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博物馆从单一的“静态展陈”模式,转变为综合性的“文化体验中心”。当博物馆“开足马力”延长开放、拓展服务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运营管理的现实压力。人力排班紧张、夜间运营成本攀升、文创开发投入增大……如何破解这些新挑战,成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在江苏,一场机制创新正在为博物馆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如何让博物馆“热”得长久 “火”得精彩
在南京博物院的文创销售区,人气冰箱贴“小粉炉”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截至今年10月,“小粉炉”冰箱贴已累计销售84万件套,相关衍生品累计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
视频加载中...
除了文创热销,今年,南京博物院依托院藏43万件文物,整合国内外优质文物资源,接连推出了13个原创展览,涵盖VR沉浸式展览、中国传统色彩艺术展、明清漆器工艺展等主题展览。

这一变化,源于去年9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的《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支持博物馆在坚持公益开放属性的前提下,开发更多满足观众需求的临展、特展和文创产品,并用这些收入反哺博物馆事业发展。在收入的使用方面,江苏省实行了“七三分”原则。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处处长 刘旭东:将70%以上的文创净收益用于博物馆的事业发展,不超过30%用于人员激励 。这样既保障了博物馆服务效能持续提升,也让工作人员的付出能得到合理回报。

用于人员激励的30%如何分配呢?江苏省文物局联合了宣传、财政、人社等部门,建立了一套博物馆开放服务效能评估机制,评估结果直接与员工绩效工资挂钩,并实行动态调整。

在此背景下,南京博物院于2024年9月出台两项内部激励文件,分别针对延时开放补贴与文创开发进行奖励。博物馆还引入“部门分类、奖励分等、责任分级”的分配机制,尽可能地实现激励公平、导向清晰。截至目前,参与延时开放的所有一线工作人员收入均有增加,有效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让博物馆更有看头
江苏省文旅厅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一年来,江苏省2家省直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121.9万人次,同比增长8.7%;上新文创产品超1700种,实现文创总收入2.9亿元。江苏省13个设区市全部跟进出台了改革政策,带动博物馆事业迎来发展热潮。
视频加载中...
这场名为《从拙政园到长物志》的特展自今年暑假推出,3个多月间,观众超14万人次。特展以拙政园为起点,以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春夏秋冬四时雅事为线索,展现古人的园林雅趣、生活美学,带给游客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

目前,江苏各地市直博物馆延时开放期间的加班费主要由市财政落实,重点保障编外用工和安全保洁人员。各家博物馆对参与延时服务的人员、文创产品的研发和经营人员,均有明确的激励办法。

《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一年来,江苏全省博物馆共推出1046个主题展览,平均每天有近3个新展与观众见面,全省新开发文创产品4659种,实现文创总收入5.67亿元,展现出机制创新释放的澎湃活力。
责任编辑:谭言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