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最后一天,泉州再添一张世界级城市名片——“世界美食之都”。
泉州为何能?答案早已写在千年的岁月中。泉州的“古早味”,可以用“山海交融、多元共生”来精准概括。其源,来自中原文化的南渡,融入海洋文化与闽南文化的精髓;其材,获于倚山靠海的地理馈赠,调入国际文明交流带来的珍稀香料、异域食材。文化创意与国际化,是泉州菜与生俱来的双重属性。前者为灵魂,赋予泉州菜独树一帜的风味;后者为使命,是泉州菜延续千年的愿景。

宋元时期,泉州港是著名的港口,千帆竞发,万船来临。(来源:泉州史志)
如何擦亮“世界美食之都”的金字招牌?需以文化为釜、创新为柴,精心烹制泉州古早新味,使其香飘五洲、味达四海,将“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古早味,化为“一城风味全球鲜”,让泉州味道变为世界味道。
走向世界——泉州菜的“主线任务”
很难有一座城市,如泉州这般纯粹。千年的岁月中,她的“主线任务”始终如一,即“走向世界”。是以,有“东方第一大港”万国来商的商贸盛况;是以,有多元文明交融夯筑的“世界宗教博物馆”;是以,有“爱拼敢赢”闯世界的民营经济热潮。而今,这一棒,交到了“美食”手中。
对泉州菜来说,走向世界,本就是贯穿千年的进行时。
国际化的多元融合,是泉州菜的特色所在。宋元时期,“涨海声中万国商”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合作,身处国际贸易一线的泉州,自然不缺异国食材、佐料的“便利”,从而赋予泉州菜更加多元的风味。以人们熟知的面线糊为例,将各色配料添入后,总要再加入“舶来品”胡椒粉提味。牛肉羹同样如此,其关键主料番薯粉,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陈振龙从吕宋(菲律宾)带入番薯藤并广泛种植,吃牛肉则受到阿拉伯、波斯等商人喜食牛肉的口味影响。

陈振龙从吕宋岛带回的番薯制成的番薯粉,广泛运用于制作牛肉羹、马鲛鱼羹等羹类食品。(来源:泉州史志)
近代以来,怀着“下南洋,探大钱”愿景的泉籍侨胞,无形中成为泉州美食的“国际传播者”,将这口家乡味,带到南洋乃至更广阔的维度。同时,随着他们返乡“起大厝”,南洋美食等风味也加速融入泉州,完成一次美食文化的交流循环。
站在成功申创“世界美食之都”的节点回望,泉州对于推动“古早味”走向世界,可谓不遗余力。
近两年,泉州美食频频登上国际重大舞台:去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举办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国际研讨会”上,泉州菜首次组团高调亮相;今年6月、7月,泉州菜先后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进行美食展演等。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还于6月专门发来感谢信,赞道“泉州精心组织的美食文化餐叙和非遗展示,不仅丰富了对话日的活动内容,也进一步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赢得了各国常驻代表及各界与会嘉宾的一致赞誉。”

今年7月,泉州厨师团队走进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总部推广泉州菜。(资料图片)
去年11月,《泉州地方特色美食英文译写规范》地方标准顺利通过审查,全面界定了相关术语,规范了泉州地方美食译写规则和译写要求,为向世界展示泉州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推动泉州美食文化国际化传播提供有力的支撑。此外,泉州还在推动美食行业规范发展、构筑美食专业人才梯队培育、探索“美食+”多元业态等持续发力。不论我们的城市举办“丝路美食论坛”“丝路小吃节”“黑珍珠盛典”等美食盛宴,还是餐饮业者斩获米其林、黑珍珠、金梧桐三大美食榜单,目的都在于将古早味尽快转化为世界味。
文化创意——“千年至味”的新常态
纵观泉州菜系的发展脉络,已延续了长达千年的时间,历经多轮文化的交融。初为闽越先民,傍水临海而居,带着喜食鲜生的海洋文化印记;自汉以来的多次中原移民南迁,带入更先进的生产力、饮食文化与烹饪器皿,促成“汉越融合、山海交融”。宋元至今,又依商贸之利,融入南洋风味、欧亚文化等特色。
在烹饪手法上,泉州同样不拘一格,以博采之名见长。南宋初期,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载了胡荽(香菜)、胡麻(芝麻)、胡桃(核桃)和胡椒等外来食材,佐证泉州美食主动将异域食材融入自身体系中,并研发出不少中西融合的美味。
对泉州菜来说,文化创意既是赓续至今的老传统,也是百尺竿头再进步的新常态。
当下的泉州,对于美食文化的创意表达有着更为独到的理解,可浓缩为一句话——以城市为皿、以文化熬煮、以乡愁入味、以创意调色,以至触达世界、飘香万里。
以一城烟火烹制一桌菜。正如前一个世界级城市名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并非以单一遗产点闻名,而是由22个遗产点绘就的城市历史文化图谱。泉州菜,单拎出一道菜或许不够“响亮”,但它当以城市作为“餐桌”时,便足够令人神往。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泉州入榜美团、大众点评宝藏美食小城Top2。伴着古城浓郁的人文底蕴,聆听着市井的烟火气息,大快朵颐面线糊、肉粽、牛肉羹、姜母鸭等特色美食,是来泉游客心中“赏味泉州”的最佳方式。

烟火乡愁:侨乡牛肉羹(资料图片)
讲好美食背后的文化味。在推介地方美食时,讲故事是关键。泉州美食背后的文化确有其源、其事。今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推出的《中国美食大会》中,石狮美食制作者杜武汉以一桌“宋元海丝宴”获评“三星厨师”称号,其灵感正是来自《山家清供》,将宋元时期的宏大的海丝图景、商贸融合与文化底蕴凝聚于菜肴中。泉州力推的“一县一桌菜”“一镇一桌菜”,也从在地文化中汲取灵感,如南安的“成功家宴”,以郑成功文化为精神内核,融合闽南传统烹饪技艺与现代美食创意。
让家乡味伴游子行万里。侨文化,是构成泉州美食文化的重要一环,也是泉州味道走向世界的桥梁纽带。今年4月,借助第二届“海丝”侨商投资贸易大会暨泉州市内外贸高质量发展大会云集广大侨商侨胞的契机,泉州推出首个市级主题宴席“市井十洲宴”。以十余道极具泉州特色的经典美食,该宴席重现“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宋元海丝盛景,在缓解游子乡愁的同时,也借助他们的足迹将泉州美食文化传至海外。

市井十洲宴(图源:泉州味道)
“美食+”的创新表达式。作为泉州近年来火爆的城市IP,“簪花围+美食”能迸发怎样的创意?《簪花筵文化指南》以“蟳海、蟳味、蟳蜜”三大篇章为脉络,系统梳理了簪花筵20道经典菜品,全方位呈现一道道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与烟火人间,探索了美食+文化+民俗+旅游的融合范式。这种创意,泉州可谓“信手拈来”。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周里,姜母鸭、碗糕与油条等特色美食,变为毛绒玩偶、冰箱贴等文创产品;第二届泉州国际设计大赛、第二届德化世界陶瓷设计大会,推动设计与美食协同发展;2024年世遗泉州·南音美食文化盛宴,打造“世遗+美食+音乐+非遗”的文化复合盛宴;2024年第七届海峡两岸闽南童谣大赛,1020首涉及泉州美食、海丝文化、民间习俗等内容的原创闽南童谣、闽南话故事,站在文学的角度阐释美食文化等。
古城新味——迈向世界级“高维度”
知来时、识其势、明前路。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美食之都’”的定义中,不难发现“创意城市网络”是重要的核心立论,即如何用更富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化的文化阐释,让区域性美食文化进阶至世界美食的高维度。泉州作为新晋的中国第七个“世界美食之都”,这一发展命题,与自身国际化、文化创意的双重属性高度重合。
对泉州菜来说,阐释新味,本就是进阶升维的未来式。
在多个维度,泉州美食均已具备走向世界、创意孵化的底气。政策层面,《泉州美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项目(2024-2028年)》,提出培养餐饮人才、建设美食展示平台、丰富食品产业链、保护非遗技艺、加强宣传推广等措施;《泉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也明确“打造泉州菜旗舰店、特色小吃品牌店和特色美食休闲街区;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特色美食资源宣传推广泉州美食,助力美食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方向。产业维度,美食产业2023年产值1500亿元,现有经营主体15万家,文化创意产业2023年产业增加值超700亿元,拥有大型文化企业912家,“一千亿、一百亿”的产群优势,为双方的合作共赢奠定坚实基础。人才领域,泉州现有1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5个省级大师工作室、3个市级大师工作室、15个名厨俱乐部和305家高新技术企业,具备良好的创新潜力。

泉州美食嘉年华(图源:鲤城微事)
“世遗泉州,味连五洲”,从申创口号,我们已洞见泉州愿景。关键在于如何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将底蕴转化为现实。或许,泉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用“网感”打造城市IP符号。从国内外多个“世界美食之都”的经验看,申都成功后将带来国际流量关注的曝光期。如何抓住这一窗口抢先引流?可从当下热门的“网感”着手。如近期社交平台兴起的“海的那边是什么?”话题,已衍生出“姜母鸭”版——“海的那边是什么?你不必告诉我,因为我走不出泉州”,加上此前网络亦有“半城烟火半城鸭”的调侃。泉州可借鉴“簪花围”全网爆火的经历,将姜母鸭等特色美食转化为带有“网感”的文创元素、IP符号,主动引发网络的讨论与传播,以小切口撬动大流量,让泉州站在网络的聚光灯下。

网友制作视频截图
用“文化”讲述美食故事。文化,是泉州美食延续千年的关键,也是迈向未来的基石。一方面,我们要做好泉州美食文化的溯源、阐释、提升等系统性工作,突出其作为闽南美食的重要组成与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在于以现代语言、传播趋势“提纯”美食文化。以入选中国地标名宴的晋江池店镇“状元家宴”为例,得名于曾出现五名状元的历史,并在菜肴中融入“龙虎登榜”的文化内涵。对于向来重视教育的中国父母来说,“状元”一词的魅力不言而喻,完全可以由此引申出美食+文化、旅游、祈福等更多的业态,形成“品状元家宴、登龙门魁首”的美食文化磁吸力。

池店状元家宴中的“龙虎登榜”(椒盐小青龙)(资料图片)
用“创意”孵化产业业态。近几年,文旅长红的盛况,让泉州在塑造产业业态有了新的范式,即将众多优势资源导入某一产业,形成融合共生、创意十足的新格局。这套打法,在美食产业同样可发挥效力。今日之泉州,“美食+”概念可融入的元素,已涵盖世遗文化、非遗技艺、戏曲展演、民俗演绎、赛事传播、文旅融合、消费场景等角度,进而形成“百味千态”的创新业态。
用“交流”拓圈国际传播。泉州如此重视“世界美食之都”的申创,在于其认识到,美食文化最长久的生命力在于交流,而非敝帚自珍。基于此,泉州既要主动走出去,依托千万级泉籍侨胞的全球覆盖面,以活动交流、文化展演、产业合作等维度,推动泉州美食在世界圈层的传播与合作;又要做好美食文化的国际阐释、美食产业的暖心服务,吸引更多的国际友人来泉州品一品“宋元盛宴”、尝一尝“古早风味”,让美食切实成为泉州一张响当当的世界级名片。

泉州美食亮相巴黎(资料图片)
走向世界,是泉州的过去、当下与未来。与城市伴生千年的“古早味”,更是这一历程的见证者、推动者。已获得两块“世界级城市名片”的泉州,自然不会止步于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等目标仍在前方,等待泉州奋楫前行。既有“世遗之城”的珠玉在前,我们更有理由期待并相信,“美食之都”这块金字招牌必将在泉州的手中,激发出世界级的影响力,再现宋元时期享誉全球的恢弘盛景。
点亮
和
来源:泉州发布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