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两职引危机?特朗普推手入美联储,米兰为何要改百年规则?

美联储议息会投票这事儿,平时大多是按部就班,要么全票通过,要么少数跟着多数走,可2025年9月这次不一样,直接出了个11:1的结果。

唯一投反对票的,是刚在美联储履职才一天的理事史蒂芬·米兰。

别人都觉得该降息25个基点,他偏不,非要提议一次性降50个基点,这刚上班就跟所有人唱反调的操作,属实把市场看懵了。

刚入职就唱反调?米兰的“美联储首秀”有点炸

米兰这反对票投出去还没一周,就没闲着。

9月22号,他直接跑到纽约希尔顿中城区的经济俱乐部,当着一堆业内人的面说,自己跟其他FOMC成员在货币政策上确实不一样。

还明明白白讲,合适的联邦基金利率应该在2%左右,这比现在的水平低了快2个百分点。

我觉得吧,美联储官员公开说自己跟同事有分歧,本身就挺少见的,毕竟这机构一直讲究个“集体共识”。

米兰倒好,刚上岗就把“不同意见”摆到台面上,要么是真觉得自己的判断没错,要么就是背后有别的考量。

更让人议论的还不是他的降息主张,是他的身份。

米兰进了美联储当理事,居然还留着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职位,只是说暂时休假、不拿工资。

这事儿一出来,不少人就琢磨了,特朗普政府是不是想借着他,悄悄影响美联储的决定啊?要知道,美联储的独立性可是美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根基,要是真被政治掺了手,后续麻烦可就大了。

讲完米兰在美联储的“初亮相”,咱们得回头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怎么就从华尔街一路走到了美联储,还跟白宫扯上了关系。

从华尔街分析师到白宫红人,米兰的“逆袭路”不简单

米兰1983年出生在纽约州的洛克兰郡,爸妈都是美国社会保障管理局的公职人员。

他自己说过,爸妈对政策特别感兴趣,他从小耳濡目染,也跟着关注这些事儿。

本来吧,他2000年代初去波士顿大学读书,一开始学的是生物化学,可后来发现自己在实验室里实在没什么天赋,无奈之下,就把兴趣转到了经济学,还顺便辅修了哲学。

从生物化学转到经济学,这跨度不算小。

不过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后来看经济问题时,比纯学经济的人多了点不一样的视角。

在波士顿大学的时候,他还被18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休谟的怀疑主义思想影响了,说休谟教会他怎么提“那些让人不好回答的问题”。

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也为他后来敢跟美联储多数人叫板埋下了伏笔。

之后米兰去哈佛大学读经济学博士,师从的是里根政府时期当过CEA主席的费尔德斯坦。

他回忆说,费尔德斯坦总提醒他,要把信息整理得有条理,让那些不想搞懂技术细节的人也能听明白。

还说要假装跟参议员说话,得想“对方为啥要关心这个”。

这话其实挺实在的,不管做政策还是搞研究,不能光顾着自己明白,得让听的人觉得这事儿跟自己有关系才行。

2010年从哈佛毕业,米兰先去了金融圈。

在荷花池资本当分析师的时候,他有了个“顿悟时刻”。

他说货币市场有点像“狂野西部”,好多不该发生的事儿都有,有些国家管控货币太严,搞得市场没法正常运行。

也是那时候,他觉得全球贸易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让美国的繁荣受了压制,还抢走了本土的工作机会。

后来他去了富达投资,最后在索瓦纳姆资本做到了宏观主管。

本来在金融圈做得好好的,2020年4月,他突然转了行,去当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的高级顾问,开始接触政界。

在那11个月里,他还参与了《CARES法案》的制定,这可是个2.2万亿美元的疫情救助计划。

拜登当选总统后,米兰跟财政部的同事卡茨一起开了家宏观对冲基金。

本来想在商界接着干,可到了2023年春天,他又离开了,加入了一个叫曼哈顿研究所的智库,这地方主张自由主义经济学。

在智库的18个月里,米兰写了33篇文章,不少还发在了主流财经媒体上。

其中一篇叫《脆弱与稳健的再工业化》的文章,正好被特朗普的经济政策团队看到了,尤其是后来要当财政部长的贝森特,特别认可这篇文章。

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米兰才算真正走进了特朗普团队的视野。

米兰能从金融圈走到政界,再进入美联储,其实每一步都挺有针对性的。

他既懂市场实操,又了解政策制定,这种双重经历,让他成了特朗普团队里少见的“既懂行又能说”的人。

不过米兰的经济理念,争议可不小。

他在《脆弱与稳健的再工业化》里说,要搞一种新的“产业政策”,核心是让制造业和工作机会在全球化里“回流”“再本土化”,还提议用关税壁垒当主要工具。

但他不是说一下子把关税提很高,而是主张“逐步递增”,还得把后续加税的条件说清楚。

后来特朗普赢了大选,米兰又写了篇《重构全球贸易体系用户指南》,这就是所谓“海湖庄园协议”的由来。

他在里面说,要是压低美元汇率,能扩大美国出口、减少进口,这样就能缩小贸易逆差。

可他也承认,让美元主动贬值不好操作,又提了个替代方案:利用美国在全球贸易里的强势地位,跟贸易伙伴要“补偿”,作为接受美元高估的交换,而差别化关税就是干这事的工具。

2025年1月,米兰被任命为CEA主席,负责设计关税策略。

进了美联储之后,他又把这逻辑跟货币政策绑到了一起。

在经济俱乐部演讲时,他说现在美联储货币政策太紧,该大幅降息,还说关税政策能减少财政赤字、增加信贷供给,让国内可贷资金变多,这样中性利率能降低0.7个百分点。

对于他这套理念,政界和学界的看法完全是两个极端。

特朗普政府的一位高级官员说,米兰在政府里话语权不小。

白宫里的人也觉得,比起白宫贸易和制造业高级顾问纳瓦罗,米兰更会说特朗普的经济政策。

纳瓦罗虽然立场明确,但有时候太极端、太讲意识形态;米兰不一样,他会用政治家的方式讲观点,还会找研究和分析来支撑自己的说法。

可经济学界就不买账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说,米兰这事儿,很容易让人觉得他是在给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站台”,本质上就是帮特朗普主义的国际经济政策“洗白”。

还说米兰那些“混乱”的观点其实影响不了实际政策,特朗普团队就是想借他的分析,给已经定好的政策找个理由。

美国前财长萨默斯更直接,把米兰的“海湖庄园协议”说成是“一个怪异又自恋的没用东西,根本不是其他国家能接受的正经政策方案”。

伦敦大学学院的贾尔斯也说,米兰的策略就是挑些“好看”的数据放进自己的政策里,再掺点“巫术经济学”和随便的假设,最后凑出一套看起来“很酷”的新货币政策框架。

本来想靠着这些理念在美联储推改革,可米兰的主张,刚好撞在了美联储的“传统”上。

美联储这么多年来,一直讲究集体共识和渐进主义,不喜欢公开有不同意见,也不搞剧烈的结构变革。

以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提名听证会上就说过,“只有能形成共识,我才会建议进一步行动”。

可米兰偏要打破这个传统,不光公开说自己的不同意见,还想推一套又快又彻底的改革。

他跟卡茨合写过一篇《改革美联储治理以实现更好的货币政策结果》,里面说现在美联储的体制有问题,比如理事14年的固定任期和太足的独立性保障,导致“群体思维”出现,还让这个机构慢慢脱离了民主监督。

他提的改革建议也挺激进:总统可以随时解雇美联储主席和理事;理事任期从14年缩短到8年,而且任期结束后四年内,不能进行政部门工作,防止“旋转门”;

FOMC的投票权要扩大,让12家储备银行的行长每次会议都能投票,现在只有7个理事加5个轮替的储备银行行长有投票权,纽约联储还一直有投票权;另外,还要把美联储放进国会的常规拨款程序里,让立法机构能管它的预算。

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帕特森说,近30年里,从没见过美联储理事或储备银行行长推这么大的改革。

更关键的是,米兰还拿着白宫CEA主席的身份,这就让人更担心了。

联邦金融分析公司的佩特鲁觉得,米兰肯定会“毫不遮掩地反映总统的观点”,最后搞出一个“更有政治性的美联储”。

胡佛研究所的科克伦也担忧,把美联储官员放在总统直接控制下,明显是想让政治更多地干预进来。

面对这些疑问,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却回避了,只说美联储成员会努力保持政治独立。

“我们坚决致力于维护我们的独立性”,除此之外,他啥也没多讲。


其实说到底,米兰这个人,就是特朗普政府想影响美联储的一个“缩影”。

他的双重身份、激进的政策主张,还有对美联储传统的挑战,本质上都是在模糊“政治”和“货币政策”的界限。

美联储的独立性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要是真被米兰这套主张影响了,不光美国的货币政策会变味,全球金融稳定都可能受牵连。

接下来大家最该关注的,就是米兰这些改革主张能不能推进下去,美联储内部会不会接受他的政策,还有其他国家会怎么应对美国可能的货币政策转向。

毕竟,把美联储拖进政治博弈里,绝对不是什么好事,不管对美国还是对全球,都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财经   米兰   危机   规则   美国   政策   货币政策   白宫   理事   关税   主席   独立性   投票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