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咸菜
编辑|江娱迟
最近,微博上“解除支付宝账号授权”的话题炸了锅,有网友晒出截图,自己的支付宝“个人信息授权管理”里,躺着上百个陌生软件的授权,最早的甚至能追溯到十年前。
这些软件不仅拿走了姓名、手机号,连身份证照片都不放过,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压根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点过“同意”。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深圳遇到的一个网约车司机,他说自己女儿用他手机玩游戏,结果连续三个月被扣了1800块会员费。
“手机里突然多出个‘儿童成长计划’的自动续费,我连这软件长啥样都没见过。”这种“被动消费”,像极了小偷趁你睡觉时摸走钱包。
在淘宝、美团这些平台,免密支付已经成了默认选项,手指一划,钱就没了,但你知道吗?这个功能正在被骗子玩出花样。
陕西有个案例,用户手机丢了,被人用免密支付刷走1.2万,更夸张的是,有人为了省10块奶茶钱,点了个第三方链接,两分钟内花呗被刷了10169元。
中消协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免密支付盗刷投诉同比激增237%,超10万用户中招,老年人和学生成了重灾区。
更恶心的是某些平台的“强制绑定”,辽宁的王女士用旅游APP付款时,系统直接跳转到免密支付开通页面,连拒绝的按钮都找不到,这种操作完全把《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明示同意”条款当空气。
支付平台不是不知道风险,支付宝2021年就推出了“个人信息授权管理”,微信有“百万保障”,抖音甚至联合保险公司搞了个百万账户险。
但问题是,这些功能藏得太深了,我试过,要找到关闭自动续费的入口,得在支付宝里点五六次屏幕。
打开你的支付宝“个人信息授权管理”,你会发现自己像个“数据富翁”,有网友统计,平均每个人授权过87个软件,其中30%的授权已经超过两年没使用。
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的王琼律师说,很多平台在用户用支付宝一键登录时,偷偷打包拿走收货地址、花呗额度这些敏感信息。
更绝的是,有些授权协议里藏着“长期有效”的条款,你以为注销了APP就没事,结果它还在后台默默扣费。
江苏消保委发布的消费提示显示,自动续费纠纷已成投诉热点,不少用户反映被连续扣费数年却毫不知情。
杭州一位消费者卸载视频APP后,仍被连续扣费,每月29元的会员费悄无声息扣了很久,想想看,你手机里是不是有个三年前注册的健身APP,每个月还在扣你99元?
面对这些套路,我们真的只能任人宰割吗?其实有办法。
首先要断舍离你的授权列表,每个月花五分钟,把半年没用过的APP授权全删掉。
尤其是那些名字里带“・”的小程序,90%都是你某次薅羊毛时不小心授权的。
支付宝的“用户保护中心”里有个“授权健康度评分”功能,能识别高风险授权,预警准确率达91.2%,低于60分的直接清理。
其次给免密支付上三把锁,把免密限额调到100元以下,这样就算手机丢了,损失也有限。
打开“动账提醒”,每花一分钱都让它弹窗通知你,中消协特别提醒,凌晨时段是盗刷高发期,及时提醒能止损,开启指纹或面容验证,给支付多加一道门。
最后学会用法律武器,遇到强制绑定免密支付的平台,直接拨打12315投诉,根据《电子商务法》,平台不能把搭售服务设为默认选项。
去年杭州有用户发现卸载APP后仍被自动续费,投诉后不仅追回全部费用,还获得了额外赔偿。
支付宝和微信最近都在优化授权管理界面,比如把“解除授权”的按钮做得更显眼,但我想说,技术再先进,也得靠用户自己上心,毕竟你的钱袋子,最终还是由你自己守护。
在这个移动支付的时代,便捷和安全永远是硬币的两面,我们享受着“碰一下就支付”的便利,就得学会避开背后的陷阱。
下次打开支付宝,花三分钟检查一下授权列表,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不知不觉已经给那么多“陌生人”开了门,别让科技的便利,变成小偷的帮凶。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