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觉得,现在的可乐喝起来越来越不对劲了?气泡不持久,味道也淡了,曾经的“快乐肥宅水”也不再快乐了。
曾几何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中国的市场上,可是响当当的存在,没人能撼动它们的地位,但随着消费者对传统可乐的体验感到失望时,一个黑马出现了,它就是珍珍浓可乐,用一个“浓”字“收买”了消费者,上市后仅一小时,就卖出800万瓶,那么问题来了,它是怎么做到的?难道要替代可口和百事,成为中国市场的新霸主?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曾几何时,拧开一瓶可乐,迎接的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感官洗礼,气泡猛地冲上来,带着一股劲直窜鼻腔,那股从喉咙烧到胃里的“杀口感”才是碳酸饮料的灵魂,但不知从哪天起,可口可乐的灵魂好像丢了。
为了“健康”,无糖版应运而生,却被消费者们嫌弃一股“代糖的甜腻味”,为了成本,原版里的二氧化碳好像也越来越小气,摇一摇都没多少泡,喝起来温吞得像一杯加了糖的棕色凉水,体验在降级,价格却在升级,那些我们深爱过的“快乐肥宅水”似乎正在变得无趣。
当消费者最核心的期待落空时,他们不会抱怨,只会默默寻找下一个能让他们“爽”到的东西,这片看似固若金汤的红海,就这样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而珍珍浓可乐就像一个看准了时机、从角落里杀出来的狠角色,它没讲什么新故事,只用一个“浓”字就戳中了所有人的心窝,上市头一个小时就卖出800万瓶,这个数字让整个行业都得重新审视一下这位“老朋友”。
这个“浓”可不是喊喊口号,它是更足的“气”,倒进杯里,气泡的持久度是主流可乐的好几倍,能让你喝到最后一口,依然有杀口感。
它也是更重的“味”,用更科学的蔗糖和香料配比,还原那种记忆里厚重、饱满的焦糖香气,甜得理直气壮,香得无比霸道。
甚至连包装都藏着它的野心,当所有复古汽水都标榜自己经典的玻璃瓶、易拉罐时,它偏偏选了最大众的PET塑料瓶。
这个选择太聪明了,它在货架上没把自己当成需要被瞻仰的“情怀古董”,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你,别看了,它就是我们想喝的那个可乐。
珍珍的翻红绝不是捡来的,这个80年代靠荔枝汽水封神、后来又被巨头打到沉寂的老牌子,太懂怎么把一手“烂牌”打好了。
去年东北旅游热,它靠着“童年滤镜”火了一把,但团队清醒地知道,光靠情怀等于自杀,于是他们签下沈腾,但并没让他板着脸念广告,而是拍了一系列“浓到上头”的喜剧短片。
沈腾一开可乐,气泡像香槟一样喷涌而出,那种夸张的喜感,让“气很足”这个卖点,不费吹灰之力就刻进了年轻人的DNA里。
他们还在沈阳故宫这样的地方摆上复古汽水机,上一秒游客还在为历史感怀,下一秒就能拧开一瓶浓可乐,把情怀和新品体验无缝衔接,因此这些地方的转化率高得吓人。
但更绝的还得是珍珍在宣传中刻意弱化“老字号”的沧桑感,反而大谈“实验室研发”、“00后主创团队”,在抖音上找年轻人做测评,一套组合拳下来,成功地“去爹味化”,让一个快四十岁的品牌,看起来比谁都年轻。
珍珍的成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其他国货汽水的窘境,北冰洋、冰峰、山海关等牌子,借着国潮的风,一个个老品牌风光回归,但大多是换了个复古包装,把几十年前的味道再卖一遍。
新鲜感一过,消费者就腻了,凭什么为了一份虚无缥缈的情怀,去买一瓶口感平平、价格却不便宜的汽水?数据显示,国产汽水的复购率,远远低于两大巨头,情怀只能把人领进门,好产品才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掏钱。
当然也有人在突围,崂山可乐的“中药味”独树一帜,大窑汽水死磕餐饮渠道,元气森林甚至把可乐和冰红茶混在一起。
但珍珍的思路更刁钻,它在浓可乐里悄悄加了一点点岭南特产的荔枝浓缩汁,这一点点“小心机”既和可口可乐的纯焦糖味形成了区隔,又成了只有它才有的味觉密码。
或许这才是国货汽水的生存之道,用别人无法复制的本土元素,加上毫不含糊的技术创新,给消费者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
珍珍浓可乐,结结实实地给了可乐市场一拳,这一拳打得很响,也打出了国货的底气,但是然后呢?当“浓”被证明是一条通路,市面上会不会很快出现超浓可乐、特浓可乐,再次把蓝海杀成红海?消费者对“浓”的追捧究竟是一时上头,还是对产品力回归的长久渴望?没人知道答案。
600亿的可乐市场,哪怕只撬动1%,都是一笔泼天富贵,但想拿到这笔钱,靠的绝不是一鸣惊人,而是持之以恒,巨人的堡垒上已经出现裂痕,但真正的硬仗现在才算开场。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