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民调:中国好感度跌到19%,可中国青年眼里韩国早已无足轻重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艺术加工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全智贤携新剧《暴风圈》回归,剧里关于"中国元素"的呈现看得人啼笑皆非:要么用简陋棚区敷衍冒充中国城市,要么提及相关话题时带着陈腐的刻板印象。

紧接着韩国民调称"对中国好感度跌至19%"的话题又接上热搜,可点开评论区,中国青年的反应堪称清醒范本——没有针锋相对的辩驳,也没有怒火中烧的吐槽,满屏都是"这值得吵吗""没关注过"。换做10年前,单是韩剧里的这类争议细节,就能在论坛里吵出上万条回复,如今这份云淡风轻,才是最真实的态度转变。

民调冷数据VS韩网追中星:反差里藏着青年的"不在意"

19%这个民调数字看似刺眼,细品却满是割裂感。一边是民调数值走低,另一边中国艺人在韩却人气高涨:宋雨琦在韩国综艺里凭着直爽鲜活的性格圈粉无数,连她常说的中文口头禅都成了韩网热梗;于晓光和秋瓷炫夫妇日常相处的片段在韩网点击率轻松破亿,夫妻俩拌嘴的烟火气,被韩国网友奉为"理想家庭模板"反复观看。

但中国青年压根没心思纠结这种反差。刷短视频时,首页推送的全是《庆余年2》的最新片场花絮、国潮服饰的创意穿搭教程;周末出门消遣,要么去本土网红书店打卡看书,要么去国产主题乐园体验项目,韩国元素早从生活里的"必选项"降格成了"可选项"。这就像小时候觉得进口糖果格外香甜,如今超市里国产糖果口味繁多、品质优良,自然不会再盯着某一款进口糖果念念不忘。

三代人的追韩记忆:从狂热追捧到淡然处之的时代变迁

说起当年追韩的狂热劲儿,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讲出一长串故事,和现在的平静比起来,简直像跨越了两个时代。

我妈作为70后,至今能精准背出《蓝色生死恋》的经典台词,当年守着电视机把眼泪哭成了串,看完总跟我念叨:"韩国人长得都这么精致,日子肯定过得特别浪漫"。那时候谁要是能托人从韩国带回一瓶乳液,能在街坊邻里间炫耀好几天,仿佛瓶身上的韩文都自带"高级光环"。

身为90后,我对追韩热潮的记忆更为鲜活具体。大学时痴迷《继承者们》,省了半个月伙食费买下李敏镐同款卫衣,如今翻出来试穿,那夸张的垫肩能让我尴尬得抠出三室一厅。为了抢韩国偶像组合的演唱会门票,我定了三个不同时间的闹钟蹲点刷新,结果就慢了一秒,只能对着"售罄"页面懊恼半天,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当年的自己"热情过了头"。

再看我00后表妹,对韩流的态度那叫一个佛系。问她认识哪些韩星,想了半天也就说出全智贤、宋慧乔两个名字;聊到韩货,她直接摇头拒绝:"护肤品选国货更适配,衣服李宁比韩国潮牌耐穿多了,没必要非买进口的"。

如今去韩国旅游的年轻人,回来吐槽得最多的是"明洞还不如国内商圈好逛""烤肉性价比远不如本地店";仍在追韩星的粉丝,也会直白表示"自家偶像还得看内娱,舞台表现更接地气";就连街头的韩式烤肉店,都得做本土化改造——加辣加麻、推出东北酸菜等特色配菜,不然根本留不住顾客。韩国元素想在中国受欢迎,早就不是靠"外来身份"加持,得真能戳中大家的需求才行。

不追韩的底层逻辑:三个变化让韩国回归"普通选项"

从当年的狂热追捧到如今的淡然处之,中国青年对韩国"不感冒",背后藏着三个实打实的原因。

文化供给升级:国产内容崛起

以前韩流堪称顶流,几乎垄断了年轻人的文化生活。2014年那阵,韩剧差不多承包了一半热搜,《来自星星的你》火到"千颂伊同款啤酒炸鸡"成了奶茶店标配,综艺更是跟着学人家。

可现在再看,国产内容早就强势崛起——《琅琊榜》的权谋布局比韩剧的狗血爱情戏更有深度,《三体》的科幻特效和韩国同类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

身边年轻人的真实感受,比冰冷的民调数据更有说服力。00后大学生小周就说:"小时候看《浪漫满屋》,觉得韩国的街道都飘着浪漫的泡泡;长大看了国产剧《一闪一闪亮星星》,张万森的暗恋细节比韩剧戳人多了,现在韩剧顶多算偶尔的下饭剧"。

综艺领域更是走出了本土化特色,《脱口秀大会》里的职场吐槽、生活趣事,比韩国综艺的刻意搞笑更能戳中年轻人的笑点;《向往的生活》里的田园慢生活,正好挠中了打工人的"治愈需求"。更别提《长安三万里》里惊艳的国风画面、《中国说唱巅峰对决》里充满本土特色的歌词,这些带着"中国印记"的内容,比隔着文化差异的韩剧更能引发共鸣。不是韩流变差了,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内容越来越能打了。

消费观念迭代:理性取代盲从,国产品牌更懂需求

消费层面的变化更为明显,以前是"盲目跟风追韩货",现在则是"按需下单重实效"。当年姑娘们疯抢韩国护肤品,觉得瓶身上的韩文就等同于"好用",哪怕价格比国产的贵一倍也愿意买单。可慢慢用下来发现,薇诺娜、玉泽这些国产品牌,更懂亚洲人的敏感肌,成分表清晰透明,价格还亲民不少。

服装领域也是同理,以前觉得韩国潮牌自带"时尚光环",省吃俭用买一件,结果洗两次就变形。如今李宁、安踏的设计越来越潮,印着汉字的卫衣、融入国风元素的运动鞋,不仅颜值在线还耐穿,性价比甩韩国潮牌好几条街。

电商数据早给出了答案:这几年韩国护肤品在中国的销量增速持续下滑,反观国产品牌,增速动不动就超过80%,这就是大家用钱包投出的真实选择。

认知视野拓宽:滤镜彻底破碎,韩国回归真实模样

最后是认知层面的转变,韩剧营造的"完美滤镜"彻底破碎,韩国的神秘感也就随之消失了。以前了解韩国,全靠韩剧里的镜头:主角们住着宽敞公寓、穿着名牌服饰,天天约会喝咖啡,让人觉得韩国遍地都是浪漫。可现在信息渠道太通畅了,刷短视频就能看到韩国普通人的日常:一盒草莓卖70块,吃顿烤肉得花小几百;职场人天天加班到深夜,内卷程度和国内不相上下。

那些韩剧里没演的现实——高房价压得人喘不过气,物价涨幅远超工资增速,职场竞争激烈到白热化,慢慢拼凑出韩国最真实的模样。原来韩国不是"童话王国",也是个充满柴米油盐烦恼的普通国家。当"滤镜"消失,那种"仰望式的关注"自然就淡了。

平视韩国,是中国青年的精神成长

说到底,中国青年觉得韩国"没那么重要",不是讨厌,而是终于打破了对韩国的虚幻想象,能够以平常心看待这个既有优点也有不足的国家。有喜欢的韩剧可以偶尔看看,有需要的韩货也能按需购买,但没必要再像以前那样疯狂追捧,更不会因为一份民调就牵动情绪。

这种心态变化,本质上是我们自己"变强了"——文化上有足够的自信,不用依赖外来内容寻找共鸣;消费上有十足的底气,不用为外国牌子交智商税;认知上有深厚的积淀,不会被单一信息误导。对韩国的印象从"潮流标杆"回归"普通国家",恰恰标志着中国青年精神上的成熟与祛魅。


【信源:《韩发布民调,对华信任度仅为6%,29.4%的人指责中国歪曲韩国文化》——腾讯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娱乐   韩国   好感度   无足轻重   中国青年   中国   眼里   滤镜   内容   当年   真实   耐穿   元素   年轻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