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汕尾,一罐混凝土稳稳注入核岛基坑,这个酝酿近四十年的“能源巨无霸”终于正式拉开建设大幕。
1252亿元,这串足以震动能源界的投资数字,对应着每年520亿度的发电量。
它相当于近千万户家庭一整年的用电总和,也相当于为广东每年省下1577万吨标准煤。
可我国建核电规模本就稳居全球第一,为何还要在粤东沿海砸下如此重注?
陆丰核电的开工,从来不是偶然的决策,而是多重需求叠加的必然结果。
2024年,广东用电量已经突破9121亿千瓦时,成为全国首个用电量迈过9000亿大关的省份。
但本地发电量仅有6955亿千瓦时,近2200亿千瓦时的缺口需要外部补充,电力“瓶颈”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硬约束。
随着智能时代到来,广东的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用电量持续飙升。
2024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61%,信息传输等服务业用电量也增长7.22%。
这些行业不仅用电量大,还对电力稳定性要求极高,而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受天气影响较大,难以完全满足需求。
除此之外广东绿电市场也正在爆发,预计2025年绿电零售交易签约量将超过100亿千瓦时。
但新能源装机占比仅30%,核电作为稳定的清洁能源,自然成为填补缺口的关键选项。
全球核电复苏的大背景为项目开工提供了契机。
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全球核电行业沉寂了十年,如今随着气候变化压力增大,各国纷纷重新审视核电价值。
欧洲部分国家调整退出节奏,美国计划25年内将核电产能提升四倍,而中国早已成为全球在建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连续四年年均核准10台以上核电机组。
在这样的趋势下,陆丰核电的开工,既是响应国内能源需求,也是顺应全球能源转型的潮流。
解决电力刚需的需求明确,陆丰核电在硬件配置上也拿出了匹配规模的投入和技术储备。
这份总投资超千亿的工程,从选址到技术都经过了反复考量,每一项配置都指向“安全高效”的核心目标。
陆丰核电项目总规划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747万千瓦,差不多是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
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能发出520亿千瓦时电量,这个数字比目前秦山核电站的年发电量还要高出一截,足够满足数千万家庭的年用电需求。
这样的规模背后是千亿级的投资支撑。
项目总投资达到1252亿元,约合120亿美元,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推进模式。
目前已经获批的4台机组中,5号机组早在2022年9月就已开工,6号机组于2023年8月跟进。
2025年2月1号机组核岛浇筑第一罐混凝土,标志着项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3、4号机组则在前期筹备中,整个建设节奏有序推进。
技术配置上,陆丰核电采用了“双三代技术并行”的模式,展现了成熟的技术储备。
1号和2号机组使用CAP1000三代技术,单台容量125万千瓦,最大的优势在于被动冷却系统。
即便发生事故,依靠自然循环就能维持72小时冷却,不需要人工干预,容错率比二代技术提高三倍。
这种技术还大幅提高了预制件比例,达到85%,能让现场工期缩短30%,辐射风险降低50%。
5号、6号及后续的3号、4号机组则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技术,这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也是中国核电的“国家名片”。
它首创177盒燃料组件堆芯设计,能实现18个月长换料周期,发电效率更高。
安全性能上更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抗震设计标准达到0.3g,相当于能抵御9级地震,还具备抗大飞机撞击的能力。
选址也是项目重要的配置优势。
陆丰核电位于碣石镇以南的田尾山北侧,距市区约26公里,紧临海边。
这里不仅海水冷却资源充足,能满足机组散热需求,还靠近珠三角用电中心,电网稳定性强,电力输送时损耗少、不易掉链子。
同时,粤东地区人口密度较低,避开了人员密集区域,从地理上降低了安全风险。
这样的投入和技术配置,注定了陆丰核电开工不是孤立事件,其产生的影响正从也广东粤东向更广范围扩散。
陆丰核电开工最直接的影响是为广东能源安全提供保障。
按照年发电量520亿千瓦时计算,项目全部投产后,每年能等效替代1577万吨标准煤。
减少426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这相当于种了11.7万公顷的林子。
对于电力缺口巨大的广东来说,这部分电力能直接填补缺口,减少对火电的依赖。
对区域经济而言,这个超千亿项目无疑是强力引擎。
建设期间,就能直接激活建筑材料、器材制造、施工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链,带动周边相关行业订单增长。
像“华龙一号”单台机组就能拉动300亿元产值,陆丰核电6台机组全部建成后,对产业链的带动效应将十分显著。
除此之外汕尾作为珠三角的“探路先锋”,借助陆丰核电项目能进一步巩固粤东“桥头堡”地位,辐射周边革命老区发展。
不过,项目带来的影响也并非全是正面声音,争议和担忧始终存在。
环保组织最担心的是项目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当地渔民则忧虑核冷却水排放会改变鱼类迁徙路径,影响养殖业收益。
虽然项目选址时避开了生态敏感区,冷却水处理后才排放,但福岛核事故的记忆让公众对核安全始终保持警惕。
面对这些担忧,项目方也在积极应对。
在技术上,无论是“华龙一号”还是CAP1000,都经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审查,从设计上降低风险。
这些措施正在逐步缓解外界的焦虑,但要完全消除疑虑,还需要长期的实践检验。
陆丰核电的开工,是中国核电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场投资巨大的能源工程,不仅为广东的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体现了中国核电的未来出路。
在全球核电复苏的浪潮中,中国的出路在于坚持自主技术创新。
中国核电正在以更成熟的技术、更严谨的态度、更全面的考量,在清洁能源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