于重新联系上了这位失联七年的同志。
当王玉告诉阎又文"组织一直没有忘记你"时,阎又文激动得几乎落泪。七年的等待和坚持没有白费,他终于又能为党工作了。

重新建立联系后,阎又文的情报工作变得更加重要和紧张。这时的他已经是傅作义军中的少将,有权接触到更多机密信息。
1946年9月,阎又文奉命起草了傅作义致毛泽东的公开信,这封信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北平的和平解放埋下伏笔。
1948年10月,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展开,平津战役即将打响。此时的阎又文已经成为了中共在国民党军队中的重要情报来源。

他冒着巨大风险,向组织提供了傅作义的详细作战计划,使中共领导层能够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战争的关键时刻,阎又文更是充分利用自己与傅作义的密切关系,向他分析时局,劝说他接受和平解放的方案。
在阎又文及其他进步人士的影响下,傅作义最终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放弃抵抗,和平解放北平。

1949年1月,阎又文参与了北平和谈的全过程,并在新闻发布会上宣读和平协议。
当他站在台上宣读这份历史性文件时,内心一定充满了自豪和激动。
这一刻,他不仅是作为傅作义的秘书,更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见证着自己多年潜伏工作的重大成果。
北平的和平解放,避免了一场可能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文物损毁的战争,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而阎又文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虽然鲜为人知,但确实功不可没。

北平解放后,阎又文没有像其他起义将领那样受到公开表彰。组织上给他安排的工作很普通,先是在水利部,后来又调到农业部。
他的军衔还在,工资待遇也不错,但就是个普通的部级干部,没什么特殊待遇。
阎又文从来没有抱怨过。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必须保密,因为还有很多地下工作者的安全需要保护。
他跟妻子说自己是起义人员,妻子信了。孩子们问起爸爸的过去,他也只是含糊其辞。

有时候老战友聚会,有人半开玩笑说阎又文肯定是共产党派来的,阎又文就笑笑不说话。
1962年初,阎又文的身体开始出问题。他总是咳嗽,晚上睡不好觉。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肺部有问题,需要住院治疗。阎又文住了大半年的院,病情时好时坏。
9月的一天,阎又文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他让家人都出去,只留下组织上派来的联系人罗青长在病房里。
阎又文握着罗青长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我这辈子没什么遗憾了。如果家里有什么事情,记得……找组织。"说完这句话,阎又文闭上了眼睛,年仅48岁。

葬礼办得很简单。来的都是水利部和农业部的同事,没有什么特殊的悼词,也没有什么表彰。
35年后,1997年7月,罗青长在一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很简单,就叫《丹心一片照后人——怀念战友阎又文同志》。
在这篇文章里,罗青长详细讲述了阎又文的真实身份和他的贡献。
文章发表后,人们这才知道,原来当年北平能和平解放,这个叫阎又文的人起了那么大的作用。

阎又文的子女看到这篇文章,坐在家里哭了很久。他们终于明白了父亲那些奇怪的举动,明白了他为什么总是那么忙,为什么临终时说要"找组织"。
母亲也哭了,她说早该猜到的,丈夫那么多年从来不让她碰他的公文包,每次有人来找他说事都要让家人回避。
这篇文章发表后,中央正式认定阎又文为“共产党员”,他的党龄从1938年9月算起。
这个认定来得太晚了,但对阎又文来说,或许这本来就不重要。他从来不是为了名声和表彰才做这些事的。

一个人究竟要有多坚定的信仰,才能把秘密守24年?要有多强大的内心,才能在敌营里装了十几年还不露破绽?
阎又文做到了,他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彻底的谜。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是那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人!
信息来源
1. 《丹心一片照后人——怀念战友阎又文同志》,罗青长,1997年7月发表于《炎黄春秋》
2. 《中共隐蔽战线纪实》,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
3. 《傅作义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
4. 《北平和平解放前后》,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出版社,1999年
5. 《中央调查部秘档》,沈醉、文强口述,群众出版社,2002年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