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月前,尼日尔军政府的一纸政令,打破了中尼之间原本相对平稳的合作局面。
三名中石油高管被勒令在48小时内离开尼日尔,中石油在当地的石油项目被其妄图强行接管,同时,中资酒店也因莫须有的歧视经营、财务违规等理由被吊销执照。
信息来源:外媒:尼日尔要求三位中国石油高管离关闭中资酒店凤凰网财经2025-03-18 北京
这一公然抢夺中国财产、驱赶中国公民的行为,如今已过去数月,尼日尔当下的状况究竟怎样了呢?
尼日尔军政府给出的驱逐理由是薪资不公,称中国员工月薪近九千美元,而本地员工仅有一千出头。
但他们却忽视了中国员工多为具备几十年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项目管理骨干,承担着操作油田设备、调试炼油系统等核心技术工作。
而本地员工多从事体力工作,技术含量有限,薪资差异实属合理。
尼日尔军政府上台后,面临着西方制裁、国内局势不稳等带来的多重经济难题。
为了缓解财政上的压力,他们试图通过向中资企业施压来谋取利益,像重新协商石油出口的分成合同,或者要求中资企业缴纳税款来填补财政亏空,都是其采取的手段。
除此之外,外部势力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法国等西方国家在尼日尔有着长期的利益关联,对于军政府推行的去西方化举措心存不满,很可能在暗中破坏中尼之间的合作,进而实现自身在该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目标。
另外,军政府为了稳固自身的统治地位,还刻意煽动资源民族主义情绪,把社会矛盾的焦点转移到外国合作项目上,并推行“资源主权觉醒”相关政策。
而中石油在尼日尔的石油产业链,自然就成了他们针对的首要目标。
尼日尔,这个位于撒哈拉沙漠中的国家,曾经石油产业近乎空白,全国连一座炼油厂都没有,成品油全靠进口,油价高得离谱。
2003年,当西方石油公司因勘探风险与利润微薄撤离时,中国石油挺身而出,开启了与尼日尔的深度合作篇章。
此后多年,中石油陆续投入近46亿美元,在尼日尔打造了从阿加德姆油田到津德尔炼油厂,再到尼日尔—贝宁原油输送管道的完整石油产业链。
2011年,津德尔炼油厂投产,日加工2万桶原油,让尼日尔告别了成品油进口历史,油价更是直接腰斩,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出口周边国家。
此外,中石油还在当地开展了诸多民生项目,如植树造林、打水井、捐建教室和诊所等,赢得了尼日尔民众的认可与好感。
然而,2023年尼日尔国内局势突变,军政府通过政变上台后,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危机。
信息来源:这些年,中国石油在非洲干成哪些大项目?2023-03-21中国石油报
为缓解资金压力,其在2024年向中石油借款4亿美元,并承诺以石油出口作为偿还方式。
但到了2025年,尼日尔却陷入无力偿还债务的困境。
此时,军政府并未选择友好协商,而是打起了中石油资产的主意,试图通过抢夺中资企业资产来摆脱财政泥沼。
尼日尔军政府恐怕没预料到,其一系列不当举措正快速引发强烈反噬。
自中方技术人员被驱离后,该国仅有的津德尔炼油厂因失去运营与维护支持,迅速陷入停产。
这一状况直接造成尼日尔70%的成品油供应断裂,加油站陷入无油可加的境地。
黑市油价由此暴涨,从原本的600西非法郎飙升至1800西非法郎,涨幅高达三倍,甚至出现民众因缺油延误就医的情况。
石油产业的其他链条也接连受创。
阿加德姆油田日产量下滑70%,15%的油井被迫关停。
通往贝宁港的输油管道因无人管护停止运行,每天仅滞港费就达900万美元,导致尼日尔90%的石油出口中断,外汇收入大幅缩水。
工业领域同样未能幸免,矿业投资减少45%,外资纷纷撤出。
首都陶瓷厂每日仅开工四小时,半数工人失业,全国工业产值下降30%。
经济动荡还引发了连锁社会问题。
运输成本上涨使得蔬菜、药品等物资价格翻倍,医院发电机因缺油停转,手术无法开展。
原在中石油项目就职的1.2万多名工人全部失业,首都已有三千人上街抗议。
雪上加霜的是,非洲开发银行叫停了原定6月发放的2亿美元农业贷款。
如今的尼日尔,油荒与电荒交织,国家财政拮据,不少公务员和军人已数月未领到工资。
原本计划在尼日尔投资的印度、法国、美国相关项目,也因局势不稳暂时搁置。
面对尼日尔的不当行为,中国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反制举措。
中国外交部先后两次召见尼日尔驻华临时代办,进行了严正交涉。
中国驻非盟大使在非盟会议上,通过展示中石油项目对尼日尔经济的贡献数据,努力争取非洲各国的理解。
中方暂停对尼日尔的所有新投资,冻结与尼日尔央行的货币互换协议,关闭尼日尔,贝宁输油管道,这使得尼日尔90%的原油出口通道被切断。
同时,中方按相关协议向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提起仲裁,要求尼日尔赔偿因违约造成的超30亿美元损失。
在中方反制和尼日尔自身困境的影响下,尼日尔军政府的态度有了转变。
2025年6月,尼日尔外长访华时重申“一个中国原则”,释放出修复关系的意愿。
中方对此持开放态度,但也提出明确条件,如优化合同风险机制、引入第三方监督、将本地化率提高到80%以上等,要求尼日尔以实际行动改善合作环境,重新赢得中国的信任。
目前,中方已通过国际仲裁追讨损失,并暂停阿加德姆油田二期工程,凭借技术的不可替代性对尼日尔施压。
信息来源:驻尼日尔使馆临时代办韩康敏会见尼伊斯兰协会顾问(驻尼日尔大使馆)2025-07-04
若尼日尔能切实履行相关协议,中尼仍有望在能源、基建等领域重建互信、恢复合作。
毕竟,过去20年中石油的大量投入,让尼日尔从石油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这样的合作模式对双方仍有吸引力。
尼日尔的这一事件,对于中国海外投资是一个重要的警示。
这也提醒中国在未来的国际合作中,应更加注重风险防控,强化法律保障,构建完善的舆论宣传体系,提升海外利益保护能力。
在与其他国家合作时,既要秉持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也要有足够的实力和手段来捍卫自身合法权益,让善意有实力作为支撑,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而对于尼日尔来说,此次事件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靠抢夺外资企业资产无法实现真正的发展,反而会让国家陷入更大的困境。
只有秉持平等、诚信的原则,与他国开展友好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否则,只会如当下这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危机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