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你可能不愿承认,但是这就是现在的现实。
在五个孩子里,其实就有一个想过一走了之。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见过这样的画面,在医院候诊区里,甚至吊着点滴的初中生还在写卷子。
而在旁边戴眼镜的孩子也是抱着练习册不抬头。
有些医生会提醒家长孩子已经出现轻生念头,需要立刻干预。
而遇到这种情况,家人首先问的竟然是能不能“等高三考完再说”。
其实这样的画面并不稀奇,现在都在说“双减”来了,可是教室内外的竞速并没停。
在七月份的时候,中国新闻周刊就写了无锡一所公立小学的期末备考。
大概内容是五年级用二十天硬啃十套模拟卷,而且难点没吃透就开始加考。
再比如杭州一年级的小朋友刚熟悉拼音,在期末前每周模拟一次,老师在家长群里还要晒平均分、分数段,考得好的要举着卷子拍照公示。
这不得不让人感觉其实孩子刚适应规则,家长就在被点名,压力自然不断。
在三月份的时候,东楚网晒出两组更刺眼的数字。
你敢相信吗?72.34%的初中生睡不满8小时,而且62.5%的高中生连7小时都捞不着。
这时候肯定会有人都说现在的孩子娇气,“抗压不行”,可无论换成任何一个成年人,连轴转其实也顶不住。
在家门外更是热闹。
在六月份的时候,中国青年网报道了河北保定一个四天“提分班”,宣称中考保底涨50分,学费30万,折合一天七万五。
这完全可以说是天价补习班了?
虽然在被举报后下架,可其实“更贵更猛”的课依旧有人追。
据相关数据表明,其实城市里不少家庭一年都能挣30到60万,虽然表面体面,但其实把三成以上收入都投进了教育,甚至还有负债情况。
其实现阶段社会,因学习压力产生的悲剧并不少。
就比如在上海,一个19岁的学霸,就因为小三门差6分满分,自己觉得无缘清北强基,于是便从17楼一跃而下。
而北大的调查则更是直白。
其调查显示,每五名学生,就有一人因为学习压力动过极端的念头。
不止如此,在2023年的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也给出过检出率。
数据显示高中生有40%,初中生有30%,最让人不敢相信的便是小学生也到了10%。
这些可仅仅是数字这么简单,而且都是活生生的家庭。
而且对此家长的焦虑里并不只有粗暴,甚至还有失控的爱。
解放日报曾经写过一个13岁的北京重点中学学生,小谭,成绩常年年级前二十,钢琴和歌剧也拿得出手。
这样看,其实这位学生是十分优秀的。
但是就因为母亲出身名校,课程、兴趣班、竞赛被一路排满,这就导致孩子几乎没有自主空间。
就算当时小谭被确诊抑郁后,母亲还是要他“咬牙跟上”,于是撑不住只能开始自残,最后休学两年。
相信很多学生都在心里默默地给父母说过这句话:既然你觉得读书那么容易,为什么不自己去考一次?
电视为了警醒一种父母,其实也不少播出相关报道。
就在电视节目《你好儿科医生》里,14岁的江江吞下一整瓶抗抑郁药,被抢救回到ICU后,任谁都会赶紧照顾孩子。
但是江江的母亲却在这种时候递给她的第一样东西是一本书。
那为什么很多家长变成这么冷漠的“逼学习机器”?
其实答案并不难知道,因为资源的门槛就摆在那儿。
在江苏中考的时候,普高录取率竟然才刚过一半,而在天津部分地区更低,四成左右。
这一组数据意味着什么呢?
其实就意味着,一半甚至更多的初中生是进不了普高的,只能去职高。
其实多数家长心里有一道分界线,如果越不过去就像掉了队。
再比如河南130万考生,但985的录取率只有约1.1%。
其实这个现状培训机构看得最清楚。
就比如多数机构会开设“抢跑计划”,而且是一波接一波,甚至还有所谓的“海淀真题”直接被炒到几千一套,这么贵的情况下甚至还要抢。
而且其实卷的花样也在变,很多家长也开始转变思路。
就比如在上海有家长三年投了80万去冲机器人竞赛,想拿名校的科创特长生名额。
但是到了现场才发现同类证书的孩子有两千多人,只能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而在心理科诊室里,另一串词也是被反复提及,那就是成就成瘾。
针对这个现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一位心理治疗师有自己的话说。
在他的描述中,接诊的半大小孩里有七成都“非高分不安”,甚至拿不到名次就怀疑自己一无是处。
这些孩子的价值感仿佛都被分数牵着鼻子走,甚至越走越窄,脚下是台阶,也是悬崖。
因此,这时候学校的改变开始冒头。
有人甚至把校外培训机构全部纳入动态监管平台,学科类培训大幅压缩,有的地方直接砍到只剩曾经的一小截。
而且作业也不再是一刀切了,有学校会将其分为三档:基础保证大多数能完成,弹性设置A、B、C三种难度,愿意挑战的则让自己选。
除此之外,还设置实践作业环节,比如说家庭植物观察日记。
不止如此,甚至课后服务还开始延长,开始把大部分书面作业消化在校内。
这样也使得家长每天少辅导至少一到两小时,也就是说学生到家晚上不再是“二次上课”。
不知不觉中,其实家长也在发生变化。
就比如成都有位高管选择陪12岁的儿子徒步318国道进拉萨,这个路程走了整整50天。
而这次徒步只是他们约好的暑期作业。
在杭州一群家长更是自发成立了“教育松弛联盟”,目的就是周末组织“不写作业”的亲子活动,去博物馆、去看球、去户外扎营。
而且手机群里不是晒分数,而是换成了孩子们笨拙的木工、歪歪扭扭的速写。
对于这种新式教育,媒体的评论说得也很直白。
家庭教育需要多一些松弛,少一些鸡血。放下攀比,孩子才有空间长成自己。
可现实并不是这么快就被打破的。
因为总会有新的焦虑点冒出来,但是好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尝试一件事:给孩子一点回旋的余地。
这并不是把学习丢在地上不管,而是把它放回原位。
重新定义他的作用,认为它只是工具。
其实现在见到的更多的画面,就是有人在晚饭后出门走走,不谈成绩,而有人在周三晚上也会关掉家长群的提示音。
“必须拿第一”不是目标了,只要“把今天的错题讲清楚”就足够。
其实如果这类似的一幕幕多起来,很多事都会随之慢慢变。
就比如如果孩子考砸了,拍拍孩子后背,告诉他可以难过,这不是什么大事。
孩子如果考好了,也会有人在门口等着,奖励他。
而灯光也不是为了熬夜而亮,不用再把所有目光都投进那一行行分数里。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