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7 月,Co- 搬进了新空间,一栋叫做“中国华商”的纯餐饮大楼,汇聚了新荣记、福满楼等多家米其林、黑珍珠餐厅,这栋楼里的“星星”和“钻石”多得数不过来。Co- 偏安一隅,抵达餐厅之前,穿过散发着牛油与花椒香气的火锅店,看到一面泛着波浪的大理石墙就到了——那是老杨作为艺术生的梦,拥有一面像美术馆一样的外墙。
这种“闹中取静”,倒是 Co- 一以贯之的风格。推开厚重的黄铜大门,开放式厨房映入眼帘,老杨会从忙碌的出餐口抬起头来和你笑着打招呼,就像去朋友家做客,主人总是第一时间在玄关处开门迎接一样。
不管是在老店,还是新店,老杨希望来这里的客人,都像是回了家。
新的 Co- 空间更大了,但老杨想传达的温馨感不变。老店只有五张桌,头顶悬着树根做的装饰,暖黄的灯光照着桌前明亮一片,很像进入了京都或者巴黎某个街巷的隐世小店。看到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以及前厅恰到好处的亲切,你就知道这一餐会被好好款待。
新空间中依然使用了大量的木质结构,亲润且自然。圆弧形的设计也体现在餐厅的细枝末节处,比如拐角处以圆弧取代锐利的棱角。空间中的“圆”,反映出主厨内心世界的圆融,也代表了“安全感”。
老杨出身于福建宁德,后又辗转浙江、江苏等地。虽然自小随父母东奔西走,但每每回到家里,母亲不重样的四菜一汤抚慰了全家身心。食物带来的疗愈与慰藉感,那时便在老杨心里埋下种子。
知道了这层背景,也就不难理解 Co- “家”的氛围从何而来。为了增加体验感,新餐厅还特别辟出了一个茶歇空间,客人正式用餐前可以在此处小憩。
茶歇空间的长桌被打造成了“美食剧场”,这一季设定的主题是岩石与花朵,黑色碎石上码放着今晚会用到的食材:来自 Co- 自有农场的萝卜、洋葱、扁豆等等蔬食,以及四川本土的鱼子酱与舟山的硕大螯虾,一旁白色的花朵盛放。几根银色竹子伸向天花板,缠绕着如同黑色云朵的装饰,蜿蜒向上。明暗间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戏剧感。
客人会一边听着厨师讲解,一边在这里享用今晚的 amuse bouche,卸下赶路于此的匆忙与疲惫,平复心绪。然后,通往餐厅的玻璃门打开,那头光线温暖,是犹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兔子洞一般的世界。只不过,今晚等着你的,是一场与美食有关的探险。
Co- 一度被定义为创新料理,“创新”二字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无凭的创新,仿若蒲公英,风一吹就散。在新的 Co-,老杨提炼出了三个关键词作为总结:法餐的技艺,沿海的味觉记忆,以及川渝的风味与食材。
基于这三点展开创作的菜单,主线与脉络表达得更加清晰,充分展现了 Co- 区别于其他 Fine Dining 的鲜明料理风格。
不管离开家多远,老杨最是想念的,便是故乡的一碗鱼冻饭。“鱼冻”是中国很多家庭都会做的一道菜,鱼肉中加入中式调味料煮至肉糜状,同时也带出其胶质与鲜味。如果在冬天,只需要将它在室温中静置一晚,即可凝固为鱼冻。
老杨借鉴了鱼冻的形式,将鱼肉腌熏后以法式的料理技巧制成鱼泥慕斯,加入奶酪带来更绵密口感。番茄昆布啫喱模拟鱼冻的胶质感,带来轻盈的酸度与鲜味,混合香草油的加入,让法式的优雅与故乡记忆完美融合。
如果说乡愁是一碗冬天的鱼饭,而老杨在他的第二故乡成都,重构了记忆里的故乡。
“没有一只兔子能活着离开成都”,作为成都坊间的一句笑谈倒也充分反映了成都人对兔子的喜爱程度——“喜欢你,喜欢到把你吃掉”。
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你可以看到麻辣兔头,兔肉火锅,冷吃兔等一系列兔子延伸的美食。如何做出一道本地人也喜爱的兔料理,就成了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也不断地和同样身为厨师的太太美伊,探讨在尊重本地人饮食文化的前提下,创作一道有趣好吃的兔料理。
反复地尝试之后,老杨结合法式肉冻料理的技术与理念,结合成都“烫皮兔”的口感做了兔肉卷,而老杨的太太作为四川土著,家里拥有经营了 30 年老字号的兔头品牌。她分享祖传的红油配方给老杨,老杨以此红油做成乳化酱汁,搭配时令蔬菜,以及冲菜(类似于山葵的清爽风味)。兔肉冻细嫩的口感,红油酱汁的微微辛辣感,以及尾韵中冲菜清爽的风味留存口腔,一道创新又不失经典的料理一气呵成。
童年时,母亲做的热气腾腾的菜肴,形塑的不仅仅是老杨对“美味”的基本概念,更对“家”这个字有了更生动温暖的感受。当老杨来了成都,开了餐厅,也成了自己的家,“家”对于他创作的滋养还在持续着。
在 Co- 开业近三年来,不管在老店还是新店,有一道菜没有换过,就是这道海螯虾。它代表了老杨法餐、沿海、川渝三元素的创作理念与背景。
他从沿海地区迁徙到四川内陆生活,两地截然不同的风土给了他新鲜刺激。小时候饮食习惯更偏向于海鲜为主导,来到四川之后发现这里的山林之间产出非常多优秀的菌子。于是他将两个地区对于鲜味的认知串连到一起,就如同山与海的相遇。螯虾使用自制虾油炭烤至断生,保留虾肉的甜糯感。榛蘑熬制的焦黄油打发成浓郁 Sabayon 酱汁,简洁明了的风味直抵人心。
此时彼刻,与此地彼地在盘中会聚,构成了 Co- 独一无二的料理哲学。
95 年生的老杨,转眼也到了而立之年。
三年前,来成都考察头脑一热签下了自己的第一家店,带着彼时在南京和自己一同工作的小伙伴到成都闯天下。老杨仔细算了算,后厨的小龙、圆子跟随了他快五年时间。
00 年出生的小龙,从 commis 成长为了现在独当一面的 sous chef,他是茶歇空间的“掌门人”,客人和 chef 的第一个深度交流在此发生。一个日常生活中有些“i 人”的青年,介绍起餐厅的理念、 amuse bouche 的制作却是头头是道。另一位圆子,也从 commis 成长为了CDP(Chef de Partie)。
这是一个由年轻主厨带领的年轻团队,在某些观念里“年轻”等于“不成熟”,但这种“不成熟”也正是一家不断成长中的餐厅的可贵之处,没有“经验主义”的束缚,敢于试错和表达,带着热情和冲劲,给餐饮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新店众多,竞争众多的成都,Co- 成为该地区今年唯一一间新上榜的餐厅,是一种肯定。不过老杨始终保持着谦逊,稳定的心,他还有更多的料理梦想等待着实现。
头图来自Co- 蔻。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